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标准的沪剧(拯救我们上海的本土沪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上海最标准的沪剧(拯救我们上海的本土沪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在清朝时候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
上海海派文化面临失传的剧目除了滑稽戏以外,沪剧也是其中的一个剧目品种,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年青一代似乎关注度已经不在于我们传统文化表演艺术了,由于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在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曾经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现在弘扬上海本地沪剧已经到了从娃娃抓起的时候了,也希望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让沪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传承下去。
从沪剧的发展来看,从它一开始反映农村生活到后来的“西装旗袍”文明戏,都曾经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这也是沪剧所擅长的。然而,近些年来,沪剧在反映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现代城市的面貌等方面有所欠缺。当前社会正处在变革期,人们的文化意识、城市形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沪剧艺术能够深层挖掘当代人的痛感,反映社会热点,而不是仅仅浅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下一轮的沪剧创作,“应该在品质上更多具有当下城市生活的审美特征,包括它的价值取向”。曾经在观众中很有“人缘”的沪剧在城市核心地带的知音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知音”少,这严重困扰了沪剧的发展。不仅仅是沪剧,现在很多剧种都存在观众群年龄老化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让观剧成为一件“时髦”的事儿?“从沪剧的代表作来看,它的知音似乎更多存在于区县,在城市的知识阶层以及青年人群当中,它的感染力要比以前逊色。一个戏有没有前途,关键看其观众有没有接班人,“而这个接班人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文化品位,二是有消费能力。”沪剧观众急需年轻化。沪剧应该多与大学生、白领接轨,应该像昆曲那样,走进高校校园中去,“多多去争取当下的年轻人,争取更多未来的白领精英”。
虽然现在沪剧和滑稽戏等上海海派特色的表演艺术,包括现在的电影一样进入了衰退,但是只要有市场就不会缺乏观众,自然会有人追捧,有人追捧就能走上良训循环的道路。由于现在电视台播放流量的下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对群众的沪剧艺术普及更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如何改变目前困局唯有运用商业化模式才能走出困局。比如:北方的郭德纲、上海的“海派清口”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都是在商业包装下取得了成功,给传统剧目带来了新的生命和传承发展。
在上海历来不缺乏演出舞台的地方,不管是解放前的上海大戏院、大世界、大光明、大上海、皇后(和平)、浙江、新光、沪光、大华(新华)、国泰、辣斐(长城)、恩派亚(嵩山)、荣金(建国)、黄金(大众剧场)、亚蒙、国际、国联、东海、华德(长治)、民光(胜利)、汇山(大名)、虹光、嘉兴、海光、卡尔登(长江剧场)、南京(上海音乐厅)、金城(黄埔剧场)、中央、明星、光陆(曙光)、天韵、光华、丽都(贵州剧场)、九星、巴黎(淮海)、上海、平安、杜美(东湖)、金门、银都(沪南)、蓬莱、泰山、山西、永安、西海、沪东、百老汇(东山剧场)、金都(瑞金剧场)、美琪、沪西、大都会(燎原)、大沪、兰心、新新等等,乃至发展到现在的上海大剧院,都是有充分可以利用的舞台来弘扬沪剧表演艺术的推广、普及和传承。
