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发射最新消息具体发射时间(SpaceX飞船发射成功你是)
spacex发射最新消息具体发射时间(SpaceX飞船发射成功你是)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综合了200项研究,包括5万名高中生受试者,40多个公认的和成功相关的指标,他们想通过统计分析,找出这些高中生的个性里,有没有能预示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获得成功的因素。不仅如此,好奇心对成功是有直接影响的。1、“消遣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山的那一边是什么行为心理学上讲:灵长类动物有性、食物、居住地三个驱动力,而人类的第四个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心理学上把人的好奇心叫做认知需求,认知需求多少,就代表一个人的好奇心多少。认知需求低的人通常愿意动脑子,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认知需求高的人,更愿意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5月31日凌晨,SpaceX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不仅仅是航天历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进行载人航天发射,也是从2011年航天飞机最后一次任务之后,9年来第一次从肯尼迪航空中心送宇航员上太空,全球瞩目。
这次的成功,无疑让埃隆·马斯克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加浓重了,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好奇,是什么样的人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改写人类航天史。
太空梦,少年心。有人这样评价马斯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少年的好奇心是如何驱动一个沉重的成年人的梦想的。
人们总是讶异于马斯克为何能在数个不同的领域都取得极高的成就,事实上,他的眼睛从来没离开过远方的星辰大海。
一、为何我未成功?因为你的好奇只是“消遣性好奇”1、“消遣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山的那一边是什么
行为心理学上讲:灵长类动物有性、食物、居住地三个驱动力,而人类的第四个驱动力,就是好奇心。
心理学上把人的好奇心叫做认知需求,认知需求多少,就代表一个人的好奇心多少。认知需求低的人通常愿意动脑子,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认知需求高的人,更愿意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不仅如此,好奇心对成功是有直接影响的。
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综合了200项研究,包括5万名高中生受试者,40多个公认的和成功相关的指标,他们想通过统计分析,找出这些高中生的个性里,有没有能预示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获得成功的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除了智商和责任心之外,对成功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就是认知需求,也就是好奇心。研究的结论也很明显,聪明的孩子只有持续的努力,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好奇心,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有这样的影响力。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
第二个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他发现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后,就开始提出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具体的答案本身并不如这种收集和消化信息的习惯更为重要;
在第三个阶段,好奇心被转换成“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问题的兴趣”,在这一最终的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为个人经历添加了趣味性、复杂性和愉悦性。
英国心理学家丹尼尔·伯莱因在1954年首次开创性地提出了“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的区别。这是对约翰·杜威好奇心阶段理论的发展和延伸,而我们大部分人说起的好奇心,只是消遣性好奇。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把小手指伸到一些不该触碰的地方,或者看见一扇开着的门就忍不住要冲出去,甚至还会吃一些脏东西。他们这种对一切新奇事物的着迷称为“消遣性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
对成年人而言,消遣性好奇则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仿佛就是被专门设计成用来不断刺激我们的消遣性好奇的。
每一条推文、每一个标题、广告、博客及应用都能让人们瞬间判断出是否对其感兴趣,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我们的注意力被肢解的越来越破碎,可我们的好奇心也变得越像阅后即走的八卦之心。
当然,消遣性好奇是探索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但是如果总是走马观花而不深究的话,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2、“认识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到了山的那一边,具有怎样的生存技能才能活下去
不受约束的好奇心很美好,无法满足的好奇心则相反。当消遣性好奇彻底转化为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时,才真正地进入“认识性好奇”。在这个阶段,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搜集信息的过程产生了新的问题,还会让人想去进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能激发创造力的好奇心。
比如你想去探测火星,首先必须要有去遥远星球探险的强烈渴望,你会开始思考,我要先如何登上月球,再通过月球如何登上火星,这里需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去解决各种难题的动力。
