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寨美丽的家乡(沟西庄可爱的家乡)
庄寨美丽的家乡(沟西庄可爱的家乡)世世代代的沟西庄人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庇护下繁衍生息。窑洞里,婚丧嫁娶,生生不息。锅台连着土炕,烟囱顺着窑眼,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沟西庄的子孙们。而今的窑洞干练了许多,摆上沙发、电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窑门很大,窑内宽敞,窑壁用乳胶漆一刷,阳光一下子就能覆盖一半的空间。沟西庄的黄绵土层深厚,质地均匀稳定,这里的村民便在一层又一层的土崃面上创造出星罗棋布的窑洞,就像一位有名的画师在一片巨大的画布上随意甩出的点点颜料。窑洞看似简陋,里面却别有洞天。它一丈二三宽,三五丈深。为了采光,窑洞眉头上方有60公分见方的天窗。进窑洞,左边是一排圈椅、板凳,右手是一个土炕,连着土炕的是灶火,灶火和土炕通道相连,冬天可以做饭,饭熟了,炕也热了。再往后依次是桌子、案板、面瓮、板箱、衣柜、粮食囤及杂物等。有的家户根据土崃宽度还在几眼窑洞中间再挖个拐窑,放置贵重物品,就像是单元楼的套间。
盐湖区的最北边有个三路里镇,三路里镇的最北边有个沟西庄,该庄与万荣接壤,位于稷王山下。
沟西庄属典型的黄土高坡,丘陵地貌,层层梯田就是它秀美的皮肤,“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对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农民的写照。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沟西庄的十多岁孩子,听过几次以后就跟着哼唱开了。他们一放学就飞奔回家,从梢门后顺起镰刀和竹篓,到地里割草去了。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这个崖头唱“我家住在黄体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那边沟底就飘来“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唱词虽然不错,调儿却跑了。但他们——沟西庄的娃儿们,却不管不顾,仍唱着歌儿,割着草儿,就像一株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高粱,在微风中摇曳着,放肆着。
窑洞:遮风挡雨的天然屏障
沟西庄的黄绵土层深厚,质地均匀稳定,这里的村民便在一层又一层的土崃面上创造出星罗棋布的窑洞,就像一位有名的画师在一片巨大的画布上随意甩出的点点颜料。
窑洞看似简陋,里面却别有洞天。它一丈二三宽,三五丈深。为了采光,窑洞眉头上方有60公分见方的天窗。进窑洞,左边是一排圈椅、板凳,右手是一个土炕,连着土炕的是灶火,灶火和土炕通道相连,冬天可以做饭,饭熟了,炕也热了。再往后依次是桌子、案板、面瓮、板箱、衣柜、粮食囤及杂物等。有的家户根据土崃宽度还在几眼窑洞中间再挖个拐窑,放置贵重物品,就像是单元楼的套间。
上世纪70年代,窑洞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土,沟西庄人聪明得很,窑打成后,就用麦衣与黄土和成泥,均匀地抹在窑面上,好处是不掉土渣。进入80年代后,家庭实行了包产到户,村里经济发展了,家家户户就在窑洞地面铺上青砖,窑壁用砖砌成腰线,既美观大方,又能预防老鼠打洞。腰线以上由白灰抹一层,使窑洞亮堂好多。讲究的人家,还会请油匠在土炕岩墙两周画上富贵牡丹、山水田园等油漆画,写上画龙点睛的祝福语,高贵典雅,神清气爽。窑洞外面的崃面则一砖到顶,有的家户建有二层露台和水泥沿板——俗称叫砖崃面。后来腰线青砖、窑壁白灰、炕沿油画则是沟西庄人给娃结婚当洞房的标配。
而今的窑洞干练了许多,摆上沙发、电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窑门很大,窑内宽敞,窑壁用乳胶漆一刷,阳光一下子就能覆盖一半的空间。
世世代代的沟西庄人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庇护下繁衍生息。窑洞里,婚丧嫁娶,生生不息。锅台连着土炕,烟囱顺着窑眼,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沟西庄的子孙们。
古槐:689年的迁徙见证
沟西庄,有5个生产队,村中心就在那棵古槐的脚下。那里是三路里镇到万荣县三文村的交通要道,就像古代的驿站,换马歇脚喝茶聊天的场所。客车路过槐树下,都要鸣笛三声——仿佛向村民呼喊着“坐车的村民抓紧了,客车来了,走运城的快上”。
沟西庄的古槐,五个人环臂也扣不住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古槐就是大人们交流庄稼的收成和谈婚论嫁的地方,娃娃们则围着古槐树玩捉迷藏摔泥巴弹玻璃球等游戏。古槐树下的人家,家里的饭桌几乎成了摆设,因为端出来吃,就能享受边吃边聊的特权。
古槐树根如巨大的龙爪,爆出地面的根部粗糙而宽厚,是自然天成的休息板凳,茂密的树冠覆盖着300多平米的绿荫,成为村民们自发聚集的露天会场。
古槐的旁边有个半亩多大的池泊和供村民日常用品的供销社代销店。淘气的小孩子光着腚子在里面耍水,新媳妇们在水边浆洗衣服,代销店里村民进进出出,东边墙头上金黄的杏子和乌黑的桑葚随风摇曳,大一点的孩子正在树上大快朵颐,引得古槐下的大人们连连叫嚷。