说道传承,在西方的歌剧(如今上海的沪剧是最像西方歌剧表演形式的剧种,和海派文化底蕴分不开的)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大量的观众,尤其是清唱剧家喻户晓,剧团兴旺发达,继承了古典与现代的持续并进,各大唱片公司,剧团、公演早就深入所有西方人的生活中,就如同做“礼拜日”一样的普及,已近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的追求,早已深入人心。再看如今的上海,剧目面临凋敝,似乎在这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已近没了文化之根,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变得后继无人,似乎年轻人都在追捧西方音乐和戏曲,但是对于自己家乡的剧目作品几乎失传,先不说沪剧名家有几个叫的出名字的,连作品是啥都很少有人知道。于此相反说起西方歌剧音乐,几乎大家都能娓娓道来,可见文化的没落有多严重,这个严重到除了沪剧以外,几乎所有的上海传统戏剧文化表演艺术都全面在消亡,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成为历史了。
从戏曲文化上看目前似乎北方的戏曲更能代表中国目前的戏曲文化发展趋势,尤其是京剧,似乎大家都认为只有京剧是国粹,代表了中华的戏曲艺术。无论是各类影视作品和文艺演出甚至出国演出都只有中华第一剧京剧,才有资格弘扬国粹文化,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此只能说北方文化的力量可以说已经在大一统取,代了全国包括南方在内的各个地方的戏剧文化发展趋势。尽管如此我们上海本地的戏曲文化还是应该传承下去,好比在上海普通话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不代表大家不能说上海话了。此外现在的相声文化似乎也是如此,北方的“德云社”似乎已经代表了相声界,而在南方南派相声也和滑稽戏、沪剧一起沉沦了,变得越来越小众化了。
如果现在你问上海人,相声,小品,话剧、滑稽戏、沪剧、越剧、京剧、昆剧,这些主要的剧目中,知道沪剧的能有多少呢?或者你问一个大家比较喜欢的表演种类形式是啥,我可以说大部分人会选相声和京剧及昆剧和小品,因为太普及了,无论在国外国内可以说百花齐放,连外国人一提起中国的戏剧国粹似乎只有京剧,似乎就代表了中国文化。殊不知,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才是。昆剧起源于南方苏州的昆山,京剧形成于北方的北京地区,两者同为全国性剧种,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但是沪剧只停留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其影响力远远不如全国性的昆剧和京剧那样来的普及,似乎海派文化只能是在上海的小众文化,也的确是接受西方式的作品更能在上海地区流行推广开来,其地位好比形成于北京地区的京剧一样。如果你这样认为太肤浅了,海派文化不单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载体,是一种中西合并融会贯通的文化,既有西方的影子,但是也有东方的内涵,无论是滑稽戏还是沪剧都是如此。
沪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在清朝时候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茅善玉领衔主演沪剧《雷雨》,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1982年在上海沪剧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
丁是蛾老师
沪剧,海派文化艺术表现力的一部分,有着近百年历史了,曾经出现过一大批老艺术家,比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王盘声、袁滨忠、杨飞飞、赵云鸣、石筱英,这几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的绝妙演出,是各大流派的最高巅峰。
被称为沪剧皇帝的解洪元老师
流派是一个戏曲剧种的灵魂,特别对于传统戏曲而言,流派的完美呈现更是其最富艺术价值的体现,既丰富了戏曲唱腔,又增添了艺术生命力,也是传统戏曲得以存活的价值基础。如今在沪剧舞台上,已基本看不到“流派纷呈”这样一个局面,有些年轻人是在学戏,然而他最终一个流派都没有钻研,“这个问题在沪剧界比较明显”。流派对一个剧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样,流派的多寡往往也代表着一个剧种的荣衰。要重视流派的传承,要把流派的传承作为沪剧传承的重要的抓手和载体。
剧目《雷雨》公演
但是沪剧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剧目不多,在舞台上呈现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不是十分明显,其中比较出名的作品如:《雷雨》被好几公演、《红楼梦》,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在1959年那次的沪剧《雷雨》大汇演,可以说是各大流派的一次美妙集合,更是收获了票房奇迹。之后,89年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主演,再一次复排了《雷雨》,而且是第一次带着一出好戏赴港演出。效果又是异常之好,也可以这样说,再一次创造了票房奇迹。更为重要的是,这次《雷雨》的成功复排,是一次完美的流派传承的成果。戏中集聚了马莉莉、汪华忠、沈仁伟、陈瑜、孙徐春、倪幸佳、王明达、张杏声等人,集中展示了59年那次大汇演的精彩瞬间。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沪剧演员都再次复排过《雷雨》,这出戏真正成了沪剧的“看家戏”,成了绝对的经典精品之作。
