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重庆17城门(重庆城的老龙门阵---中华路)

老重庆17城门(重庆城的老龙门阵---中华路)

渝中区中华路靠近解放碑,是在1939年得名的。一头接新华路,一头接大同路、临江门。现在是繁华的商业街。抗战时期的1939年,日本飞机大规模轰炸重庆,城中心被严重炸毁。后重建修复中,将几条小街拉直拓宽,改建为马路。并将原有的这几段各有其名称的老街合并,命名为中华路至今。
  中华路不长,只有五百余米。但在旧时,却也由几条街组成。分别为油市街、桂花街、三教堂、杨柳街。油市街一头接府文庙夫子池、杨柳街一头接大梁子新华路。这几条老街,多多少少也有些故事。还是按主要的来说,有的几句带过。还是老话,摆的是龙门阵,没去考证这些传说。
  先说油市街。据老人说,油市街因有几家卖菜油、桐油、灯草的铺子而名。油多供给夫子庙内使用。油市街接府文庙,也就是旧时的府学,亦称学宫。庙里供奉的是孔子、孔圣人的木雕像。还有颜渊 、曾参、子思、孟柯四人供在庙堂两楹。又有先贤先儒一百多尊雕像,供列两庑。夫子庙里,长明灯一年四季是不能熄灭的。在学宫里读书的众多生员,为了金榜题名,也有悬梁剌股的干劲。常有深夜不息、清晨早起读书的习惯,因此照明用油多。文庙前有泮池,又称洗墨池,就是旧时的夫子池。池旁的一头接油市街,一头接柴家巷,这条街就叫夫子池街(原二路电车站)。府文庙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当时尚无重庆一名,崇宁元(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为恭州文庙。明清都有维修或重建。抗战中,府文庙被日本飞机炸毁,解放后为二十九中学。夫子池周长270余米,宽有80余米。二十年代旧城改造时,将这泮池填平,做为公共运动场 ,解放后,改建为大众游艺园。今为中央商务大厦。
  桂花街。桂花街得名,据老人说,因泮池旁有一株大桂花树。每到秋时,香气扑鼻。后来成街,就以这树为街名。
  三教堂街,是以此处有座不大的庙宇叫海云寺,大约建于清康熙朝,当时属杨柳坊辖地。后来改称三教堂 。三教者,儒、释、道之称。因此,三教堂门前的这条街就称为三教堂街。虽历代也有维修,终于毁损。后来一个叫慧龄的住持来到寺庙,四处化缘,有了一笔善款。在清嘉庆朝时开始重建,竣工后在山门的门楼上刻有一块匾额 ,上书:“清嘉庆己卯促夏住持慧龄立”字样(己卯为1819年)。三教堂有四殿,观音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祖堂和禅堂。另有尼舍斋堂 三十余间。是一座尼姑庵,也是重庆旧时唯一的一座尼姑庵。
  进入民国后的二十年代,有尼姑能亮师傅,带一个徒弟,将三教堂从师徒相授、不接外人的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以接纳更多尼姑。同时在庙里办了一所小学,称楞严学校。 不过只办了三年,就办不下去了。在办学中,以自已的法号“能”字,将三教堂改称能仁寺。抗战中,能仁寺也受到损坏。到了后期,日机轰炸重庆式弱(1943年8月23日,日机对重庆的轰炸,是最后一次)。时有住持性空为了扫除尼姑中的文盲。提高文化水平,培养尼众生产技能为由,倡议成立了能仁寺佛化尼众学校。
  僧尼食素,能把素食做成花样不同的仿荤菜品。能仁寺的尼姑们也有一手,能做三蒸九扣仿荤菜品席桌,其豆花尤为一绝,常常是香客们的首选 。
  作为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庙宇,庙里当然也有些镇寺之宝。可惜的是,在六十年代后期那特定的年代,一群人以破四旧为名,冲进寺内打砸。一些宝藏也被捣毁。还有三只青花釉瓷香炉也失去了踪影。这两大一小只青花瓷香炉,小的一只是清嘉庆辛未16(1811)年烧制的。另两只大的要晚点,也是民国初期的的物件。事后尼姑们心痛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八十年代,社会生活已经正常。城内的寺庙也逐渐进行维修,以恢复正常佛事。能仁寺中的街道工厂也迁出了寺庙,经住持尼姑们的努力,政府也给了一定补助,能仁寺也恢复正常佛事。