村里的重大会议都在古槐树下召开。古槐就是村庄的心脏,每条通往各个生产队的小路就像心脏输送营养的血管四散开去,把平田整地、填土修沟、包产到户、退耕还林、免缴公粮、医疗保险、脱贫攻坚等等国家政策辐射到各家各户的窑洞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池泊已不复存在,代销店也销声匿迹。我青葱的童年时代弥散在40年前的岁月烟尘中。沟西庄也随着改革开放而飞速发展,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一样。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莫测,古槐依然老态龙钟,坚守着古老的沟西庄。
2007年,大槐树受到保护,盐湖区政府拨付专款,村民们用铁栅栏把它围了起来,立下一座纪念碑:“沟西庄古槐”。据碑文记载:古槐系明洪武年间由洪洞迁移过来的先民栽植。历尽689年的风雨沧桑,古槐根深叶茂,参天蔽日。树冠原来分为两杈,其中一杈于2005年被狂风挂断,政府为其在舜帝庙里安置了归宿。
古槐见证了沟西庄人世代繁衍的历史,也见证了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及沟西庄人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纪念碑:记录沟西庄的抗战血泪史
“沟西庄古槐”的旁边,有一块“沟西庄惨案”纪念碑,它向人们讲述了沟西庄村非同寻常的历史。
据碑文记载,1941年,驻柏王山碉堡的侵华日军,频繁出没于沟西庄、生蕃村一带,肆意抢掠村民钱财、粮食、牲畜、家禽,闹得百姓人心惶惶,不得安生。4月下旬,村民雷铁矛、李效公、李福善领导的10余名自卫队,在村旁修路,遇到了2名被政务团袭击的日本兵,怒不可遏的村民,用䦆头、铁锨杀死了其中一个,另一名日军负伤逃跑。日军队长河野穷凶极恶,伺机报复。
7月31日(农历六月初八)佛晓,日军突然包围沟西庄,逢人便杀,见物就抢,村民被刺死、灌辣椒水、焚烧、枪杀,到中午时分共杀害村民74名,全村34户家破人亡。鬼子纵火烧房,全村火光冲天,血流成河,酿成“六·八惨案”。
当年从日军刺刀下死里逃生的的90岁南高升和88岁的霍步荣老人经常向后人讲述这段惨痛的历史。讲到悲愤处,老泪纵横。那种亲身经历痛失亲人刻骨铭心的悲怆,何尝不是沟西庄人在中国抗战史上发出的挣扎和呼喊!听老人讲,惨案发生后,沟西庄有7户绝户,几乎家家都有人被杀。后来,沟西庄人化悲痛为力量,先后有南坤山、吕新成、孙小三、孙文娃等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献出了生命,在沟西庄的抗战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沟西庄惨案”是日本侵华暴行的有力见证,为了记录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民政部门在运城市红旗西街烈士陵园也立有“沟西庄惨案纪念碑”,以供后人瞻仰纪念。与静静矗立在大槐树旁的“沟西庄惨案”纪念碑遥相呼应,向后人控诉着这段屈辱的难忘岁月。
村民:在金光大道疾步前进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沟西庄人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外出创业的洪流中。
如今,沟西庄的后生们经营着运输车辆20多辆,组建装修装潢队伍10多支,经营酒店饭店10多个、汽车修理厂3个,凭着辛勤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山窝里飞出金凤凰,20年来,沟西庄走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30多名,他们有山西电视台的当家主持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型国企的技术负责人、精密制造厂的工程师、政府干部、互联网企业的经理人.......
正如中国大地的千百个村庄一样,传统坚守和现代变革的双向阵痛也深深影响着古老的沟西庄村民。在外打拼的年青一代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出力流汗,在村坚守的50、60后农民也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改进耕种方式、改良作物品种,用辛勤的双手建设家园,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目前,全村种植双季槐3200亩,务工和农业收入加起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700 元。随着盐湖区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建设政策扶持,和镇政府引进的药材种植以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沟西庄人也在积极响应号召,改良槐米品种,改善产业结构,增加药材种植面积,争取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享受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成果和福利。
年岁愈长,思乡愈浓。
沟西庄,我亲爱的家乡!在梦中,我将一生奔跑在熟悉的巷子里,嬉戏在宽大的古槐下,陶醉在金黄的麦浪里,酣睡在温暖的窑洞内......
作者:雷 波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