马莉莉老师
在众多流派基层人中要数马莉莉、汪华忠、沈仁伟三位艺术家最为出名,其中的马莉莉多多少少传承老师的流派,还是有一点坚实的底子的。无论举手投足间都有着丁是娥老师的风范,尽管马莉莉当年是以“英雄花旦”的称誉而驰骋舞台,也没有正式拜丁是娥老师为师,而且她的嗓子和丁老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稍微有点沙哑,音域跨度也不是很大,她漂亮、端庄、大气、矜持、柔美的个人气质,再加上吐字清晰、委婉糯美得沪剧韵律和自然的演技,眼、神、体的完美表演,后来又一直主演丁老师的几部大戏,成就了一个好演员的娴熟演技,使她更倾向于丁老师的风貌。
汪华忠老师
此外汪华忠老师,他可以说是观众最熟悉的解派传承人。由于得到过解洪元老师的亲授,因此汪老师对流派的演唱理解烂熟于心,对解派的沪剧韵味更是把握得入木三分,尽管汪老师的嗓音条件和解老师相比也有很大差别。汪老师也一连演了好几部解派的经典剧目,更是将流派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位流派继承者可不能不提到,他就是沈仁伟老师。他是大家公认的沪剧文派继承者,仅此一人。沈老师虽说担纲主演的戏并不多,作为第一批戏校沪剧班毕业的,有着扎实的基础,后又以唱文派经典赋子板而一炮而红,(当然沈老师都下了一番苦功,对文派经典唱段予以创新,以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可见其为继承流派和发扬流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还有刘银发老师,我认为他学王派学得很像,几近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沈仁伟老师
这些老师不管怎么样,关键之处在于他们对沪剧的流派韵味掌握得恰当好处,就是我们常说的,唱沪剧要听味道,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沪剧的流派,得到了广大戏迷的热烈追捧。
茅善玉老师
到了茅善玉为代表的这一届学生,老艺术家们基本上都甘心情愿地当了绿叶,以此提携这些后辈力量。因为,茅善于这一批人青春年少,朝气蓬勃,为沪剧舞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在流派的继承问题上自然还是以学各流派之长为中心,不过茅茅这一批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新时代的沪剧中更是融入了诸多新元素,更将沪剧善于演绎身边的人和事这一特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原创好戏一部紧接一部,从《一个明星的遭遇》到《姐妹俩》,再到《昨夜情》,又是《血染姐妹花》、《小巷之花》、《东京三丽》等等,层出不穷,如万花筒般绚丽呈现。虽然沪剧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流派看起来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但一群朝气蓬勃的小青年载着理想,驶向了沪剧的彼岸,为沪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用他们的青春本色为沪剧艺苑浇灌,新生的力量一直是这样势不可挡的。也为沪剧舞台新添了几朵新花,出现了好几对“金童玉女”。沪剧,在这个环境中,也出现了新的辉煌。茅茅这一批人是在学习惴摩流派的同时,也学会创新,将沪剧的道路在现代生活题材方面拓宽了一大步。
说到茅善玉,是她们这一批同辈演员中并不是特别出挑的一位,论外表没有倪幸佳这位“甜妹”漂亮,论演唱功底,实在一般,更没有如吕贤丽强而有力的武功功底。但正是凭借着青涩的年纪,稚嫩的演技,再加上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精心提携,茅善玉带着她的成名作《一个明星的遭遇》,让“金丝鸟”飞遍了千家万户的枝头,从而一颗沪剧新星诞生了。茅善玉正是赶上了一个沪剧的好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申城的文化团体,初尝改革成果的沪剧团作出了大胆的试验,让一批年轻人站在了舞台中央,正是老艺术家的这种豁达的姿态,努力鼓舞着年轻一辈的成长,茅善玉收获了成功。不消说,茅善玉正是有了这份鼓励,才有了自身的动力,继《一个明星的遭遇》之后,又先后主演了《姐妹俩》、《牛仔女》、《今日梦圆》等一系列大戏。一顶顶荣誉的桂冠也都戴在了她的头上。仿佛就在一夜间,茅善玉成了上海滩最红的沪剧新秀。那时的茅善玉,或许只是一个纯粹的演员吧,虽然说不上艺术上有了很深的造诣,但看得出来,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还是有很多收获的。特别是和搭档孙徐春的一拍即合,被人誉为“金童玉女”,更使自己的名誉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茅善玉也有困惑,世间很多事情难以预料,当年的搭档一个个远离沪剧院,沪剧小生越来越少,新戏的排演难上加难。