这种不满足于简单地追求新鲜感,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和深入的,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心,被称为“认识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
消遣性好奇一直伴随着我们,认识性好奇虽然也是如此,但是一直到了现代才广泛萌发,这得益于印刷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阅读、分享并融合来自全世界的不同观点,也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实验。
毫无疑问,埃隆·马斯克是这种“认识性好奇心”的典型代表。有人说,马斯克处在标准的中年油腻男的年龄,但他的太空梦,仍是那个十来岁少年的延续。
《银河系漫游指南》对14岁的马斯克影响不小。这部由道格拉斯·亚当斯写就的科幻作品成了马斯克的启蒙教材。
“或许是我小时候漫画看得太多了。”马斯克说,“在漫画中,总有人试着拯救世界,总有人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想摧毁世界或让世界变得更糟是没道理的。”
少年时代的梦想和冲动并没有浅尝辄止的被放弃,马斯克的好奇心不止消遣性好奇心,而且他的少年时代虽沉默,却一点都不孤独。
西雅图有一家流行文化博物馆,里面的科幻主题区,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展品。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正是《星际迷航》的骨灰级粉丝。
据说在他的多年乞求下,派拉蒙影业勉强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小角色。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
在《星际迷航3》中,贝佐斯客串一个外星人
贝佐斯于2000年时成立了一家名为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载人航天,他迷恋太空旅行,同样来自童年的梦想。他们这些源自少年时代的冲动,既盲目、又持久,需要被安抚,更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都不是浅尝辄止的好奇,这些认识性好奇,可以成为满足和愉悦的源泉,为心灵提供养分。
可以说,消遣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山的那一边是什么,而认知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到了山的那一边,我们要有怎么样的生存技能,才能活下去。相比于消遣性好奇,认知性好奇持续性更强,也让人收获更多。而人的认知进步往往是把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认识性好奇心”的火种如何被留住:始于好奇,痴于冒险,勤于反馈1、家庭环境是好奇心必不可少的反馈循环系统
我们虽然从出生开始就具有好奇心,但未必能够一直保持住强烈的好奇心,它在我们一生中的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深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我们的童年时期。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迈克尔·古德斯泰因就做过相关的实验,他让婴儿和父母们一起玩耍,让父母来教会婴儿认识图片,婴儿看到见过的图片会伸出手指。迈克尔发现,父母做出的鼓励性回应越多,婴儿就会学会辨识更多的图片。这说明了,儿童是否具有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还不会说话时,对他提出问题的反应。
好奇心,是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得到鼓励,就会增强,被无视,就会减损。
马斯克少年爱读书、对好奇心持久的保持就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实现不可能:埃隆·马斯克传》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马斯克家族血脉里流淌着近乎狂热的好奇心和愣头青式的探险精神。马斯克的外祖父经常带着家人开危险系数极高的单引擎飞行越洋旅行,在非洲的古城探险,在一趟旅行中,他们开的卡车撞上了树桩,保险杠也撞进了水箱里。他们被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没有通信工具,还要警惕可能随时跑过来的狮子。
热衷于野外探险的一家,旅途中孩子们很多闲暇时间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上度过的
“外公非常喜欢探险,对新生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做出疯狂的事情”,在马斯克看来,他之所以能承担常人难以承受的风险,很可能因为继承了外公的作风。
马斯克的母亲也很有这样的做派和基因,梅耶·马斯克,前职业模特,他在怀马斯克的时候就自修取得了营养师的硕士学位,在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马斯克他们三个孩子的生活中,梅耶更显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优雅和远见,她拿到第一笔薪水之后,第一件事情买了一条便宜的地毯铺在地上,第二件事情,就是买了一台电脑给马斯克学习。
孩童时期的马斯克经常走神,不理睬外界发生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
2、丰富的阅读和认知体验,正向激励着从马斯克从“已知”走向“未知”
年幼的马斯克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阅读的渴望,他在非常小的时候,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弟弟巴金尔说:“他要是一天不看上十几个小时的书,那一定是遇上什么事了。”
有一段时间,马斯克把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还要说服图书管理员为他买点新书,他翻烂了两套百科全书,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工厂。
越来越丰富的阅读体验刺激了他更大的好奇心,这种反馈的叠加效应无疑放大了他的求知欲。
我们知道,好奇心来自于未知,但是知道的越多,好奇心没有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大。
