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陈三两爬堂文案(荔枝出墙惊艳赏)
戏曲陈三两爬堂文案(荔枝出墙惊艳赏)“一心爱到君乡里”。1953年越剧《梁祝》被拍成彩色电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大家都为《梁祝》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精神而赞叹。然其结局是双双以死殉情的悲剧,观众是在泪水中感慨爱情的高洁。而《陈三五娘》却是两人毅然从潮州私奔到泉州终成眷属,其结局是大快人心的“喜剧”,人们不禁要为陈三和五娘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奔向幸福自由而齐声叫好。他们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大大满足了建国初期人们思想解放、积极向上的审美需求,因此说《陈三五娘》的主题思想是一种富有温存而激进的高尚美。经过一年多不断的演出完善,《陈三五娘》已见其精致、优雅的舞台风采。1954年8月到福州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睇灯”折戏,获演出一等奖、导演奖、音乐奖,苏乌水获演员一等奖,蔡自强、苏鸥、林玉花获演员二等奖,这是梨园戏《陈三五娘》初次获得的荣誉。比赛完剧团便驻扎榕城接受省戏曲专家对这出戏作进一步艺术提升的指导。经
原创: 谢文逐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陈三(陈伯卿)、五娘(黄碧琚)是闽南人乃至东南亚华侨熟悉又亲切的历史人物,他们俩既没有建下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留下什么宏篇巨作,但有一段奇特的恋爱故事,值得人们敬仰与传唱。古代,一位官家子弟为了心仪的潮州淑女,故意破镜而甘愿为奴三年;一位大家闺秀为了高洁的爱情,敢于抗婚与相知的人私奔,这在现代社会恐怕也不多见,实谓至真至爱!这段故事的主人公陈三相传是南宋时期泉州朋山岭后(今洛江区梧宅村)的人,虽无史料记载,但它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已在老百姓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各种的传说故事、歌谣、俗语,特别是戏曲在闽南一带可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一、荔镜美传长
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她发源于闽南的泉州,始于宋末,盛于明。分为三个流派:上路、下南、七子班(也称小梨园)。其中《陈三》就是小梨园流派“十八棚头”(十八个剧目)影响最广最大的一个名剧。而有关陈三的戏文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建阳新安堂就已刊印发行,书名为《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由于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国内已然不可寻,且喜国外尚有一本存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一本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1955年,欧阳予倩、梅兰芳访问日本,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带回一套书影。)①,这是至今有资料可查“陈三五娘”最早的刊本,然据《荔镜记》最后一页的文字说明,可知之前还有一部书刊——《荔枝记》,可惜现已失传。这说明了“陈三五娘”在距今六百多年的明朝就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且延续绵绵,请看其后又刊印的书籍:清顺治辛卯年的《荔枝记》、清道光辛卯年的《荔枝记》、清光绪甲申的《荔枝记》及解放后的口述本《陈三》等戏文,足见陈三五娘的传奇故事在闽南的戏曲舞台上世代传唱而不衰。
二、申城放异彩
