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律诗和近体诗哪个好(和诗有的写作元韵)

律诗和近体诗哪个好(和诗有的写作元韵)细细体会他于“元韵”和“原韵”所表述的四层意思,感觉精辟之外,似也可作些许补充。 赵翼为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者、诗人。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其他两位学者的著作合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诗论反模拟、主独创,与袁枚等人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元,基本意义是“头”,创字之初就有“本”的意思。原,与“源”为古今字,汉以后出现“本”的意思。两个音同形异的汉字,自汉代起殊途同归,都有了“本”的意思,这就是都可以与“韵”组词的基础。 清赵翼《陔余丛考》:“近代词章家和朋友诗则曰原韵,和御制诗则曰元韵。盖取元音之元,以示尊崇,不知元韵本应做元韵,并非假借也。元者本也,本来曰元来。班固两都赋‘元元本本’是也。若原字则‘原蚕、原庙’,皆作再字解。初无所谓本来之意,不知何以遂替元字。顾宁人《日知录》谓,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元,故改此字。然则昔以元为本字,而以避嫌改为原,今反以原为本字

律诗和近体诗哪个好(和诗有的写作元韵)(1)

“元韵”与“原韵”

古诗词唱和作品,如果用原作者韵,常于题目上注明,但表现却有细微区别,有的写作“元韵”,有的写作“原韵”。通过有关软件搜索,在大量的和诗题目上,“元韵”少于“原韵”,数量比大致为1:3,略举数例如下:

宋蔡申《水调歌头·用卢赞元韵别彭城》、苏舜钦《秋宿虎丘寺数夕执以诗见贶因次元韵》,清苏曼殊《步元韵敬答云上人三首》、清道光年间的汤金钊《恭和御制观海元韵》等,此为“元韵派”;宋舒焕《和苏子瞻观百步洪原韵》、刘子翚《游密庵致明有喜雨诗次原韵》,清龚自珍《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此为“原韵派”。两种写法并存,时间集中在宋、清两朝。

元,基本意义是“头”,创字之初就有“本”的意思。原,与“源”为古今字,汉以后出现“本”的意思。两个音同形异的汉字,自汉代起殊途同归,都有了“本”的意思,这就是都可以与“韵”组词的基础。

清赵翼《陔余丛考》:“近代词章家和朋友诗则曰原韵,和御制诗则曰元韵。盖取元音之元,以示尊崇,不知元韵本应做元韵,并非假借也。元者本也,本来曰元来。班固两都赋‘元元本本’是也。若原字则‘原蚕、原庙’,皆作再字解。初无所谓本来之意,不知何以遂替元字。顾宁人《日知录》谓,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元,故改此字。然则昔以元为本字,而以避嫌改为原,今反以原为本字,而以应制特改为元。古今事物迁流随世转移者,故非一端,即此可类推也。”

赵说有四层意思:一是原韵用于朋友之间唱和,元韵用于与帝王唱和,以表崇敬;二是元韵是本意,不是为了表崇敬而假借,因为最初元就是本;三是“原”没有本来的意思不应该写作原韵,但不知何时原有了本来的意思,于是就用原韵代替元韵;四是明朝改元为原是为了避嫌,结果喧宾夺主,时间一长,反而本末倒置了。

赵翼为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者、诗人。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其他两位学者的著作合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诗论反模拟、主独创,与袁枚等人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细细体会他于“元韵”和“原韵”所表述的四层意思,感觉精辟之外,似也可作些许补充。

律诗和近体诗哪个好(和诗有的写作元韵)(2)

“元韵”和御制以表崇敬的说法比较明显,比如当朝皇帝和先帝,亲王、大臣和今上皆用“元韵”:仁宗颙琰(嘉庆皇帝)《昭陵石马歌恭依皇考元韵》,醇贤亲王奕譞《天成寺江山一览阁恭依乾隆壬戍圣制题石壁元韵》,大臣朱珪(乾隆戊辰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恭和御制雨中至喀喇河屯元韵》等,毕恭毕敬之态,无一例外。但可以补充的是,“元韵”并非帝王专用,身份相近、朋友之间也较多使用,用“元韵”或“原韵”更多的是个使用习惯。有的用“元韵”能明显看出尊重意,但用“原韵”也显见有恭敬态度,未见明显区别,例见上文摘引。

“初无所谓本来之意,不知何以遂替元字”,可以补充的是,“原”在汉魏时代就出现“本来”的意思了。如汉刘安《淮南子》:“故通人总原本以括流末”;班固《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汉书·司马相如传》“尔陿游原”四字后,孟康明确注曰:“原,本也”。孟康,三国曹魏时代学者。又见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三正四始之原本 阴阳律历之道度”。上例所引,原都有“本”意。

后世有于诗中用“原来”一词,如唐章碣《焚书坑》“刘项原来不读书”,宋朱敦儒《西江月》“万事原来有命”,明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里的原就是本的意思,原来也就是本来的意思。可见从汉代以后,“元、原”都具有“原本、本来”的意思了。既如此,“元韵”和“原韵”同时出现在宋代应是水到渠成之事(仅见一处有网络把唐末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写作《倒次元韵》,不知所本。依孤证不立原则,此处略而不计。)

避嫌改原之说本于顾炎武,查钱谦益编纂《列朝诗集》,不见“元韵”或“原韵”踪迹,而多标写“次韵”或“步韵”。如唐寅《次韵表弟蒋烨及门生翁敏见赠喜予归田之作(四首)》、文征明《初夏次韵答石田先生》、李东阳《予素不善饮文明诗来有西涯烂醉欲人扶之句且以二樽见惠步韵答之》。通过专业软件更大范围搜寻,发现绝大多数和诗用“次韵”,少数用“原韵”,个别用“元韵”(搜明朝次韵得6122条,步韵204条。原韵1466条,元韵13人计33条,明末清初7人计20条)。在没有强大搜索工具且交通与传播途径也极不方便的时代,顾炎武得出这一结论而赵翼认同,可谓是非常正确且难能可贵的。这种现象,应该是绝大多数文人故意避开“元”字或同音“原”字的结果。古代文人特别注意文字避讳、避嫌,这既有血的教训,也是自觉的民族意识使然吧。

不知道这些细枝末节的小知识,对理解诗歌或许无伤大雅,但有所了解,则可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创作时的细腻情感。

律诗和近体诗哪个好(和诗有的写作元韵)(3)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