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非遗传承的永春思考)
永春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非遗传承的永春思考)在《梦永春》中,祖籍永春的台湾书生管甫告别未婚妻美娟返乡探亲,美娟思念管甫,于是梦中相见,一声“小妹”一声“哥”,情意绵绵。用《梦永春》唱出地气从《桃花搭渡》起说“高甲”《桃花搭渡》是高甲戏的传统剧目。该剧起于民间,内容是一位名为桃花丫环赶夜路。黎明之时,来到江边,为搭船,与艄公老渡伯相遇。全剧以风趣的老渡伯与可爱的桃花之间妙趣横生的唱和为主体,体现老百姓之间的纯朴情谊。桃花搭渡中
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此前仅仅1年,也就是2005年,永春县高甲戏剧团创作的大型高甲戏《阴阳鉴》剧本刚刚捧回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此后1年,即2007年,吴永沅、刘宾宾合作演出的《管甫送》应邀赴马来西亚艺术交流,以其精湛的演技深受海外乡亲的赞赏。然而,不可否认,此时的永春高甲戏剧团却早已面临重重困难。如何突破困境,将这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这是摆在每一位喜欢高甲戏、珍惜高甲戏艺术的永春人眼前的一道难题。
这个题真的很难解。因此,很多人想了想,放下了,离开了。然而,总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在坚持。
直到10年后,永春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以公益性低票价演出“折子戏”专场的方式告诉人们依旧有人在为之努力。专场演出时间是2016年11月22日,4个演员演出三折戏:《桃花搭渡》《梦永春》(改编自《管甫送》)和《小七送书》(《陈三五娘》片段)。
从《桃花搭渡》起说“高甲”
《桃花搭渡》是高甲戏的传统剧目。该剧起于民间,内容是一位名为桃花丫环赶夜路。黎明之时,来到江边,为搭船,与艄公老渡伯相遇。全剧以风趣的老渡伯与可爱的桃花之间妙趣横生的唱和为主体,体现老百姓之间的纯朴情谊。
桃花搭渡中
用《梦永春》唱出地气
在《梦永春》中,祖籍永春的台湾书生管甫告别未婚妻美娟返乡探亲,美娟思念管甫,于是梦中相见,一声“小妹”一声“哥”,情意绵绵。
剧中反复出现的问句“我来问小妹啰你爱吃什么?”引出了永春的各式美食:“永春大肠滚苦菜”“永春岵山的红荔枝”“石鼓白鸭久招菜”“永春猪脚炖老醋”……接着一句“小妹,永春不但有尝不尽的美味山珍,更有游玩的好去处!”又将永春“好所在”带入;最后再以“地灵出杰人”为由头,列出了遍布世界各地的永春名人。
“这样的改编很接地气。既能欣赏到高甲戏的独特唱腔,又宣传了我们永春。”特意前来观看演出的李大爷说,他已经第3次看这出戏了,每一次看都很开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戏上演,
接地气!是的,高甲戏本就是从民间而来。据悉,高甲戏的最初起源就是闽南农村的“妆扮戏”。因常以“水浒传”为妆扮内容,比如《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等,故人们俗称为“宋江戏”。开始时,多由儿童演出,称为“宋江仔”。恰如万历年间泉州府经历(经历,明清时掌管地方府衙出纳、文移与府衙内务之职)陈懋仁在其所著的《泉南杂志》所写:“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台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妆扮故事……”后来成人取而代之,始为“宋江戏”。随着宋江戏的慢慢演化,逐步突破局限,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日益丰富。
而大概在清道光年间,在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及归侨合办了“合兴班”,他们编演了《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等经典剧目,人称“合兴戏”。到清末,宋江戏与合兴班渐渐合流,名称也开始以“高甲戏”出现。
梦永春ing
以《陈三五娘》话融合
“今天专场的最后一折戏是《小七送书》。它是梨园戏名剧《陈三五娘》里的一个片段《小七递简》。”吴永沅说,《陈三五娘》是潮剧的名品,也是梨园戏的经典之作。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各地方剧种之间总会相互影响。正如同样是讲述泉州人陈三和潮州人五娘的爱情故事,作为潮剧时,名为《荔镜记》,而在梨园戏中,即为《陈三五娘》。而这种交汇,不仅题材上,乐器、唱腔、科步上也是常见的。高甲戏的发展历史也是如此。