解放前梨园戏由于其它剧种的冲击,曾一度式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导下传统戏曲进行“戏改”运动。时任晋江县文化馆馆长的许书纪,招集流落在民间的梨园戏三个流派的艺人们,于1952年组建了晋江县大梨园剧团。不久接到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后改称福建省文化局)下达选定《陈三五娘》作为本省第一回审查剧目的文件(据庄长江先生说,这是当时在福建省戏改委员会工作的晋江人沈继生推荐的),许馆长便根据传统口述本(蔡尤本口述,许志仁补述“赏花”,刘书鉴、邱允汀补述“后花园”,蔡维恭补述“探牢”、“起解”、“抢解”、“私会”、“簪花”),参考《荔镜记》、《荔枝记》进行整理。口述本全剧原为二十二出,初次压缩后取名《陈三五娘》,从首出“睇灯”到“私奔”共十三个场口,分上下集两个晚场演出。11月省戏改会在泉州举办戏曲研究班,初排的《陈三五娘》为各地艺人作观摩演出并进行座谈讨论,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把上下集再压缩为一次演出。期间对《陈三五娘》的改编问题,举行过七次的讨论研究。许书纪总结了座谈会的精神,又整编出另一版本的《陈三五娘》,这个剧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有着很大的提高。1953年4月经中央文化部批准,以晋江县大梨园剧团为基础,合并晋江专区文工队,改组晋升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前身)。艺委会对《陈三五娘》进一步讨论,决定再作压缩整理,由林任生、张昌汉二人参与进行分场执笔。在保留原场口顺序和名曲的基础上,并参考清光绪本《荔枝记》和民国本文言小说《奇逢全集》,去芜存菁、精雕细琢地进行艺术提炼,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隽美,情节更加紧凑感人,力求达到完美的境地。
整理期间,省文化局局长陈虹亲自数次到泉州蹲点作指导工作。剧团本着边改、边排、边演的原则到闽南各地巡回演出,征求专家、群众的意见。剧团到漳州演出后进行座谈时,著名芗剧编导邵江海提出“留伞”一场中怎么不见陈三与益春抢伞的科步表演,会后执行导演吴捷秋询问老艺人许茂才,果然是原整理本怕演出时间过长把其删掉。于是吴导演马上请许茂才一步一步认真地教授予演员,并在此后的演出加入了这段表演。若非幸遇邵氏,这精彩的“夺伞舞”恐怕就永远成为遗珠之憾②。
经过一年多不断的演出完善,《陈三五娘》已见其精致、优雅的舞台风采。1954年8月到福州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睇灯”折戏,获演出一等奖、导演奖、音乐奖,苏乌水获演员一等奖,蔡自强、苏鸥、林玉花获演员二等奖,这是梨园戏《陈三五娘》初次获得的荣誉。比赛完剧团便驻扎榕城接受省戏曲专家对这出戏作进一步艺术提升的指导。经过一个多月的再提炼,9月下旬剧组离榕赴沪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0月5日晚梨园戏《陈三五娘》在上海八仙楼大众戏院演出,果然一炮打响,囊括了大会所有奖项: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导演奖(蔡尤本、许茂才、吴捷秋)、乐师奖(林时枨)、舞美奖、还有四名演员一等奖(蔡自强、苏乌水、苏鸥、林玉花)、两名奖状获得者(施教恩、李铭钳)③。这是经过戏改之凤凰涅槃的梨园戏跨出省门首次演出,却一鸣惊人,其缘由何在?她既有古老剧种的深厚沉淀,更离不开《陈三五娘》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心爱到君乡里”。1953年越剧《梁祝》被拍成彩色电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大家都为《梁祝》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精神而赞叹。然其结局是双双以死殉情的悲剧,观众是在泪水中感慨爱情的高洁。而《陈三五娘》却是两人毅然从潮州私奔到泉州终成眷属,其结局是大快人心的“喜剧”,人们不禁要为陈三和五娘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奔向幸福自由而齐声叫好。他们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大大满足了建国初期人们思想解放、积极向上的审美需求,因此说《陈三五娘》的主题思想是一种富有温存而激进的高尚美。
“帘外春风桃花满树红”。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遗响,八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精湛的表演艺术,特别是小梨园流派更有着雅典、细腻的风韵。《陈三五娘》正是把这一艺术风格多方位地展现出来。首先整出戏的文词清奇隽永,富有文学性,让人读后口有余香。再就音乐和科步都有精彩的听头和看头。唱腔中很多精彩段子已成为南音的名曲,其甜美、柔和的旋律配上动听的压脚鼓,在演员的深情演唱下,缠绵悱恻而动人心弦。场景音乐的处理紧扣情景的气氛及人物的情绪,让人听后身临其境、欣然陶醉。