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一旦开演,人们都会向前探着身子观看。维持秩序的人连场子都打不开,都想看个究竟。听说是一个人扮演两个人摔跤的,不清楚其中的奥妙在于何处。如果你看过冯巩和郭冬临演的小品《得寸进尺》,还有东北二人转里《老汉背妻》,你就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不过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庄户人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发明创造。4、跌跤人人 有一个活动项目叫“狮子滚绣球”,当地人叫耍狮子。它是秧歌队里一项传统节目,也是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它不仅需要演职人员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且还须具有健壮的体力功底才行。这一项目须五个人共同来完成,一般是两只狮子,每只狮子由两个人扮演。扮演狮子前面的一人,双手高高举起制作好的狮子头。后面一人须弓背猫腰,双手紧紧抓住前面之人的腰带。紧密配合举狮子头之人,按照狮子的生活习性,完成各种动作。 当然外包装很关键,农村人很早就学会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狮子头的上盖是庄户人筛粮食用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1)

第 十 一 章

正月十五闹元宵(二)

3、狮子滚绣球

有一个活动项目叫“狮子滚绣球”,当地人叫耍狮子。它是秧歌队里一项传统节目,也是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它不仅需要演职人员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且还须具有健壮的体力功底才行。这一项目须五个人共同来完成,一般是两只狮子,每只狮子由两个人扮演。扮演狮子前面的一人,双手高高举起制作好的狮子头。后面一人须弓背猫腰,双手紧紧抓住前面之人的腰带。紧密配合举狮子头之人,按照狮子的生活习性,完成各种动作。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2)

当然外包装很关键,农村人很早就学会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狮子头的上盖是庄户人筛粮食用的大竹筛子,下巴是用播粮食的簸箕做成。中间用半张大红纸,红面朝外,对折起来当作舌头。从头至尾,全部用染成绿色的长线麻,做成狮子的鬃毛。尾巴是用半截铁丝,捆绑好翘在后面。狮子的脖颈下面,还挂着一个大铜铃铛。玩耍时,舞狮子头的人来回一动,就会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另一人化妆成丑角,从脸上看:三角眼,四半嘴,鼻梁上还趴一只蚧蛤蟆。头上戴一顶红缨帽,手里拿着的红绣球,是庄户人给牛戴的笼嘴做成。上面系几个小铜铃,再用红纸或红布扎一朵大红花。腰里系一根红腰带,脚穿轻便薄底鞋或胶鞋。或站在狮子的面前,或是在两只狮子的中间。上下左右来回不停地舞动绣球,行动敏捷,快步如飞。有时还来几个前滚翻,或是鹞子翻身,引领着两只狮子在场子中间跳跃翻滚。四个舞狮子之人,也都互相配合默契,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或躺在地上打滚,或斜着身子用“爪子”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挠痒痒。有时狮子的后腿直立,前腿还可蹬高上墙、上房。这是后面之人,抓住前面站的人的腰带,用力向上一举,前面之人也乘势来个跳跃,上墙或上房。而拿绣球之人也在不停地引逗两只狮子,相互争着来抢绣球。总之,一出狮子滚绣球的表演,吸引的观众时不时地捧腹大笑,或发出赞叹不已的声音,同时也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4、跌跤人人

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一旦开演,人们都会向前探着身子观看。维持秩序的人连场子都打不开,都想看个究竟。听说是一个人扮演两个人摔跤的,不清楚其中的奥妙在于何处。如果你看过冯巩和郭冬临演的小品《得寸进尺》,还有东北二人转里《老汉背妻》,你就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不过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庄户人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发明创造。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3)

它是由一个人来表演二人摔跤的动作,当然道具是主要的。提前做好两个假人头,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然后捆绑在演员的背上。外面用一块宽大的黑布,除假人头外全部罩起来,演员在大黑布里面进行操作。表演者的双手须倒着穿一双鞋或靴子,弯腰表演时正好与他本人的脚尖相对。这样从外表看上去是两个人头对头,脸对脸,双方各自抓住对方的肩膀。真腿和假腿互相交替着踢打、绊脚。一会儿是这个绊倒了那个,一会儿又是那个按住这个。要么是这个踢那个一脚,要么就是那个摔这个一跤。有时两人会僵持不下同时倒地,滚过来滚过去难决高下。有时会一个压在另一个身上,使对方挣扎了老半天翻不起身来。前面的人看得最清楚,逗得观众前仰后合,有时甚至笑得流出了眼泪。由于人多,站在后面的人就是看不见,总想踮脚探头看个明白,不过总是有些人挤不到前面看不清,真有点扼腕叹息。

