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孩子分离焦虑(资深心理咨询师教你如何平复分离焦虑)
怎么对付孩子分离焦虑(资深心理咨询师教你如何平复分离焦虑)单纯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布母猴这里。先来了解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也许会体验到一些什么:通过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有一只小猴子,还有两只机械的猴子妈妈,第一只猴子妈妈全身包满了毛茸茸的布和海绵,第二只猴子妈妈则是铁丝构成,胸前装了一个喂奶装置。小猴子饿了可以去喝奶。猜一猜,小猴子更喜欢哪个猴妈妈呢?
丨作者:代芳芳
前段时间在咨询室中,我接待了这样一个困惑妈妈:
我家的宝宝果果4岁了,就老爱哭。他爸,我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从家里各个方面都仔细排查了一下,好像没有发生什么让她害怕的事 ,但她面对环境好像总是感到不安:带出去公园玩也哭,见到陌生人也哭,和别的小朋友玩着玩着不高兴了也哭,甚至自己在家玩,玩着玩着自己莫名其妙也会哭……我不知道孩子怎么了,她怎么这么没有安全感啊?我该怎么帮助我的孩子呢?
这是一个很困惑的妈妈对于自己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担心。我的宝贝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她会对于环境这么不安?-----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困惑的爸妈,我们觉得环境已经很安全了,照顾的也已经很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会出现这种无道理的不安和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来了解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也许会体验到一些什么:
通过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有一只小猴子,还有两只机械的猴子妈妈,第一只猴子妈妈全身包满了毛茸茸的布和海绵,第二只猴子妈妈则是铁丝构成,胸前装了一个喂奶装置。小猴子饿了可以去喝奶。
猜一猜,小猴子更喜欢哪个猴妈妈呢?
实验结果非常让人惊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布母猴这里。
单纯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我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什么,就是我们安全的需求,俗称安全感。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中,安全感是居于生理需求(冷暖、饿饱、性等)之后的第二位的基础性需求。(备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安全感来自于对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形成稳定良好的亲子依恋是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前提。
在文章开头,我们提到果果的例子,经过咨询,发现了果果的不安全感源自过去小时候的和父母的一段分离经历。原来在果果三岁之前,果果爸妈经济和工作压力都较大,家里也没有太好的条件请人照顾果果。年幼的果果经常半年左右,甚至3个月左右就会更换一次主要看护人或者更换居住环境,经常是刚适应了一个新环境或者照顾者,就被换到另外一个环境中或照顾者手中。大人们以为果果还小,什么也不知道,照顾好他吃穿就好。
其实果果虽然无法表达,但他对环境的感受还是有感知的,频繁的更换照顾环境导致了孩子的适应压力,这些压力往往在低龄儿童身上会用行动(对环境的高敏感度、退缩、粘人等)或躯体反应(小时候的肠胃经常闹病,皮肤也比较敏感。在身心心理学中,肠胃和皮肤被看为与人体安全感或压力适应有关,一些身心类疾病的背后往往可以探寻到一些心理诱因。在地震后的儿童随诊中,往往会发现儿童的身心发育迟滞(例如本来会讲话了,但又不会讲了)、退缩行为(在人群中明显退缩)或皮肤病高发。)
安全感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举个例子:
有时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时会观察到——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有些宝贝很快就融入了。但有些宝贝则会感到很不安,甚至会特别的羞怯、紧张。也有些宝贝则一开始很快的和大家打成一片,然后当大家和他熟了,想要走近他的时候,却发现他又一下子变得很冷淡,让人觉得很有距离感。或者有的宝贝就干脆,我不靠近任何人,我就自己呆着,谁也不理,别人要靠近他的时候,也往往觉得很有压力,放佛有股力量阻碍大家和他靠近。这往往是安全感对孩子们人际关系的影响。
另外,我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安全感也与儿童稳定自我意识的建立有很大关联。有些孩子的自我是相对稳定的,比如在没有人和有人的情况下,我都是这么做的,这么要求自己和他人的。但有些孩子的自我则是非常不稳定的,在有人盯着的情况,我是这么做的,没有人盯着的时候,我就会表现出另外一种行为,甚至另外一种性格。自我的稳定性还是不稳定是跟什么有关呢?为什么有些孩子的自我管理需要依靠外在环境的刺激,而有些孩子则不需要呢?其实它的形成也跟基础的安全感有关。
安全感也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造成影响比如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需要花费很多额外的时间来处理学习以外的事情;比如常见的夫妻关系不太稳定的家庭的孩子,或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孩子,他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考虑其他的事情;比如今天回家了,父母是否会不吵架啊?或我需要不需要干些家务来帮助一下舅妈啊,这样舅妈就会更喜欢我一下啦……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不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他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活动中去,他也会经常性的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行为问题,上课爱做小动作,爱讲话等方式来吸引成人的关注。
刚才我们知道了安全感对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智力发育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爸爸妈妈可能又要问了:我现在知道安全感很重要了,可是
我怎么帮助我的孩子形成比较好的安全感呢?