做工表演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从虚拟写意化的“睇灯”、“赏花”,是通过演员各种不同的科步展示来表现热闹的灯市和绚丽的春景,到程式舞蹈化的“留伞”,又是通过一段精彩的雨伞舞来体现两人一要走一要留矛盾的内心活动。雨伞挥动,载歌载舞,感情的宣泄淋漓尽致。加上精美的舞台美术和服饰设计,一台演绎,风情万种。《陈三五娘》轰动了申城,让中国剧坛知道在闽南地区还保存着如此古老优雅的剧种——梨园戏,观众叫好不断,专家赞赏连连。上海各报刊纷纷刊登专家的评赞文章。白柯在《会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第六期发表《<陈三五娘>的整理经过》;容澄、蔡剑光在《会刊》第九期分别发表《<陈三五娘>观后》、《访梨园戏演员苏乌水》;本剧作曲之一王爱群在《会刊》第十四期发表《<陈三五娘>音乐整理经过》;徐进在11月4日的《解放日报》发表《略谈梨园戏<陈三五娘>》;石化玉在11月9日的《新民晚报》发表《<陈三五娘>的独特风格》;北川在11月22日的《新民晚报》发表《梨园戏<陈三五娘>》④。一时间“陈三五娘”这两个名字立即响亮起来,梨园戏也为大众所喜爱,可谓“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成为建国后福建省第一个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
《陈三五娘》演出后,上海文化局邀请戏剧界专家进行座谈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使这个剧目更加完善。但其中出现一种不同的意见,说陈三故意破镜入黄府为奴三年,类似“唐伯虎点秋香”,为追求婢女而自甘为奴,有辱斯文,品行欠佳。剧团也曾一度把剧本改为“失手”,但在演出和拍电影时依旧是保持原来的故意破镜。到了1962年剧团赴深圳演出,有人竟在羊城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批评梨园戏把陈三“打破宝镜”的关键情节,演成是存心所为,有损陈三的形象,应该是“失手破镜”才是正确的,并告到中央文化部,好在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周巍峙主持公道,肯定“存心破镜”,至此这场风波才平息。现在想来真有些可笑,殊不知陈三这位本是官家的潇洒才子,为了心爱的佳人,敢于故意打破宝镜而甘愿为奴三年,可称是一片至诚至真的痴心,试问古今中外几处再寻呢?⑤
三、艺苑竞演绎
上海的“亮相”,使梨园戏声誉显著,《陈三五娘》便成为剧团的看家戏,长期下乡为各县的广大农民群众作演出。在随后几年的出省、进京演出也必带这个剧目,如北京、天津、济南、郴州、长沙、南昌、衡阳、醴陵、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广州、汕头等地,无不受到赞誉。1955年6月剧团携带《陈三五娘》首次奉调赴北京演出,张艾丁在《戏剧报》(《中国戏剧》的前身)第九期撰文就剧本、演员进行褒奖的评论,并在封底内页刊登剧照。12月《陈三五娘》再次荣获了文化部第一批颁发的优秀剧目奖,于是各地出版社纷纷把剧本编辑成书印刷出版:
1、《福建省代表团演出刊本选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集之六》,1954年(内部交流);
2、福建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3、福建人民出版社,1956年5月第2次印刷;
4、新文艺出版社,《华东地方戏曲丛刊·第十九集》,1955年7月;
5、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年9月;
6、福建人民出版社,精装本,1959年9月;
7、中国戏剧出版社,《戏曲选(四)》,1959年8月。(以上均为笔者收藏)
在本地区,南安县大梨园、厦门市高甲戏两个专业剧团依照华东会演的版本进行排练后,作下乡及出省交流的演出。另外全国各地专业剧团竞相移植演出,省内有闽剧、莆仙戏;岭南有潮剧、桂剧;江南蜀地有越剧、川剧;塞北中原有秦腔、豫剧,以及昆剧、评剧、晋剧、湘剧、滇剧、曲剧、白字戏、黄梅戏等剧种。其中还有豫剧和评剧两个剧种以单行本把剧本刊行出版。通过比较,能看出评剧本比较忠于原作,场口、情节基本没变,只是在文字上作“评剧化”的修改。豫剧本虽场口也没改变,但情节做了些增减,如删去“答歌”一节,增加“投荔”后陈三访见李公获得磨镜之计的情节。但五娘的人物性格处理过于外露,缺少梨园戏原来的大家闺秀的含蓄、委婉美。⑥
郭亮在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的讲稿——《试论<陈三五娘>的两种形象处理》出版成书,他把梨园戏与潮剧(潮剧本是移植于梨园戏)的《陈三五娘》进行仔细的比较分析,肯定了梨园戏演出的思想感染力和情绪感染力比潮剧要好得多,赞赏导演能正确、形象地解释剧本,处理好古典剧目的演出思想。⑧
