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演员谁最好(沪剧人生被称为)
沪剧演员谁最好(沪剧人生被称为)沪剧历史上仅有五出戏被拍成电影,邵老师一人占尽风流,除《阎瑞生》外,其中四部电影他都有角色:文滨剧团的《贤惠媳妇》、《恨海难填》,还有上海人民沪剧团的《罗汉钱》、《星星之火》,这些角色相当精彩。曾有人质疑他主要是剧团捧出来的,不过在一次“跑码头”中邵滨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46年春,邵滨孙因生意失败去南京放松一下心情,正巧遇到陈鹤轩的班子在南京演出,陈鹤轩请邵滨孙去他们的戏班帮忙演出几天,邵滨孙一口答应。一天,正好演出《火烧九曲楼》,剧中邵滨孙饰演父亲黄国华,小鹤轩演儿子黄小华,郁志林饰演秘书长,邵滨孙唱得从容自然,而郁志林初次遇到已经小有名气的邵滨孙大惊失措,只说“念白”不敢唱一句;而小鹤轩并不卖账,决定试其“斤两”,在对唱时运用大量“翻韵脚”的手法,申曲本有十八个半韵脚,小鹤轩竟接连运用了十三、四个韵脚,邵滨孙若接着唱下去,必须与之合韵。邵滨孙起先有点紧张,但毕竟是个有基础有才华的好
沪剧“四大小生”中的邵滨孙,是我接触最多的一位,往事历历在目。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社区参与演出,其间,邵滨孙与韩玉敏也来到社区,他们唱了一曲“看龙舟”(《庵堂相会》),唱得儒雅潇洒,韵味十足。我与他交谈,好像早就认识一般,没有一点架子,为人平和,这便是我与邵滨孙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我从小就听邵滨孙在《庵堂相会》、《星星之火》中的唱段录音,那是沪剧耳熟能详的剧目,从中我得知邵滨孙大名。另有一张老唱片《唐寿哭少爷》一曲,我更是情结颇深,后来才知这就是邵滨孙当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成名之作。
邵滨孙《灯红酒绿夜归人》
邵滨孙祖籍江苏省太仓市浏河人氏,1919年(农历三月初七)出生在上海老城厢小南门内一户手艺人家,因三岁那年母亲去世,故而取名念慈。父亲在门前开了一家小裁缝铺来维持生计并供念慈上学。高小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再无力量供他继续就读,只得让他做一名裁缝店的学徒。邵念慈从小爱看京剧,倒对上海的土生土长的申曲不感兴趣,觉得表演不精彩。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大世界玩,看到申曲场内正在演出《陆雅臣》中“母女回娘家”一场,两位演员演来感情细腻动人,一下子打动了邵念慈的心。看完演出后才知道原来刚才在台上饰演罗母和罗秀珍的分别是申曲界鼎鼎大名的“文月社”当家人筱月珍和素有“悲旦皇后”之称的杨月英。从此邵念慈迷上了沪剧,心里萌发了拜师学申曲的念头。1935年中秋佳节将近的一天,十七岁的邵念慈身穿长衫由一位姓曹的先生引荐来到八仙桥“鼎吉里”拜申曲大王、一代宗师筱文滨为师,老师看邵念慈聪明伶俐、人也活络,特地请了一位大本事老先生陈阿东来作为抱徒师,改艺名邵滨孙,正式成为了申曲界的一员。
筱文滨是邵滨孙的老师,又是过房爷,也是筱文滨门下的第三个学生,被称为“三太子”。2004年,为组织一场“筱文滨百年诞辰追思会”,邵滨孙曾多方联系,却一直无果。后邵滨孙入住华东医院,为了完成老人的心愿,我特地找邵老师和他的几位师弟商量,最终敲定了此事,他说有你的激情与信心,一定能圆满成功。邵滨孙老师还一再地说,“一切费用我来出”,使我心里有了底。经紧张联络、筹备、布置、组织、安排,筱文滨百年诞辰追思会在一周后如期举行。许多人纷纷出钱出力,为活动献出自己的心意。追思会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而入院于一路之隔华东医院的邵滨孙却无缘参加,那时他身上插着多根医疗用的管子,还做着两天一次的血透,医生不同意让其出来。邵滨孙只能看着窗外,朝着静安文化馆的方向默默为敬爱的筱文滨先生祈铸。