于是,在沉寂了几年以后,茅茅也逐渐淡出了戏迷们的视线。1999年,当茅善玉重新回归舞台时,一次成功的个人演唱会再一次让喜爱她的观众找到了属于舞台的茅善玉,她的形象改变了,是变得更成熟了,当然演技也日臻娴熟了。后来才知道,茅善玉的离去时为了更好地重现自己,她结了婚,并且已有了女儿。完成了人生大事的她,的确给观众不一般的感受,事实也证明,茅善玉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小姑娘了。2002年,茅善玉大胆地作出决定,沪剧院实行股份制,并且自己出任院长一职,这是一次惊人的挑战。《石榴裙下》、《红灯记》、《董梅卿》,一出出新戏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茅善玉的魄力,不一般的人生演绎再一次证明了茅善玉的成功。做了院长,自然会有一大堆的事务等着她,沪剧现在何况又处在低谷时期,很多困难可想而知,在重压之下,茅善玉推出了《舞龙人》、《露香女》、《瑞珏》等新作品,为青年演员打造了《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胭脂扣》、《人间至爱》等新戏,最近又重新打造了《日出》、《雷雨》和《瑞珏》三出戏晋京演出。不过,辛苦归辛苦,这是事实,茅善玉的嗓子确实大不如从前了,因为现在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次演出中嗓子都出现了问题,我们戏迷也应该要理解。茅善玉既然已经做了这个院长,接过了这个“烂摊子”,她一定要努力去完成它的。只是,总觉得茅善玉似乎在宣传沪剧工作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总没有人家兄弟院团动作快。以前电视上有一档《魅力海上花》的栏目,专门介绍沪剧艺术的,确实观众也很喜欢,但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太忙的缘故吧,后来就一直没有播出过,等于是把事情做到了一半,就半途而废了,令人可惜。再说茅善玉主演的《露香女》,说是为世博献礼的大戏,结果反响平平,后来根本没有重新再演的讯息。或许都是因为埋于政务的缘故,但这样做未免会让戏迷们失望。我们能理解茅善玉作为院长的辛苦和无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健康精神,充满艺术热情的茅善玉,带领着沪剧院的团队不断向前行进。
茅善玉,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旧是那个娇小玲珑的小璇子,她的“金丝鸟”将一代又一代地在戏迷中传唱。茅善玉院长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我们期待着茅善玉能带给沪剧新的希望。
茅善玉确实不是完美,但是,她的执著,她的坚守,她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如果奚耿虎还在,也许,沪剧院的曲调会更悠扬;如果孙徐春还在,沪剧院的演员阵容会更强大;如果所有的人都在,那么,一台精品产生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如今的沪剧已是物是人非,如今的沪剧院今非昔比,他们还是很努力的,只是当年轻的一代被凸显到那么一个重要的位置时,只是观众依然用对马莉莉、陈瑜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时,当然,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他们本来也不是那么优秀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等待他们的成长,起码,还有这样一群70和80后的青年人在沪剧园地辛勤耕耘,不离不弃。
茅善玉在演唱方面 是很注意扬长避短的。在学馆里直至毕业后的开头一段时间 她是被安排学"筱(爱琴)派"的 《一个明星的遭遇》对她来说 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听说有人希望能出演周璇 但院部还是选了茅善玉)。在老师们的帮助和鼓励下 加上她自身努力 她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茅的演唱中 她并不“死学”某派,即使象演石派名剧《叛逆的女性》 也不是全盘照搬 而是吸收各家之长 为塑造人物所用.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我曾看过《今日梦圆》的第一版《此情深深》(在云峰剧场,还是招待票) 那天她的嗓子不佳。休息时还听其他观众说她曾想退出沪剧圈子(实际上她也确实“试水”经过商 当时戏曲界一度流行"业余"开饭店,譬如越剧当红尹派小生开“王子饭店”......) 但毕竟"经商有风险 入行须谨慎" 最后还是坚守了下来。
曾经的沪剧演员舒悦
