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对康熙有多大功劳(陈廷敬在康熙朝的地位如何)
陈廷敬对康熙有多大功劳(陈廷敬在康熙朝的地位如何)像当时的索额图、明珠两位重臣,都是属于典型的干臣能臣,几乎参与了康熙前中期的所有军国大政。而从中我们却很少看到陈廷敬的影子,因为他的性格过于谨慎,在重大政务的处理上缺乏果断、刚毅的特性。陈廷敬的性格十分谨慎,这对于朝廷大员来说,固然是好事。但凡事也有另一面,康熙亲政以后,办了不少的大事,如裁撤三藩、收复台湾、用兵准噶尔部等。这一时期的康熙帝年富力强,很有开拓精神。此后的十多年的时间内,陈廷敬一直担任的是翰林院官,主要从事的也是文字性的工作。康熙继位后,34岁的陈廷敬被任命为起居注官,侍直内廷。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可以接近皇帝,陈廷敬与康熙帝的感情,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加深的。康熙十二年,陈廷敬转侍读学士,充当年的会试副主考。十四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三年,出任左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并兼管户部钱法。这个时期的陈廷敬在官场上可谓如鱼得水,晋升的速度很快,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不过,从康熙二十四
在《康熙王朝》中,汉臣陈廷敬的戏份虽不多,却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在剧中所说的“皇上修宫殿没钱,要是裁撤三藩用兵,掘地三尺也要挖出银子来”,此话掷地有声,让人看到了陈廷敬身上的那股子倔劲。
影视剧中的角色我们不必过于在意,笔者要探讨的是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是否如《康熙王朝》中那样备受康熙帝的器重?他在康熙一朝的地位又处于哪个阶层?
有关陈廷敬生平点滴的简介
陈廷敬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泽州人,他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家族中出了不少的进士、举人,是当地有名的望族。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中进士,并入翰林院深造。
此后的十多年的时间内,陈廷敬一直担任的是翰林院官,主要从事的也是文字性的工作。康熙继位后,34岁的陈廷敬被任命为起居注官,侍直内廷。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可以接近皇帝,陈廷敬与康熙帝的感情,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加深的。
康熙十二年,陈廷敬转侍读学士,充当年的会试副主考。十四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三年,出任左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并兼管户部钱法。这个时期的陈廷敬在官场上可谓如鱼得水,晋升的速度很快,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
不过,从康熙二十四年开始,陈廷敬的晋升之路似乎慢了下来,此后一直在户部、工部、吏部担任过尚书。直到康熙四十二年,才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从从一品到正一品,陈廷敬的仕途之路实在是过于漫长了。
陈廷敬的性格十分谨慎,这对于朝廷大员来说,固然是好事。但凡事也有另一面,康熙亲政以后,办了不少的大事,如裁撤三藩、收复台湾、用兵准噶尔部等。这一时期的康熙帝年富力强,很有开拓精神。
像当时的索额图、明珠两位重臣,都是属于典型的干臣能臣,几乎参与了康熙前中期的所有军国大政。而从中我们却很少看到陈廷敬的影子,因为他的性格过于谨慎,在重大政务的处理上缺乏果断、刚毅的特性。
陈廷敬的这一点和索额图、明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他在康熙中期迟迟不能晋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再从官职上来看,陈廷敬担任较长的职位是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户部和吏部是六部中最重要的两个部门,陈廷敬担任过两部尚书,是不是就足以显示他的地位呢?
其实不然,如果了解清代历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清代中央各机构的长官,基本上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六部当中,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也是满汉各一人。从实际情况来看,满尚书的地位要高于汉尚书,且是掌印官。
陈廷敬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当时米思翰、勒德洪二人都是满户部尚书,其地位在陈廷敬之上;陈廷敬在吏部尚书任上时,又是明珠为满吏部尚书,其地位又不如明珠。
陈廷敬因为是进士、翰林出身,因此他在翰詹系统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他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多年,也算是当时词臣中的领袖人物。不过,翰林院毕竟属于清要部门,很少涉及权力核心,其工作主要还是在各馆修书、修史。因此,这一职务装装门面尚可,但决算不上是朝廷重臣。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其最大的亮点也正是在编修各类书籍和史料上,康熙朝《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重大著述,陈廷敬都参与编纂,并几度出任总裁官。
此外,陈廷敬个人的著述也颇多,其文学作品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等等,后人对他的诗歌极为推崇,就连康熙皇帝也是交口称赞。
其实,康熙朝汉臣中,最受宠幸的还是李光地。李光地在康熙中期时崛起,并参与了康熙朝重大政务,就连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还私下询问李光地未来储君的人选。从一点来说,李光地受宠幸的程度更甚。
论人品,李光地又明显不如陈廷敬。陈廷敬的一生居官清廉,始终以儒家伦理道德修身养性。当然在官场上,陈廷敬的悟性不算太高,或许在他身上,还能多少看到一些书生的清高,而少了一些封建官僚的习气。只不过,陈廷敬终其一生都未能进入康熙帝的权力核心阶层,充其量也只能称是大臣而非重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陈廷敬病逝,终年74岁。康熙帝赐谥文贞,命皇三子前往祭奠,赐葬典礼十分隆重,而且康熙帝还派人护丧归里,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也算是全了数十年的君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