心理学家认为,核心人格是在0-3这一阶段形成的。克莱因认为,2岁之前人类的某种核心人格已经完成整合。埃里克森认为0-1.5岁,是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建立信任的时间段。武志红等心理咨询师也在大量咨询实例中发现,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0-6个月时都经历过非常严重的创伤。并建议妈妈们在0-6个月内尽量陪着孩子身边。而神经症(焦虑、抑郁)等也往往都是在6岁之前经历过较大的压力或创伤。
在果果的例子中,虽然果果家之前无法给果果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但比较好的一点是,照顾果果的大人们都很爱果果,对果果照顾的也比较周到,而且父母也能敏感发现了孩子在交往中的退缩,同时愿意及时做出调整。所以,虽然面对陌生环境时,果果表现出较多的胆怯和不安,但整体心理发育还是比较健康的。鉴于这种情况,咨询师当时给了果果父母几个建议:
01稳定的抚养环境,帮孩子形成稳定依恋关系
客观影响主观,环境影响心理。稳定抚养环境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形成影响也比较大。但现实中,年轻父母面临各种压力,金钱的、精力的、人力分配上的、职业发展上的等等各种冲突,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完美的抚养环境。
其实,抚养环境的影响因素中,照顾者对孩子需求的呼应度>稳定的照顾者>稳定的生活环境。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果果需要一个稳定的照顾者,只有在稳定的陪伴中,果果才会更容易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
果果家的爸爸妈妈回去之后,认真的考虑并听取了咨询师的建议,固定了一个主要照顾人照顾果果日常,另外,果果爸妈下班后也增加了更多陪伴果果的时间,跟果果一起玩。另外,也在玩的时候,还利用讲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方式来学习如何与人互动——比如妈妈扮演森林里害羞胆小的小兔子,果果来扮演活泼自信的小猴子,小兔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河马伯伯、大象爷爷,孔雀阿姨、驼鹿叔叔、小鹿姐姐……等角色互动,让妈妈扮演小兔子引发各种囧况,果果扮演小猴子来安慰、鼓励小兔子,通过这种具象有趣的方式来引导果果学习如何跟别人打招呼。
02给孩子更多的皮肤接触
皮肤是我们的感受器官,也是我们应对外界的第一道防御屏障。得不到父母亲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会变得焦虑、封闭、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而对孩子提供更多的皮肤接触,尤其是低龄期幼儿,可以产生的安抚效果(安全感建立)也好的有时让大人们意想不到。
如果爸妈们发现自己家的宝贝也有些缺乏安全感,或许可以试试这样做:
晚上在孩子入睡前,最好是孩子似睡非睡时-此时潜意识比较活跃,容易受接收更多情感类信息,一边摩挲着孩子皮肤一边说:“宝贝,妈妈爱你。宝贝,爸爸爱你,姥姥爱你……,宝贝,你是我的骄傲。”让孩子感受到皮肤的触觉以及亲人们的爱意缓缓入睡。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在6个月以后的咨询回访和效果评估中,果果爸妈反馈果果现在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少了很多,胆子大了很多,见到陌生人退缩行为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会主动跟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也更爱笑了。果果一家人的付出和转变还是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结束语
弗洛伊德说:“大人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三岁之内的经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都了解营养对孩子生理发育的重要性,那么安全感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对孩子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关注孩子的安全感,为孩子未来的幸福打造第一道地基。
代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法律与心理热线专家
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研究员
《婴儿母亲》杂志撰稿人
主要使用咨询技术:意象对话、焦点解决、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
目前累计临床咨询小时数3000 小时,督导小时数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