如今到了第三代,比较出名的有顾奇军、黄丽娅、舒悦等,应该说他们是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基本上还存留着沪剧的韵味。现在的沪剧青年演员越来越沉寂了。一方面是她们的舞台实践经验太缺乏了,对流派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状态上,就算主演的几部新编原创大戏,在观众看来,似乎少了一些什么东西,总之,沪剧现存于低谷之中,青年演员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前几年电视台里还能看见她们的身影,尤其是舒悦的说唱还是很吸引年轻人的,被称为“小百搭”,无论哪种流派他都信手拈来,七分里面倒有三分相像,样样皆能。顾奇军虽然称不上十分漂亮,但她嗓音条件好,只要一开口,就是委婉动听,字正腔圆,表演又稳重大方,真情流露,自然成了不可多得的好演员,虽然她未曾拜过一位老师。流派的味道在她口中仍有余音绕梁的感觉。黄丽娅也是同样。尽管她的嗓音和杨派相去甚远,但她咬字清晰,运腔自如,一出口就知道是杨派的独特韵味。很遗憾,但是,没有观众的支持和爱护,演员的坚守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这三人都因种种原因而离开了沪剧院,实在是人才遗失了。现在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中,恐怕要属袁派继承人钱思剑了。其实钱思剑已经不年轻了,现在,或许只有钱思剑才是正宗的流派继承人吧。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多多给予青年演员实践的机会,在不断地磨砺中学习流派的精髓,唱出青年演员自己的风格。多复排一些传统折子戏,对流派的理解与掌握也是一项不错的办法。
好在葛聪聪(上海沪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曾以《徐阿增出灯》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专业组金花奖。在《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金绣娘·饮水思源不忘本》《陆雅臣卖娘子》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代小演员茁壮成长起来了,使我们看到了沪剧的希望,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定会在这一辈重振辉煌。
《家·瑞珏》的公演
很欣喜的看出如今的沪剧表演方式更加趋向于海派文化的模式,无论从剧目编排还是情景剧的演出,都充满着西方歌剧的影子,但是有不同于西方式的清场剧,经典剧目如《家·瑞珏》变身音乐剧场。除了剧情上的再度提升,音乐剧场的表现形式也令观众眼前一亮,悠扬婉转的沪剧音乐和气势磅博得交响乐相得益彰。
作曲家汝金山在编排上全新的尝试,既保留了沪剧原有的沪剧韵律,又使得旋律更具现代感,音乐性更强。40多人的交响乐队合奏将人物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人物冲突、悲鸣的故事脉络烘托更为强烈,用这种方式展现沪剧“王派”、“袁派”、“杨派”等流派的唱腔特色,不仅让老观众叫好,也让年轻观众听得有滋有味。作为音乐剧场,剧中首次尝试加入了巴金这一角色,演员朱俭用上海话朗诵了巴金小说《家》中的原文。
据导演汪灏介绍,剧中“觉慧”一角身上有着不少巴金的影子,这样的安排能够营造出时空呼应的感觉,也成为了贯穿全剧的结构。同时,由沪剧院青年演员团优秀青年演员及2013级沪剧演员班的学员组成的二十多人的歌队也是音乐剧场的一大亮点。歌队化身为剧中的多位配角,根据剧情的发展,以音乐舞蹈及全新的演唱方式,让观众体验“纯音乐”的享受。舞台的设计摒弃了繁复的布景,一扇简单厚重的黑色大门就象征着一个“家”。“生、死、门、梦,这四个字贯穿了巴老一生的文字,门这个意象作为整部剧的视觉符号,打开这道大门,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人生百态,”汪灏说道。除此之外,声光电的特效也为舞台增加了时尚的元素,无论是投影还是特效灯光,都将舞台展现地更有层次和立体感。演员们的服装也是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度身定制,款式上符合民国时期时代背景,但在色彩上更为亮丽、更时尚,三组主要演员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更显出每个演员的个性色彩,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家·瑞珏》这部沪剧由茅善玉和孙徐春这对“金童玉女”领衔主演,这也是两位艺术家时隔15年后再度携手优秀中青年著名演员们在大剧院的舞台上重新诠释这一沪剧经典。此外,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吉燕萍、洪豆豆、丁叶波也将分别搭档饰演瑞珏和觉新,三组不同年龄层次的组合全新演绎瑞珏与觉新之间复杂的感情线。
袁派继承人钱思剑的表演
好了希望我们上海本土的沪剧,能像昆剧那样达到巅峰,让我们广大戏迷和沪剧爱好者及所有关心,关爱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上海的海派文化发扬光大和达到西方音乐剧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