当人们知道这是一个人在表演,可又觉得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总觉得这个演员不简单,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热门话题。

5、踢股子与踩高跷

还有一项活动内容,它的名称叫“踢股子”。这是一项近乎小型武术套子的舞蹈,演员都是选择灵活快捷,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功。他们一个个都是短衣襟小打扮,浑身上下紧凑利索。头上扎一条白毛巾,腰系红腰带,脚穿薄底快鞋,就连裤腿都要扎紧。伴舞的副手多为女子,如是男士,也须打扮成女子。头戴大红花,涂脂抹粉;身穿花衣服,两条长辫子飘在后背;每人手里拿一块手绢和一把折扇。人数必须固定,每对两人,少则四对,多则八队。男子手里拿一条霸王鞭在前领队,女子紧跟其后。队形变化无穷,有一字长蛇阵;有二龙出水阵;有跑八字的。还有比较复杂的是九宫套八卦的,按照乾、坎、庚、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来安排。最简单的是踢东、南、西、北四门。不管是走哪种队形,他们都是走行门、越前眼,一招一式都是按套路行动。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4)

如踢四门时,每踢一门,领队的都要停下来单腿点地,副手们围着他们穿插走成八字图形。随后几个领队的齐声高唱:好一座金山,好一座银山,上山容易下呀下山难。副手们接着齐唱:可把一对红绣花鞋扯了一个稀巴烂哎嗨吆。而后,几个领队的起身便要踢几个飞脚,来几个鹞子翻身。更有能者,还可前滚翻后滚翻的栽几个跟头(指翻跟斗)。不过大多是以踢飞脚为主,但仅此下来,踢股子的演员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踢完一门之后,再踢另一门。与上次相同,领队的停下来单腿点地,副手们舞动身躯围绕转圈。领队的再唱:好一朵老梅花,好一朵老梅花,老梅花开开谁也香不过它。副手们接唱:我有心上前摘一朵戴呀,又怕看花的骂。踢其它几门也以此类推,不过每次都有不同得唱词,这里就不再举例了。无论唱哪种曲调,北方人的歌喉都是粗狂豪放,嘹亮动听,表达出人们欢快喜悦的心情。

除此而外,办秧歌项目里还有“踩高跷”。这是一项技术活儿,一般人是踩不了的。胆小之人不敢踩,笨拙之人而又学不会。表演时人数不限,男女均可,与扭秧歌相似。扮演的角色也另出新招,有扮演刘备和他手下的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的。也有《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总之,人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凡他们知道的戏剧人物,能搬上舞台的全部搬了出来。并且根据其本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使用的兵器摆弄一番,每位扮演者无不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别看他们脚下踩着近一米高的两根木棍,可是无论奔跑还是跳跃,都不比平时差。他们舞动着高大的身躯,迈着优雅的舞步,配合动听的锣鼓声,把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演绎得栩栩如生完美无缺。有的踩着高跷前蹿后跳,奔跑如飞;有的在舞伴的作用下,还做着前滚翻或放叉的动作。要么就是走成一定的队形,高声唱几段秧歌曲子。如:“掐蒜苔”、“跳粉墙”、“割红缎”、“种洋烟”或是“飞鸟九九头”、“独立队九九头”之类的曲子。当然还有很多曲子,这里就不再举例。所有这些,无不给围观的人群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5)

因为还有“老汉推车”;“疤媳妇骑毛驴”;“大头和尚戏柳翠”等多种节目。有条件的地方还有“舞龙灯”;“抬阁”、“桡阁”、“独轮杠”等。无论哪种活动节目都各有千秋,无不突显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喜庆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无不展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正月里来挂红灯

办秧歌办红火的三天里,十五这天是正日子,也是整个活动的高潮。这一天夜幕还没有降临,人们便早早地把提前做好的灯笼挂了出来。当然挂灯笼是从年三十晚上就开始一直挂到过了二月二。不过这正月十五挂红灯与办秧歌是紧密结合的。有一出二人台小戏叫《挂红灯》唱得好:“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纱灯挂在门前,风刮那个纱灯陀螺螺转……。”正是表达了家乡人们对节日的喜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大年下没月亮——是对巧的事。黑灯瞎火办红火办秧歌,没个照明的是不行的,所以这挂红灯、拢旺火也就应运而生了。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6)

