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这就是关于袭人归宿的安排,着实写的巧妙。在我看来,甚至文学底蕴不下曹雪芹。要说前80回和后40回还有何不同,还真不好找。我不是红学家,也没有看过红学家是怎么对比的。我自己大概有两个印象。第一个是后40回,诗文少了,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海棠诗社办不起来了。第二个是俚语少了。前80回有更加生活化的戏谑和俚语,后40回感觉少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并没有逐一去核对。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袭人本不是那一种泼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轿而去,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见那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欲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的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猩红汗巾,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原来当初只知是贾母的侍儿,益想不到是袭人。此时蒋玉菡念着宝玉待他的旧情,倒觉满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将宝玉所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看出,成书的时候,他已经至少40岁了。而他总共活了48岁。也就是说一本书写了十多年,是写完了!

那时候写作,肯定是手写,哪有电脑录入。所以70多万的文学作品,着实是大工程了。写成之后如果不立刻印刷,丢失是可能的。再加上曹雪芹本人去世早,更有遗失的可能。所以缺了40回,高鹗续写是可能的。但高鹗续写的着实不错了,也算无缝对接。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1)

虽然在感觉上,有些句子不像“原宝玉”所说,但也在于情理。比如“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按照原来的感觉,宝玉不至于这样说晴雯。再从后来宝钗劝宝玉的入世言论,显得后续作者更加有“入世”精神。当然就像我说,宝钗一直也这样劝,也符合情理。最后宁荣两府的结局,也是别有生机了。高鹗“入世”精神头比曹雪芹大吧。

高鹗的描述也有过人之处,于我而言,看到最后关于如何安置袭人的描述,对于袭人的心理描述,实在到位的很,巧的很。忍不住要给大家节选两段,大家读读重温一下:因又提起袭人来,薛姨妈说:“我见袭人近来瘦的了不得,他是一心想着宝哥儿。但是正配呢理应守的,屋里人愿守也是有的。惟有这袭人,虽说是算个屋里人,到底他和宝哥儿并没有过明路儿的。”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2)

王夫人道:“我才刚想着,正要等妹妹商量商量。若说放他出去, 恐怕他不愿意,又要寻死觅活的,若要留着他也罢,又恐老爷不依。所以难处。”薛姨妈道:“我看姨老爷是再不肯叫守着的。再者姨老爷并不知道袭人的事,想来不过是个丫头,那有留的理呢?只要姊姊叫他本家的人来,狠狠的吩咐他,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那孩子心肠儿也好,年纪儿又轻,也不枉跟了姐姐会子, 也算姐姐待他不薄了。袭人那里还得我细细劝他,就是叫他家的人来也不用告诉他,只等他家里果然说定了好人家儿,我们还去打听打听,若果然足衣足食,女婿长的象个人儿,然后叫他出去。”王夫人听了道:“这个主意很是。不然叫老爷冒冒失失的一办,我可不是又害了一个人了么!"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3)

看见袭人泪痕满面,薛姨妈便劝解譬喻了一会。袭人本来老实,不是伶牙利齿的人,薛姨妈说一句,他应一句,回来说道:“我是做下人的人,姨太太瞧得起我,才和我说这些话,我是从不敢违拗太太的。”薛姨妈听他的话,"好一个柔顺的孩子!"心里更加喜欢。宝钗又将大义的话说了一遍,大家各自相安。

给袭人说了人家之后,高鹗写道:王夫人又命人打听,都说是好。王夫人便告诉了宝钗,仍请了薛姨妈细细的告诉了袭人。袭人悲伤不已,又不敢违命的,心里想起宝玉那年到他家去,回来说的死也不回去的话,如今太太硬作主张,若说我守着,又叫人说我不害臊,若是去了,实不是我的心愿,便哭得咽哽难鸣,又被薛姨妈宝钗等苦劝, 回过念头想道:“我若是死在这里,倒把太太的好心弄坏了。我该死在家里才是。"于是,袭人含悲叩辞了众人,那姐妹分手时自然更有一番不忍说。袭人怀着必死的心肠上车回去,见了哥哥嫂子,也是哭泣,但只说不出来。那花自芳悉把蒋家的娉礼送给他看,又把自己所办妆奁一一指给他瞧,说那是太太赏的,那是置办的。袭人此时更难开口,住了两天,细想起来:“哥哥办事不错,若是死在哥哥家里,岂不又害了哥哥呢。”千思万想,左右为难,真是一缕柔肠,几乎牵断,只得忍住。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4)

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袭人本不是那一种泼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轿而去,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见那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欲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的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猩红汗巾,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原来当初只知是贾母的侍儿,益想不到是袭人。此时蒋玉菡念着宝玉待他的旧情,倒觉满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将宝玉所换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原来就是蒋玉菡,始信姻缘前定。袭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5)