“(高甲戏)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据许多介绍高甲戏的文章所说(可惜无从知道最早得出此结论的是谁或哪本书),剧目可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及“丑旦戏”三大类,其中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唱腔以“泉腔”弦管为主,兼有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乐器可分为文、武乐二种,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另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至于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而特别有意思的是高甲戏中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南拳和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园戏,手姿丰富,步法严谨,有人总结为三十六步科范;丑角表演是高甲戏中很有特色的部分,甚至不同戏班的丑角还能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
“如此丰富的艺术形式怎么能不保护和传承呢?”从事高甲戏表演26年的吴永沅不仅心存念想,还不懈努力着。与他一样珍视高甲戏艺术的人们,不论是编制内的“永春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还是编制外的“永春县高甲戏剧团”,都一样在坚持、思考和奋斗。
小七送书咯
艰难的守护者
“从1999年底到2012年底,我跟随被个人承包了的‘永春县高甲戏剧团’在晋江一带演出,那时租房为驻足点,除了晚上演出,白天就是睡觉,相当无聊。我就琢磨着,人生短短,总不能就这样给‘睡完了’呀!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尝试写剧本。”吴永沅说,2012年,永春县高甲戏剧团划转为“永春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2013年,我回到中心上班。我们中心的在编人员6名。”
据悉,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高甲戏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整理、收集传统剧目;创作、加工、提炼表演艺术;做好高甲戏表演艺术的活态传承,组织保护展示等活动。
如何才能真正做好保护、传承与弘扬高甲戏艺术呢?传承中心里的洪岩、吴永沅、柯秋茹、施炎明、刘燕霞、林云完等人煞费苦心。“虽说不易,但几年来,得益于大家的同心协力,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算做得还可以。”该中心主任洪岩说,2016年,在泉州市行当比赛中,永春得了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的成绩;每年都进行几十场文化惠民下乡演出。
而因机制改革,1998年底,“永春县高甲戏剧团”聘任吴永化、郭为民为演出队正副队长,开始实行责任经营。这支队伍目前有30多人,他们常年在晋江、石狮、泉州、南安一带演出,每年演出200多场次。“一个剧团在外,是跟人家抢饭吃,没有真功夫可不行,就算这样,遇到各种困难也是难免的。但是既然不舍得放弃,就只能咬着牙前进了。”多年来,该剧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2002年,吴永化、尤玉案合作创作的大型古装戏剧目《仵作辨冤》参加福建省第22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泉州市第28届戏曲会演(获省演出剧目奖);吴永化、游牧获市优秀剧本奖、何少若获导演奖,王山获音乐设计奖,陈思萱获服装设计奖,吴永化获省优秀演员奖,郭为民、张爱玲、刘少芳获演员奖。2005年,由吴永化创作、陈弘修改而成的大型高甲戏剧目《阴阳鉴》剧本参加中国戏曲学会剧本评选,获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学奖、优秀作品推荐奖、中国戏曲文学奖银奖。
“我想不论怎样,只要认真对待工作,热爱本职,怀有梦想,那颗心不要死掉,就有盼头有希望,再艰难也没什么大不了。”永春高甲戏人如是说。
再艰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确,希望不仅有,而且未来终将越来越明亮。记得11月22日那天“折子戏”专场开演时,记者传了几张图片到微信朋友圈,不仅许多老朋友点赞喝彩,就连一群小朋友也吼吼着:要上班啊!周末能不能也来一场?
不放弃!非遗传承正在进行中。
(感谢吴永沅提供资料)
渡伯上妆
后台
来源:桃源乡讯 记者 梁白瑜 实习记者 李燕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