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对自己好一点很有必要(人物王菲)
王菲对自己好一点很有必要(人物王菲)《香江组曲》能够把黎明这种“有气无力界电影”演得不错的人提升到铿锵有力,王菲更不用说。《明日出香江》倒是也很惊艳,《洪湖水》让人想到一九七四年的李铁梅。另一方面,她也唱《情诫》,“为这为那谈情为了享受,为你为我为何为他忍受”。力争上游,就难和一些“大事”脱离关系,九七回归她就唱过不少有趣的歌。一九七六年,七岁的王菲在上海淮海照相馆,拍了扎着双马尾的大头照,眉形很漂亮。王菲“力争上游”的那些日子里,又有些勉强“接受”,又有些“做不到”。那个王菲的毛绒绒的水袖
王菲,1989年在香港出道的女歌手。1992年凭借《容易受伤的女人》挤进了香港一线歌手行列。
黄丽玲写过一篇王菲的文章叫做《我来自北京》。开篇就有四张小图,写王菲的童年。
有一张是一九七四年的,王菲抱着一个洋娃娃,黄在那里注记:她曾在上海跟姨母生活。小小年纪,已在上海少年宫扮演《红灯记》里的李铁梅。
抱着洋娃娃的小王菲
一九七六年,七岁的王菲在上海淮海照相馆,拍了扎着双马尾的大头照,眉形很漂亮。
王菲“力争上游”的那些日子里,又有些勉强“接受”,又有些“做不到”。
那个王菲的毛绒绒的水袖
力争上游,就难和一些“大事”脱离关系,九七回归她就唱过不少有趣的歌。
《香江组曲》能够把黎明这种“有气无力界电影”演得不错的人提升到铿锵有力,王菲更不用说。《明日出香江》倒是也很惊艳,《洪湖水》让人想到一九七四年的李铁梅。另一方面,她也唱《情诫》,“为这为那谈情为了享受,为你为我为何为他忍受”。
一九九九年,她又回到上海,母亲过世,葬于淀山湖。出门做事,吃得咸鱼抵得渴。
想起黄丽玲的那句“也有些已处于半退休甚或是退休状态”,像一种抱歉。
回过头来看,《相约98》以前的王菲才是真正的最好状态,包括声音、体能及艺术感觉。这种“最好”的红利却延烧至新世纪,是她的幸运。
“菲比寻常”时,她在VCR中轻声呢喃的近似隐退宣言的话,令人感受到旧年红利好像星火般聚集,终将散去,又还没有散。
她想说明什么呢?可能也不是退出,而是一种不再“非要进步”的生活目标。她不是决定了,而是接受了。
没有一首像样新歌的日子里,我开始慢慢搜索,又慢慢发现,她翻唱的很多歌都很好听。
翻唱的邓丽君就不说了,她和邰正宵的《九百九十朵玫瑰》,和叶倩文的《明天会更好》,和叶倩文、梅艳芳、林忆莲的《女人心》,和黎明的《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梦》,和郭富城《对你爱不完》,和张学友《轻拂你的脸》、《情书》、《明明白白我的心》,和刘德华《明月出香江》, 和叶丽仪、苏芮、陈洁灵的《Without You》,和叶玉卿的《卡门》,和周华健的《问》,和黃凯芹《问谁领风骚》……
以及《明天我要嫁给你了》、《顺流逆流》、《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上海滩》、《似是故人来》、《花言巧语》、《同桌的你》、《一人一个梦想》、《晚风》、《梦醒时分》、《傻女》、《我家在那里》……
有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我就一直听《明天会更好》,她和叶倩文一起,每天对我说,明天会更好。
明天会更好。
王菲是个特别有趣的案例,关于声音与技术。技术的魔幻之处,在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声音不再是一种耳朵直接接触到的“歌唱”,而是一种录音棚中的素材,许多事不是歌者能决定的。
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王菲受此恩惠最大,自然也会付出代价。从很久以前开始,王菲不只是王菲本人,“王菲”是一个技术团队,包括声音也不只是声音,包括音乐也不只是音乐。你无法效仿她,像无法效仿一个集体创作的作品。
她当然有自己的人生选择,爱情和婚姻。但正如我们每个人正在度过的日复一日,我常常很怀疑,人有那么多选择吗?可知道选择有限,知音难寻,难道当下就不选了吗?
选过了也就选过了。不一定有什么厉害的道理可以讲。
王菲做到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某种的极致,她可以做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生喜欢的孩子,再给这个孩子最自在的生活。
做一做就知道,每件事都挺难的。每件事都不只有选择的任性,还需要意志力,来克服能力的降落,克服被误解的百口莫辩,克服无常变幻的命运,克服茫然与孤独。
30年的风风雨雨,有时并不是“心中没有黄昏”就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衰退。所谓“冻龄”的赞赏,不过是说明当下已是未来到来之前的最好,所以要锁住它、维持它。
不再“力争上游”,不是一种放弃,而是力不能及。力不能及多好啊,我们只有在奋斗路上力不能及的时候,才会想到音乐、想到文学,想到艺术。
一个时代过去了,提醒我们一个世代的才情与运气也过去了。只有感情不会过去。感情里不会有“退步”这种东西。
好像有的人的确是会听父母的话,去和了不起、别人都说好的人厮守终身的,而不是陪自己奋斗过“明天会更好”的人。他们最后都过得挺好的。特别棒。
但,“……还有一些存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