2005年,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邵滨孙从艺七十周年演唱会”,我作为唯一一位观众代表上台致词,话语中无不充满欣喜与忐忑。我动情地说,我对申曲的热爱,尤其得到邵滨孙前辈的提携与帮助,我是听着他戏长大的,这并不是过誉之词,那是我的切身感受。事后我得知原来想物色中老年观众上台发言,是邵滨孙提议让青年观众讲话,更能体现上海申曲的后继有人与巨大的潜在观众,我有幸被“相中”了。
邵滨孙、筱爱琴《寄生草》
2007年,邵滨孙八十九岁生日纪念活动在浦东金桥地区的皇朝酒家举行,我应邀出席,并在席间唱了一曲“上寿开篇”,这是一个传统段子,以祝福邵滨孙老师健康长寿。可天不藉年,岁月不饶人,上了年纪的邵老师病倒了,就在邵滨孙弥留之际,他见我来了还特意招呼我,并对护士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小朋友……”在随后痛心的日子里,我是第一时间赶去他家,一起帮着设灵堂。每逢周年,我也前去拜谒,叩头鞠躬致哀。
沪剧历史上仅有五出戏被拍成电影,邵老师一人占尽风流,除《阎瑞生》外,其中四部电影他都有角色:文滨剧团的《贤惠媳妇》、《恨海难填》,还有上海人民沪剧团的《罗汉钱》、《星星之火》,这些角色相当精彩。曾有人质疑他主要是剧团捧出来的,不过在一次“跑码头”中邵滨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46年春,邵滨孙因生意失败去南京放松一下心情,正巧遇到陈鹤轩的班子在南京演出,陈鹤轩请邵滨孙去他们的戏班帮忙演出几天,邵滨孙一口答应。一天,正好演出《火烧九曲楼》,剧中邵滨孙饰演父亲黄国华,小鹤轩演儿子黄小华,郁志林饰演秘书长,邵滨孙唱得从容自然,而郁志林初次遇到已经小有名气的邵滨孙大惊失措,只说“念白”不敢唱一句;而小鹤轩并不卖账,决定试其“斤两”,在对唱时运用大量“翻韵脚”的手法,申曲本有十八个半韵脚,小鹤轩竟接连运用了十三、四个韵脚,邵滨孙若接着唱下去,必须与之合韵。邵滨孙起先有点紧张,但毕竟是个有基础有才华的好演员,十几个韵脚对答如流,一一应付,小鹤轩只得暗暗称好,佩服邵滨孙的基本功扎实,是位名副其实的好演员。
邵滨孙、石筱英《大雷雨》
邵老师喜欢看电影、话剧和京剧,许多世界名著经他自编自导搬上了沪剧舞台,经过反复加工整理后许多成了沪剧保留剧目。早在文滨剧团时期他就率先和王雅琴一起演出了由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等剧。此后,他又与石筱英等合作演出了《秋海棠》、《原野》、《石榴裙下》、《叛逆的女性》、《灯红酒绿夜归人》、《大雷雨》等剧,从唱腔到表演堪称珠联璧合,倾倒无数沪剧观众,大大推动了整个沪剧事业的发展,邵滨孙是沪剧西装旗袍戏的领军人物,也是演绎时装戏的代表人物之一。
步入老年的邵滨孙老师并没有其它的嗜好,只是闲余搓搓麻将。尽管他输多赢少,他还是乐此不疲。他说,搓麻将不问输赢问性情,权当一回中国文化旅游。我喜欢看他练毛笔字,更喜欢听他说申曲往事。与他接触使我的申曲知识更加充实与丰满。邵老师赠我的“你我忘年交”墨宝,是我俩之间情缘的最好见证。
2007年8月4日,邵滨孙老师因病去世,2019年,邵滨孙纪念馆在他的家乡浏河古镇落成,成为了沪剧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纪念馆。
播讲:高佩明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
从事播音工作近40年,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2014年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编导:高佩明
合成:刘帆
顾问:洪立勇
制片:孙立、周俊
监制:茅杰
编辑:姚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