这就是关于袭人归宿的安排,着实写的巧妙。在我看来,甚至文学底蕴不下曹雪芹。要说前80回和后40回还有何不同,还真不好找。我不是红学家,也没有看过红学家是怎么对比的。我自己大概有两个印象。第一个是后40回,诗文少了,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海棠诗社办不起来了。第二个是俚语少了。前80回有更加生活化的戏谑和俚语,后40回感觉少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并没有逐一去核对。

还有一个明显的细节,相信大家在网上看到过,这个可信。《红楼梦》中第五回,有很多判词。预示了很多人的结局。比如说晴雯的判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就是符合的。

再比如说袭人的判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优伶是蒋玉菡,公子就是宝玉,说明高鹗是对这个非常了解的,也是按照判词去写的。

但是写到香菱的时候,故事变了。香菱判语是这样的:“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按这个判语,那是必死无疑了。但我们知道,她没有死,结局还是好的。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6)

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从第八十回的文字看,既然“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羸瘦作烧”,且医药无效。接着当写她“香魂返故乡”,亦即所谓“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目就用“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高本,不但回目另拟,而且续书中还让香菱一直活下去,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要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作者以为只有这样写坏心肠的人的结局,才足以显示“天理昭彰,自害自身”。把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揭露与控诉的意图,改变成一个包含着惩恶劝善教训的离奇故事,有违本意。

因为曹雪芹呢,他笔下的人物不像先时写小说的作者那样,他笔下的人物更复杂了,不是善就是善,恶就恶。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所以这一点高鹗显然没有领悟到,把香菱写活了,带有怜悯,和道德观点在里面,进行了改写。所以我说高鹗的“入世”精神头比曹雪芹长。

此时,我又想到《红楼梦》一定是诺贝尔奖级的文学作品。可是如果老外去品读,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尤其是诗文,歇后语,俚语不好翻译,翻译出来怕就走味了。比如这几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所以文字体系不同,写出来的文学的意境,到底还是有些出入。倒不是说,英文语言体系不好,我也看过一些非常好的英文诗歌,韵律也是很美的。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7)

我们接下来说,《红楼梦》的构思,和框架。曹雪芹呢,“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字字如金,字字如血,文字里嬉笑怒骂皆是文章。写的活灵活现,功力至深。所以他30岁开始写,也合情合理。早了没有这种文字功底,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看看他写作的主线,缘起缘落都是石头——“宝玉”。细细思考人生一世,终归也是一杯黄土,就等于一块石头。就好像我们人死了,埋在土里,过了千万年,凝结在一块石头里。这样想,我又想到前80回,与后40回有个不同了。

不知道红学家们赞同不赞同,宝玉即是石头,若按了曹雪芹的本意,应该不会生子的。“宝玉生子”有点“石头里蹦出孙悟空”的味道。不过好在高鹗,也最终还“宝玉”归“宝玉”,也算是缘起缘落。至于宝钗怀孕,在高鹗看来,定是破了曹雪芹的“落了白茫茫一片。”也就是留下了痕迹,不算白来人间一趟。和中国现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道德标准是符合的。

曹雪芹晚年幼子夭折,曹雪芹很伤心。不久之后,他也去世。不知道高鹗写了这个变故,是出于什么原因,还挺有趣的。可能有些人认为高鹗写的不行。但我一直认为写作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才好,高鹗这样写并无“文学上的错”。

以“宝玉”为主线和视角写完红楼梦,这种手法,应该来说在当时是很具有创新的。“宝玉”是一块石头,它需要站在事外看人,“宝玉”又是挂在宝玉脖子上的石头,多了些情愫,纠结其中,一直到结尾。结尾的时候,宝玉放下了“宝玉”,它不过是一块石头。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8)

以石头的视角,自然是残忍的。现实需要这样去观察。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红楼中哪个角色。我首先会想到尤三姐,那样一个标志有个性的女子,就那样死去了。这时你就会深刻的觉得封建社会的桎梏。虽然勇敢,但她没有去活着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只是想着用死来证明清白。这是可悲之处啊。

尤二姐放到现在,其实大概就是个“傻白甜”角色。没有什么主意,容易被人引诱。最后落得香魂散去。

林黛玉的悲剧也是注定的,就放到现在,也很难幸福。谁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病歪歪的老婆呢。就像很多人出生就夭折了。我在散文中写过几个亲眼见过的例子。比如垃圾堆里的女婴。慧极必伤是有道理的,何况本身带伤,就更甚了。

薛宝钗没什么可指责,搁到现在,也是好人,好姑娘。多些心思,可是多些心思有错吗?她享得富贵,也耐得贫困,这样的女孩,即使现在也还是大多数男人择偶的首选。

其他人不说了,最后来说说宝玉。宝玉本身是个矛盾体,其实上面也说明了。他的存在,是为了反映作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人生的。

哪里是家?哪里可以安身?曹雪芹从江南落败之后,回到北京,住茅草屋。《红楼梦》书里写道贾政带着贾母,林黛玉等的灵柩回南,应该是一种实写。北京是家?还是出生的地方是家?落叶如何归根?落叶随意归根!石头没有家,哪里都是家!人生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红楼梦石头身后的故事(解读红楼梦石头没有家)(9)

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