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的代表性景点(五四再续泉港游)
泉港的代表性景点(五四再续泉港游)黄素土楼。位于泉港前黄村。高三层,用条石砌筑,四个墙角有出挑哨楼,还有防火水井和水帘,固若金汤。占地恢宏,有36间主房和72间厢房,契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清乾隆年间黄素父子历时30年建成。现在也成为了特色古民居和旅游胜地。蔡襄出身枫亭名门,母亲是峰尾私塾名师卢仁的千金。少年时代,他与年龄相仿的舅舅卢锡在虎岩寺读书,写下了“伏虎胜景”勒石。卢锡也牵头参与了洛阳桥修造,其儿子卢瞻在惠安高士山读书登科进士,于是县令改山名为科山。蔡襄的崖刻,后来女尼建寺院压没一半。明代崇祯年间后人临摹重刻。山上怪石嶙峋层峦叠嶂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湿润凉爽环境优雅。这里还有一颗松柏合体的情侣树。 涂岭古街。涂岭是贯通沿海南北的古驿道,现在辖区内的驿坂村仍有浓郁的官道历史底蕴。涂岭古街青石板铺路,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驿馆、洗马池遗址尚存,商铺一应俱全。这里还是红色革命的重要交通站和火种燎原地。整修后的古街,古朴典
峰尾古城。泉港峰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朝洪武年间,江夏候周德兴经略福建,修造永宁卫,辖兵员6000多人,下设崇武、福全、中左(厦门)、金门、同安千户所,辖兵员1000多,还有峰尾、祥芝、莲城、浮山等12个巡检司,约相当于现在的边防所。康熙年间实行沿海退30里抵御郑成功的迁界政策,祥芝巡检司迁至东海鹧鸪山枪城。
泉港峰尾筑城在石狗尾烟墩山一代,后扩城环绕民居,现有四城门遗址。峰尾因海而生,以海洋捕捞、港口运输、海上贸易为一体,名列福建四大渔业重镇,商埠要津,设立海关,有小上海之誉。街道巷陌纵横交错,水陆运输便捷,店铺林立,商贾舟楫往来,街市喧嚣繁荣。姑妈信仰是这里独家世代相传,懿范千古。峰尾曾经有十二美景,不经意又有新的发现。在诚平村打银沙滩上,几处礁石涨退潮间,时而露出时而半淹没。从西侧平视,宛若一尊慈眉善目的卧佛,高挺的鼻梁、尖突的下颌,颈肩还有一串佛珠,形态酷真,惟妙惟俏。
这里还有村书记的福船传习所。福船是最早适用远海的尖底海船,采用水密隔舱技术,把船舱分成多格,使用红糖、糯米、桐油和麻草填缝,密不透水。郑和下西洋就大量采用。
泉州在海上丝绸贸易的远海船舶就是采用这种福船,主要产地有峰尾,还有泉州东海鲟埔。1974年厦门大学历史教授庄为玑发现后渚宋代古沉船,令世界考古界瞩目,现古沉船陈列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博物馆。
涂岭古街。涂岭是贯通沿海南北的古驿道,现在辖区内的驿坂村仍有浓郁的官道历史底蕴。涂岭古街青石板铺路,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驿馆、洗马池遗址尚存,商铺一应俱全。这里还是红色革命的重要交通站和火种燎原地。整修后的古街,古朴典雅、街巷幽深,活灵活现的墙绘仿佛再现芳华年代的淳朴。
虎岩寺伏虎胜景位于涂岭松园村伏虎岩。山不高,海拔仅有153米,却有人文景观与自然禀赋融合的旅游佳趣。北宋祥符大中年间,坝头人高僧道养在此修行建寺。山上山石嶙峋洞壑深幽,有个天洞,洞内迂回曲折相互贯通。
这里曾经是虎穴,道养的修行让老虎也服从他,与他作伴。每次道养都从外面买肉啖虎。有一次,和尚忘了带肉,就把头伸进虎口,说,今天没肉,你就吃了我。老虎不慎合口,和尚身亡,老虎后悔不已,于是从崖上跳下身亡。伏虎岩也就是这样得名的。北宋名宦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功绩显赫,民众拥戴。他著有《茶录》和《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植物分类识别的人。他也是诗人和书法家,用153个字写下《万安桥记》,概括了修桥过程、建桥工匠人物等,字字珠玑,雄浑隽永。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书法四家。
蔡襄出身枫亭名门,母亲是峰尾私塾名师卢仁的千金。少年时代,他与年龄相仿的舅舅卢锡在虎岩寺读书,写下了“伏虎胜景”勒石。卢锡也牵头参与了洛阳桥修造,其儿子卢瞻在惠安高士山读书登科进士,于是县令改山名为科山。蔡襄的崖刻,后来女尼建寺院压没一半。明代崇祯年间后人临摹重刻。山上怪石嶙峋层峦叠嶂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湿润凉爽环境优雅。这里还有一颗松柏合体的情侣树。
黄素土楼。位于泉港前黄村。高三层,用条石砌筑,四个墙角有出挑哨楼,还有防火水井和水帘,固若金汤。占地恢宏,有36间主房和72间厢房,契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清乾隆年间黄素父子历时30年建成。现在也成为了特色古民居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