现在已知全国就有十七个剧种移植了《陈三五娘》这出戏,这在剧坛实是罕见。花香别样佳,一夜东君遍地吹,“陈三五娘”的风刮到了文坛。在申城出版了署名于人改编的同名小说(至1983年已经过了六次的印刷出版)。同时香港崇文书社(崔燕云编),易名《荔枝记》原文原图在香港印刷出版。而北京被誉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张恨水,应中国新闻社之约,把《陈三五娘》改编为章回小说向海外报社发稿,受到广大海外华人特别是闽南侨亲的青睐,后来易名《磨镜记》也出版发行。两部小说都以八个章节用白话文的形式编写,前者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演出剧本的框架,只是加入一些环境和心理描写。而后者则充分发挥小说叙述性的特点把剧本大大地生活化,增加许多情节描述,使得故事更加曲折、丰富。更难得的是两本书分别由著名画家董天野、吴光宇绘制插图,线条流畅,造型秀美,为小说锦上添花。⑧1977年5月香港海鸥出版社把《磨镜记》的书名还原《陈三五娘》重印出版。
四、音画齐增辉
梨园戏《陈三五娘》在华东会演打响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即把拍摄的舞台剧照编配文字,于年底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隔年执行导演吴捷秋负责编辑,在泉州侨光电影院搭建舞台拍摄剧照(主要是丰富舞美和增加群众演员),9月由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二本舞台版连环画《陈三五娘》。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取其中八张画面配上四句诗制作成彩色小画片发行。同年中国唱片厂以“华东会演”的原班演出人员,灌录《陈三五娘》名段三盘(78转)的黑胶唱片向全国发行。1962年剧团携带《陈三五娘》到深圳演出,香港艺声唱片公司灌录了两盘黑胶唱片(33转,其中陈三改由蔡娅治演唱),并将中国唱片厂78转的唱片转化成33转向东南亚闽南华侨发行。云南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编印的内部读物《戏曲工作学习参考资料(第四集)》,收入王爱群撰写的《<陈三五娘>音乐整理经过》一文。⑨钟天骥、王爱群主编的《梨园戏唱本(第一本)》,收入《陈三五娘》全剧的唱词及五首曲谱。{10}更有趣的是连日常使用的记账本上都可以看到《陈三五娘》秀丽的插图,“陈三五娘”真是深入人心!
在政府的重视下,1956年12月至1957年7月《陈三五娘》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戏曲电影。拍摄前期该剧的编曲之一王爱群,请来他的学生曾家庆(原是晋江专区文工队乐员,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已在上海民族乐团工作,后成为著名作曲家),以【绣成孤鸾】这支名曲的主旋律谱成片头曲。曲调旋律优雅、节奏分明,与剧种风格、剧情发展紧紧相扣,一听引人入胜,为这部电影起了好头,此后几十年来《陈三五娘》的序曲都沿用这段精美的曲子。1959年由王爱群指挥,中国唱片厂把“序曲”灌录成黑胶唱片出版发行,《陈三五娘》的声音飘到了老百姓的家中,清韵长绕梁。
电影拍成后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播映,引起极大的影响,海外的闽南华侨在银屏里看到了熟悉的家乡戏,无比的亲切和激动。电影剧组回到泉州,每个演员穿着时尚,气度翩翩,让剧团的其他人羡慕不已,走在街上,路人视为明星而紧盯不放。电影在泉州地区播映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万人空巷争相一睹为快,看完影院再看露天,一遍两遍……连续几天都没看够。电影厂考虑到方言的阻碍(当时屏幕没有配字幕),还制作了“普通话”版的《陈三五娘》,即请来上海的话剧演员用普通话进行对白,让外地观众听得更明了。1957年《上海画报》第三期,以《陈三五娘》的电影彩照作为封底图案刊出,在内页专题介绍电影的故事内容,并附上拒婚、磨镜、留伞、定情等四幅照片。1958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电影“陈三五娘”曲谱》小册子,把全剧的乐谱和唱词刊印出来,以便社会上的爱好者进行自学演唱。12月,中国电影出版社选取电影《陈三五娘》的胶片进行冲洗制作,由陈曙光编文出版了连环画册。同年上海光荣摄影图片厂制作成系列彩色相片,后又出品了五张一套的电影书签(《磨镜》、《破镜》、《留伞》、《赏花》、《共君断约》)。中国电影出版社选取16幅电影剧照,由陈曙光再作编文制作成四条幅的彩色故事年画,及单张四开彩图先后向社会大量发行。
就这样老百姓的厅堂、睡房、厨房随处可见“陈三五娘”,这对才子佳人进入了千家万户,无比光彩,真是荔镜蕴深意,银屏传娇姿!