“好奇心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特征:它既可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所激发。”——《好奇心》伊恩·莱斯利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想跟你谈论歌剧,但是如果你对此一窍不通或者你认为自己知道所有关于歌剧的知识,你都不会有兴趣跟我聊。而如果你也听过歌剧,并且对歌剧有所了解,或者有不少对于歌剧的困惑,你才会有动力跟我聊下去。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少”,无疑也说明着,我们每一次对好奇心的深入探索,都刺激我们更加深入的获取“未知”。每一次获取到了的“已知”又一次加深了,探索更多“未知”这样的正向反馈。
三 、从留住好奇心到拓展创造性思维:探索联系,永葆童真1、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拥有一个装满知识的大数据库
很多人称赞埃隆·马斯克是钢铁侠,是会搞科研又会做生意的天才,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外人看到的是,他面对航天系统,这个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非常成熟的现代工业体系,可以狂妄的用“第一性原理”推翻重来,殊不知,狂妄言论的背后,是他日积月累的阅读、学习和探索。
也许你还不了解,马斯克,是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学士和宾大的物理学学士,也正因为如此,他面对一个几乎需要依靠举国体制才能完成的火箭事业,其中的经验、流程、方法、门道,多到学不完的困境下,仍然能淡定的拿起《火箭的基本原理》,从头学起。
他的“第一性原理”思想随之疯狂传播,这个本来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使用的专业词语,被马斯克征用后,似乎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商业词汇。
“看透事物的本质,要把事情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从源头解决问题。”——第一性原理
这种颠覆式创新方式的出现,绝非一拍脑门的偶然想法。
拥有两百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雅各布·拉比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创造性思维有什么必要条件,他回答说,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一个装满知识的大数据库。
查理芒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他在面对一项工作时,也会从数学、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角度一起来审视。也正是因为查理芒格的大量阅读,渐渐建立起自己知识的大数据库,在不断探索知识时间的联系中,获得自己独到深刻的认知。
马斯克同样是这样的人,他在不同学科的探索中,不仅获得了自己独到和深刻的认知,更给所有在航天和火箭事业奋斗的人们,上了一堂认知颠覆学。
“NASA火箭不应该这么贵,价格至少要低十倍。”——马斯克
这个著名的“十倍思维”,最早来自于谷歌实验室的人工智能专业博士阿斯特洛·泰勒,他认为,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好10%要容易些。
因为当你尝试做一件新东西时,做法不外乎两种风格:一种是小幅度变动,比如改变生产模式,那就只能取得10%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重新开始,尝试另一种方式或很多种方式,那就必须打破一些基本的假设,10倍的目标就逼着你利用勇气和创造力走智慧捷径。
马斯克选择的就是重新开始。但是,这样的重新开始却离他的梦想更近了。
2、忠于梦想,保持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2001年,埃隆·马斯克诞生了“火星绿洲”这一概念:其实就是打算向火星发射一个装着植物的冲天炮,借此吸引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兴趣。结果他一算账,发现生产火箭的原材料价格,仅是当时火箭售价的3%。
马斯克三次前往俄罗斯,希望购买退役的洲际导弹将其改装成火箭,最终也因俄罗斯报价过高而放弃。
由此他冒出了一个传统工程师看不懂的商业灵感:做一家太空运输领域的西南航空公司。
“男孩子喜欢太空,着迷于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战争,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有男孩把这些想法当成大事来看待。”——《实现不可能:埃隆·马斯克传》
2002年,31岁的马斯克把自己创办的PayPal,相当于本地的支付宝卖给了eBay,获得了15亿美元,而这在普通青年人眼中的财富自由,被马斯克与火箭事业进行了仔细的对标。
也许你觉得,是巨大的金钱带来的的喜悦给了他上天的狂妄梦想,那你就错了。《硅谷钢铁侠》这本马斯克的传记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在PayPal即将上市的派对上,马斯克手里拿着一本旧的苏联火箭翻看,那个时候,马斯克就开始琢磨怎么能通过太空旅行来改变世界。
他造火箭、投身特斯拉、建造充电站、开展星联计划,这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核心逻辑,那就是他在为人类移民火星做准备。
他一步都未曾远离梦想,他自学了火箭的基本原理,靠一大帮火箭技术高烧和发烧友,以及NASA的支持,实现了SpaceX的技术突破。
他理解技术,会精打细算,执行力超强。他不是一个抓大放小的企业管理者,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各种细节的处理和协调。
从设计室的巡查,到检查系统和部件,每到一个工作台,员工都会冲到他面前,汇报大量信息,他一边听一边点头,等汇报完就会到下一个工作台。
有人说,马斯克并非技术天才,他是一个在细节处理方面极其用心的科技包工头。
他的好奇心,从一个童心般懵懂的种子,经过冒险精神的浇灌,阅读学习的不断加强,终于长成了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让他保持着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更让他在痛苦、磨难交加的奋斗中,依然忠于梦想,能够坚持下去。
马斯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不是循规蹈矩的样子。
最后的话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这是埃隆·马斯克涂印在SpaceX海上回收船坞上的话。
当地时间2020年5月30日,带着这浪漫一句的海上火箭回收平台等候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附近。
SpaceX,代表着商业的力量和人类的浪漫,它承载着的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关于星际旅行的浪漫梦想。人们说,哪有用硅谷模式做火箭,背后只是充满好奇心的少年。马斯克的故事无疑还在继续,那么,你的好奇心探索之旅开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