早年人们挂的灯笼都是用纸糊成,中间置一小碗,里面添加麻油。无论是屋檐下挂的,还是大门口吊的都是如此。就连小孩子们跑大年提的也是这种纸糊的纱灯,只不过是略小了点罢了。同时在灯笼上面贴有春联,如:红灯高照、吉祥如意;也有:日照千里、光芒四射的;有吉星高照、福禄祯祥的。由于正月十五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灯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具匠心。所以,有一出二人台就叫《观灯》,还有一出叫《拜大年》的,里面也有同样的内容。期间唱词有:西瓜灯,红彤彤;茄子灯,紫茵茵;芫荽灯,碎粉粉;韭菜灯,宽生生;圪柳八弯的黄瓜灯;狮子灯抖威风;老汉灯拄拐棍;娃娃灯打能能;三打金弹豹子灯。可能还有不少,估计有人知道的更多。因自己孤陋寡闻见识不广,只能介绍这几种。不过仅此也足以说明灯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了。怪不得有正月十五“观灯”这一说,以致流传至今。

如是遇到下雪天,人们便会喜笑颜开,奔跑取乐。因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这将预示着当年就会有好收成,观灯也就更有价值了。城市的正月十五当然要比农村更隆重,更热闹,灯的种类或式样也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一些能工巧匠,雕塑出不少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冰灯,让人看了以后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总之不管是哪种形式,什么内容,无不突显劳动人民喜庆欢乐的心情。与民同乐,共庆太平盛世,于是也就出现了秧歌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转院子的习俗。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7)

一般秧歌队转院子是从十五这天晚上就开始了,而且既认真又隆重。不过因为有时间的关系,每一处院子不可能把所有的节目都表演完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由主持人安排。或扭一出秧歌,或跑一会儿旱船,要么来一段大头和尚戏柳翠。凡每到一户人家都是敲锣打鼓出进,而这家的主人又都是提前把旺火点燃,并且鞭炮齐鸣,欢迎秧歌队的到来。实际上也不光秧歌队的人,村里的男女老少,尤其是小孩子跟随秧歌队看红火的就不少。每到一家,期间就有不少人为了取暖或是歇脚,都要进主人家或抽烟或喝茶,要么就是吃块洋糖嗑几粒瓜籽。

还有不少热情好客的主人,非要给每人敬上三杯,称之为“发财酒”。凡进家的小孩,每人也要给一两块洋糖蛋蛋或其它小吃。与此同时,秧歌队的牌官也要进主人家表示为其慰问演出。其实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每家主人都要给秧歌队赏几盒香烟,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保管员了。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有赏三盒的,有赏两盒的不等。在秧歌队为每家表演几个节目后,将要离开去另一家时,牌官会高声吆喝,如:张三太阳烟两盒,或李四青城烟三盒之类的话。这时秧歌队的全体成员便会齐声高喊:“花钱谢赏”,以此来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紧接着现场指挥又唱:“他们下去我上来,我把秧歌重安排。这个秧歌该谁来,村子大啦众处来,”或者说:“谢谢东家我们走。”就这样挨家挨户,按照分配的活动项目,秧歌队的人都是不辞辛劳,不嫌麻烦。或扭或唱或跳,都要尽心尽责进行表演。有时村子大人家多,居住又分散,这给秧歌队转院子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多数是从太阳落山就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

四、送“瘟神”

秧歌办到第三天,也就是这红火将要落下帷幕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送“瘟神”。正月十六这天晚上,一般安排的节目都比较少。但也必须是每家每户的院子都要进去,敲锣打鼓唱几句,节目最多是两个,多数有一个就行,为的是给撵“瘟神”。因为据说这瘟神是专门散播瘟疫的恶神,所以人们想了一个拢旺火的办法。除喻示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家家拢旺火,把伤害人畜安全的牛鬼蛇神和一切魑魅魍魉统统赶跑,无有藏身之处。这样就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大人娃娃以及大小牲畜,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正因为有此含义,过去村里办秧歌,多数是按人头数,和每家每户大小牲畜的数目来摊钱。不过也有的地方是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自愿出钱办秧歌。正因为如此,秧歌队每在一家办完活动节目临走时都要唱一句这样的词:“……瘟神送得远远的,保证我们一年四季定太平。”这也许是人们把正月十五办秧歌办红火,作为一个传统习惯的另一个原因吧。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8)

当然有的地方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时间也是灵活的。有办“八仙带十指”的;也就是正月初八开始,到初十为止。也有办“小填仓和老填仓”的,是指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最迟的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也就是二月初一开始到初三,也是三天。不管选择哪个时间,活动内容或形式,都是大同小异。不过有的地方水平可能高一些,有的稍差一些。但是无论如何,都是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为了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表示的一种与民同乐的形式。

图片源于网络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9)

龚发,网名龚禧發財,内蒙古四子王旗西河子人,退休教师。

正月十五观花灯赏圆月闹元宵(龚发家乡情怀连载)(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