华东会演期间,同去参加演出的广东潮剧团看见梨园戏《陈三五娘》如此精美,且是演绎自己地域的故事,便和剧团取得联系,派了两名演员(姚璇秋、萧南英)来学习五娘、益春等角色的科步表演。由于时间仓促,会演结束后又亲自到泉州进一步把全剧的表演学完,然后把梨园戏的剧本作移植改编,于1955年由正顺潮剧团首演,并在越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时作为庆典的演出剧目。
1961改名《荔镜记》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潮剧电影。1962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卷)》时,剧本仍以《陈三五娘》为名收入其中。同一时期,中央歌舞剧院也派北昆名演员李淑君、丛兆桓、马捷到剧团原封不动地学习了整出戏的表演科步,并在返京后作汇报演出。
这时香港的电影已逐渐走向繁荣,他们也把镜头转向“陈三五娘”,1957年越华兄弟影业公司摄制了电影故事片《陈三与五娘》,1967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摄制了黄梅调故事片《新陈三五娘》,这两部电影都是参考了梨园戏的演出剧本。
画坛也不闲着,《陈三五娘》在上海参加华东会演时,著名画家张光宇亲临现场作了多幅的速写,画面夸张生动,富有戏剧性。后来出版的《张光宇插图集》收入了《睇灯》、《留伞》两幅作品。{11}
1955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描连环画《陈三五娘》,由杨夏林、涂枫、苗风浦根据梨园戏剧本编写,孔继昭、杨夏林、张晓寒绘画,这是厦门的文学家和画家珠联璧合的结晶。发行后反响很大,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原来的两位作者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的老师杨夏林、孔继昭夫妇,又以工笔重彩的形式绘制了十六图四条幅的“连环年画”,并于同年11月由原出版社发行,这十六图是从白描本中选择16副代表性的画面进行修改提炼,然后浓笔上色而成。越年11月又以连环画的形式再次发行。1956年7月,又有凌虚、郑慕康根据潮剧本绘制《陈三与五娘》彩色连环年画七幅组图,在上海画片出版社发行。这两部作品图画面精美细致,人物刻画生动感人,堪称建国初期工笔画的佳作。
五、盛世续佳缘
十年“文革”,在极左思潮的垄断下,文艺备受摧残,作为歌颂爱情至上的《陈三五娘》,受到双层的批判。一是大力宣扬才子佳人,思想颓废;二是剧本描写的背景是南宋国破家亡的动荡时期,却尽情歌颂“幸逢太平年代”,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权作一笑!“文革”结束后戏曲之花如沐春风,这段停滞十年的荔镜奇缘又遍放芬芳。梨园戏剧团恢复传统戏时,重点选择了这个剧目,1978年《陈三五娘》开始演出。经历十年的文艺饥渴后,观众对她似饮琼露、如食甘饴,泉州工人文化宫的演出一票难求,每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在乡村的剧场、草台更是人山人海,观者如堵。进入改革开放后,剧团于1980年赴香港、1997年赴台湾演出,首次到香港演出时,盛况空前,台湾同胞及旅居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的闽南华侨闻讯后,纷纷乘坐飞机特地来品赏这久违的家乡戏。之后数次对外进行艺术交流演出:1986年赴菲律宾、1991年赴新加坡、2005年赴法国巴黎,都把《陈三五娘》作为重点剧目之一。1977年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把《陈三五娘》的剧本进行压缩改编,对外演出了《荔镜缘》短剧。1983年晋江县的业余剧团罗山樟井梨园戏剧团,也以华东会演的版本进行排练连续几年下乡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八十年代初录音机正流行,上海新艺唱片公司、香港艺声唱片公司把1962年灌录的《陈三五娘》黑胶唱片翻录成磁带;泉州戏曲艺术唱片厂、香港温陵唱片公司、厦门音像出版社、福建音像出版社等先后把《陈三五娘》赴香港演出前的录音(主演:蔡娅治、苏乌水、洪美玉)录制成磁带;香港永成盒带有限公司在1979年录制“香港福建南管曲艺团”演出的福建戏《陈三五娘》磁带(音乐完全按照梨园戏的版本进行演唱)。1988年福建省音像出版社与香港兴顺唱片公司联合录制《陈三五娘》(主演:曾静萍、李红、黄晓萍)的磁带等纷纷出版发行。1997年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光碟《陈三五娘》(1997年赴台湾演出版);新世纪初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发行了电影版《陈三五娘》的VCD光碟,使大众坐在家里便能重温到五十年前的银屏形象。
书籍出版有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所编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收入《陈三五娘》剧本,1999年9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许谋清主编的《安海百年文学作品选》、2007年6月薛若琳、王安葵主编的《中国当代百种曲(2)》也都收入《陈三五娘》的华东会演本,分别由海南出版社和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12月郭汉城担任总主编的《中国戏曲精品(第一卷)》再次收入《陈三五娘》一剧,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厦门作家颜金村创作了同名章回小说,篇幅宏大共有四十回,故事曲折离奇,其中的一些情节、文字是从梨园戏剧本吸收的,1987年9月该书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刊行。1983年4月,福建人民出版社(金青根据梨园戏改编,刘秉贤、黄石绘画)和岭南美术出版社(李国俊、洪寿仁根据潮剧改编,余树泽绘画)同时出版了《陈三五娘》的连环画。还有以“陈三五娘”为题材的各种精美年画不断展现:
