齐善鸿最新版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
齐善鸿最新版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这本书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全书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解读,每一章都分成导入、经文原文、释意、核心要义、悟道箴言五部分进行编排。那么,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阅读学习《道德经》呢?《道德经》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既可以被当作一部学术著作去研习,也可以作为生活指南指点迷津,引导人们走向事业、生活和生命的幸福与成功。它不仅仅只有学术价值,同时充满了人生智慧,所以无论所处阶层和学识丰匮与否,都值得读、应该读。然而,这部经典的艰深玄妙使其一直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二讲悟道。作者将悟道概括为: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他进一步捋顺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内心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状态→领悟并遵循客观规律。他还强调,悟道是一生的事,没有期限,不能放松。三讲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后的重要保险,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沦为权力、成功、荣誉与财富的奴隶。人最大的敌人往往
书作者齐善鸿是南开大学教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习《道德经》已经30多年。他的初衷是运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纯粹的知识学习,因此他格外关注经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结合30年来的修行与探索,以及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时吸纳的精华,他写下了这本解读书。
书有三大看点: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的问题。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降低了经典的学习门槛,满足了多元的学习需求。3.紧贴实际生活阐释核心要义,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结合。
齐善鸿教授在导论就开宗明义回答了《道德将》到底在讲什么这一问题。
一讲道德。他区别了老子所讲的“道德”与人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条。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两个概念组成: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这两者有先后顺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观规律的“道”,才会有让“道”入心从而有“德”一说,“德”以“道”为前提,顺“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别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二讲悟道。作者将悟道概括为: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他进一步捋顺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内心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状态→领悟并遵循客观规律。他还强调,悟道是一生的事,没有期限,不能放松。
三讲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后的重要保险,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沦为权力、成功、荣誉与财富的奴隶。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如果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将无往而不胜。反之,将与成功南辕北辙;即便暂时取得胜利,也终会走向失败。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虽区区五千文,但义理之精深奥妙不可小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开篇诸句就给人以不可言传之感,古往今来学术圈对于究竟何为“道”的命题产生了各种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本身内含极其广阔,适用于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述清。这大大抬高了它的学习门槛,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考验阅历、见识、领悟力、思辨力等等。
那么,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阅读学习《道德经》呢?《道德经》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既可以被当作一部学术著作去研习,也可以作为生活指南指点迷津,引导人们走向事业、生活和生命的幸福与成功。它不仅仅只有学术价值,同时充满了人生智慧,所以无论所处阶层和学识丰匮与否,都值得读、应该读。然而,这部经典的艰深玄妙使其一直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本书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全书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解读,每一章都分成导入、经文原文、释意、核心要义、悟道箴言五部分进行编排。
导入部分或抒发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或描述社会现象、或借助故事来引出话题和提出问题,能很快吸引读者关注、调动阅读兴趣。释意部分采用意译,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为读者省去了字词疏通步骤,降低了理解难度。
作者将重点放在核心要义阐释部分,先提炼关键词,再对关键词进行阐释,特点是平白晓畅且紧扣生活。这种从生活实际切入的阐释角度,满足了多元学习需求,譬如自私之谜(第七章),心想事难成的原因(第九章),摆脱人型木偶的状态(第十二章),成为老大的必备素质(第三十四章),鬼神之谜(第三十五、第六十章),常胜法则(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等。章节主题各异,涉及人们生活与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格外关心关注的许多问题。
最后是悟道箴言部分,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道理和方法论,便于摘抄记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巧妙地实践了这句话,在阐释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他往往能立足于正在经历各种人生困惑的普罗大众的立场,直击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例如阐释经文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原本主讲圣人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法则,但是作者在阐释时转换了视角,落点于身为民众的一员应该如何做,归纳出“三个不”和“要”。“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以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被作者转换成为人处世应当遵循不争、不盗、不乱心的“三个不”原则,并且要积极主动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此外,他还将焦点放在“领导者”这类特殊群体之上。作为领导者,要审慎用权,正确引导群众,使其守住人生之本、追求利他与和谐的人生境界,从而建立社会公序良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这一技巧强化了该书的普适性,打薄了现实与书本的隔阂,是对“为人生”创作观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