  佛事恢复了,但尼众对于失去的三只香炉却没有放弃寻找。同时相关部门也着力调查,但一时半会也找不到线索。事也凑巧,有居士、香客来说,隔壁某餐馆有一只瓷缸很像与寺里丢失的。有尼姑借故去餐馆查看,在厨房果有一只装满酱油青花瓷缸,太像寺内香炉。但这缸子装满了酱油,又夹其它缸子中间,只看到露出的一面有一些绘画。也不能把这只高60厘米、直径40厘米的缸子端出来看,所以不敢肯定。寺里把情况反映到了有关部门,于是派人去了解。一问,餐馆也大方,说是多年前买的,三个都在。装酱油、酸醋好得很,不得生花。但问到是什么人卖的,好多钱买的时,就说时间久了,当年的经办人也走了,不晓得。调查人员在仓库里又看到一只同样的大瓷缸,缸体上面画的图就是三教堂。在图上,有三教堂的山门,山门上书有“三教堂”三字。正门中间有“大雄宝殿位前”六字,右上方书有“民国辛未(1931)年季冬月佛成道日”字样,缸下面落款为“主持禅定定置”,另有小字“景庆瓷业公司出品”。这些画和题字,都证明这三只香炉是能仁寺的。但餐厅方面却不同意归还。后经有关领导出面调解,这三只香炉才重回能仁寺。放在寺内各殿前梵香点烛,习如寻常。
  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这三只香炉中的一大一小却又不见了踪影。经报警方,据说也没有下落 。只剩下的一只大的,能仁寺已经收进屋内,妥为保管。
  接着说杨柳街。这杨柳街来历,民间有些说法。主要的有两个。
  明初,重庆指挥使戴鼎“依旧址城城”。有了上半城与下半城之分。但上半城依然不如下半城的繁华。仍然有田土由人耕种,没有多少街巷。明末,张献忠攻重庆。据传,时张献确有滥杀无辜之说。据事后的巴县志载:“百姓具斫右手。”结果有“集三万七千余人皆砍去右手。”张献忠一路杀来的消息,使百姓们自然心慌,四处争相逃难。
  在通远门外,大群百姓被张军士兵围在一起。张献忠在逃难的人群中,发现一个不解的事情。一个中年妇女用背带背着一个十来岁了小孩,手中还牵了一个四、五岁的娃娃。张献忠很是奇怪,就下马,让亲兵叫过妇人。问道:“你这婆姨,为什么不背小的,让大的自已走?”口气有点责备。妇人害怕,不敢回答。张献忠再问,不过口气平和得多:“大嫂不要怕,为啥不背小的背大的,说来听听?”妇人此时不得不回答,说道:“小妇人命苦,前夫几年前去世,没了生计,只好改嫁。这小的是与前夫所生。大的,是现在男人的。这两天,大的生病,走不了路。我是他后妈,男人又不在屋头,不能丢下大的不管。我只好背大的,牵小的。”张献忠一听,心想这婆姨真的有点良心,铁血心肠一下子软了。于是平和地说道:“这位大嫂不要跑了,回家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说完把手一伸,身边的亲兵立马递过一锭二十两的银子。张献忠接过银子,递给妇人,说道:“这位大嫂,你有良心,是好人,这锭银子拿去,做个买卖好求生活。”妇人不敢接,说道:“军爷,这银子我不敢要。”她怕的是接了银子,被歹人看见,不说银子,连性命都不能保。她本想说这么多乱军,看到了,不抢才怪。张献忠的兵可是杀人如麻。张献忠听出了她的意思,但没有怪罪。只说道:”大嫂,这银子你只管拿去,没有人敢抢你的。“看到路旁有一棵柳树,顺手折下一枝,递给妇人。说道:”大嫂,你把柳枝拿回去,插到门上,没人敢上门骚扰。“回头分咐亲兵:”传令下去,门前有柳枝者,不准上前骚扰 ,违者斩。“妇人听这话,才接过银子,转身进城。张献忠仍不放心,叫过一亲兵,下令道:”你护送这大嫂回家后,回来交令。“
  妇人回了家,把柳枝插在门上。亲兵自回去交令不说。邻居们也出城不得,回到家里,见妇人还在,以为她没逃,问道:“你 咋没逃?“妇人说了经过。于是邻居们也折些柳枝,插在门上。正说着,一队军兵从路上经过,看到这几家门上插有柳枝,立马退了回去,绕路而行。这几家得以平安。事后这事传开,附近门户都插上了柳枝。后来成街,就以这事为由,取名杨柳街 。
  另一个传说大致与此相同。一个孝子,背着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逃难,被军兵困住不得脱身。老母亲要儿子不要顾她,自已逃出去。儿子哪里舍得,执意要背老母亲走。正争执间,恰遇张献忠路过,就问道:”你两娘母为何不跑,还在这争论不休?“孝子跪下回答了事情经过。张献忠此时突然良心发现,说道:”天下孝为先,你是孝子,我不杀你,回家去吧。“说罢折下一柳枝,说道:”回去插在门上,保你平安。“孝子背母亲回家照做,果然平安无事。孝子所居的这点成了街后,就取名杨柳街 。
  

作者:俺老年痴呆病人

老重庆17城门(重庆城的老龙门阵---中华路)(1)

老重庆17城门(重庆城的老龙门阵---中华路)(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