“睇灯”,周小申作,1983年6月,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奔”,姚殿科作,1987年6月,辽宁美术出版社;
“连环年画”,林瑛珊、石豁义作,16图四条幅,1990年6月,辽宁美术出版社;
“连环年画”,16图四条幅,吴景希画,张元锦编文(出版社与时间欠详);
“投荔”,龚景充作(出版社与时间欠详);
“磨镜”,陈仰煌作(出版社与时间欠详);
“磨镜”,周光美作(出版社与时间欠详)。
如今,当月儿初升时,泉州梨园古典剧院的红毡上时常传出《陈三五娘》那感心悦耳的曲调来,这是“梨园”老中青三代人对荔镜缘的深情演绎,且在各地乡村的草台上不断地延续着……
岁月匆匆,“陈三五娘”的荔镜奇缘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这段古远甘香的情缘需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再去挖掘扩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知道泉州有“陈三五娘”这样一对才子佳人,值得大家深深地怀念与爱慕。当今的社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各种影视音像快速普及与发展。我们期待着以“陈三五娘”为题材的新艺术作品不断地涌现,如创作“陈三五娘”题材的流行歌曲、动漫或电视剧;拍一部“陈三五娘”的爱情电影故事片(尝试用闽南方言配音);打造梨园戏《陈三五娘》舞台精品剧,在每年的情人节为广大青年演出;创建以“陈三五娘”为名的宾馆、公园、展览馆等等。让陈三、五娘在泉州、中国乃至世界成为一种纯洁、高尚、浪漫爱情的象征!
古剧悠悠闽海藏,申城初露俊娇妆。
识来荔镜清风醉,一段奇缘代逞芳。
愿“陈三五娘”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美丽的风采!
(作者:石狮市锦峰实验中学一级教师)
(感谢郑国权、庄长江两位先生在我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并给予热情的指导。)
参考文献:
①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1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②吴捷秋《樟园书诗文存》下卷,23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③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5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④以上报刊均见于《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1954年11月版。
⑤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35—3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⑥吴同宾、曹荆予改编评剧《陈三与五娘》,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版;豫剧《陈三五娘》,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版。
⑦郭亮《试论<陈三五娘>的两种形象处理》,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59年11月版。
⑧于人《陈三五娘》,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2月版;崔燕云《荔枝记》香港崇文书社,1956年2月版;张恨水《磨镜记》,北京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⑨《戏曲工作学习参考资料》第四集,94—98页,云南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55年12月版。
⑩钟天骥、王爱群《梨园戏唱本》第一本,1—2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
{11}张光宇《张光宇插图集》,61—6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1月版。
蔡尤本、许志仁口述,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整理《陈三五娘》,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年9月版。
中国戏剧研究院《戏曲选·第四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8月版。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梨园纵横谈——梨园戏评文选(二)》,1988年9月版。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所《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版。
许书纪《许书纪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庄长江《泉州戏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伍经纬、张子祥编《晋江六十年戏剧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政协潮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组,《潮州文史资料》第15辑,1995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