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汉帝王陵(探访汉甘泉宫遗址)
寻访西汉帝王陵(探访汉甘泉宫遗址)汉武帝等候的仙人最终没能出现,两千多年过去,甘泉宫已是一片田野,宫阙万间一去不复返了。现甘泉宫遗址中最显著的就要属这通天台了,《汉书·武帝志》载:“元封二年(前109),作通天台”。在凉武帝村东北部有东西对峙的两个圆锥形夯土台基即为通天台遗址,两台间距70米,西台高15米、底周长220余米;东台高16米、底周长200米。汉甘泉宫遗址在淳化县以北25公里的凉武帝村附近,距离未央宫100公里,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的汉云陵在甘泉宫以南10公里的地方。甘泉宫建在一片山地边缘的慢坡上,两侧有山脉,南望长安方向视线辽阔,这里海拔过千米,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汉武帝每年夏季移居甘泉宫,接待外国使臣等国事活动亦在这里。甘泉宫遗址内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土堆,据说是“通天台”遗址,汉武帝时信任方士公孙卿,公孙卿说仙人是可见的,摆上贡品慢慢等,仙人就有可能出现,而且仙人好居楼,于是汉武帝在甘泉宫内作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这是一个人口20万的小县。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扶贫重点县,经济相对落后。
但是,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偏少、交通不便的小县,历史遗迹却不少。其中的汉甘泉宫遗址就在我们县,但很遗憾几十年来自己从未去过。上个周末,回老家办事,顺便到汉甘泉宫遗址看了看。
据资料,陕西境内共有3座甘泉宫,分属秦、汉、隋。汉甘泉宫在凉武帝村已不容置疑,隋甘泉宫也基本定位在户县太平镇老牛坡村,唯独这秦甘泉宫到底在何处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说法,隋甘泉宫就是建在秦甘泉宫的旧基上;第二种说法,秦甘泉宫位于乾县注泔镇南孔头村;第三种说法,汉甘泉宫就是在秦甘泉宫的基础上兴建的。目前比较多说法的倾向于,汉甘泉宫兴建于汉武帝时期,在秦二世的林光宫基础上扩建。
在网上搜了许多资料,各种说法都有。请原谅,我不懂历史,无法判别真实。
汉甘泉宫遗址在淳化县以北25公里的凉武帝村附近,距离未央宫100公里,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的汉云陵在甘泉宫以南10公里的地方。
甘泉宫建在一片山地边缘的慢坡上,两侧有山脉,南望长安方向视线辽阔,这里海拔过千米,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汉武帝每年夏季移居甘泉宫,接待外国使臣等国事活动亦在这里。
甘泉宫遗址内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土堆,据说是“通天台”遗址,汉武帝时信任方士公孙卿,公孙卿说仙人是可见的,摆上贡品慢慢等,仙人就有可能出现,而且仙人好居楼,于是汉武帝在甘泉宫内作通天台,台下置祠,静候仙人。
现甘泉宫遗址中最显著的就要属这通天台了,《汉书·武帝志》载:“元封二年(前109),作通天台”。在凉武帝村东北部有东西对峙的两个圆锥形夯土台基即为通天台遗址,两台间距70米,西台高15米、底周长220余米;东台高16米、底周长200米。
汉武帝等候的仙人最终没能出现,两千多年过去,甘泉宫已是一片田野,宫阙万间一去不复返了。
两台之间新修有道路,路尽头建有展室,可惜的是展室内空空如也。展室前两侧地里安置的是石熊、石鼓两件西汉石刻作品。石熊高125厘米,腰围293厘米,作蹲卧状,左前爪挠左耳,余三爪搂于腹部,圆目前视。石鼓如腰鼓状,顶径71厘米,高146厘米,腰围362厘米。鼓上有北宋政和丙申年(1116)刻字,腹部楷书刻写“政和丙申岁,种浩率胡临、李法、石彦政、尹天觉、张光祖、陈建登高”五行25字,余字剥蚀不可辨。虽又是一例乱刻乱画的反面教材,但刻的比今人所留美观千倍。
资料记载在通天台顶部有赭红色石块,长1.7米、厚0.5米。
甘泉宫旁有秦直道起点,位于凉武帝村北,西距通天台也就500来米。秦直道是秦代修建的通往北方边界(今包头附近)的一条官道,秦始皇时蒙恬北伐匈奴,扩张土地,并开始修筑长城,需要有道路加强与北部边疆的联系,这条路始建于秦,一只沿用至汉唐。从此起向北经英烈山、马槽梁、鬼门口、艾蒿湾、乏牛坡、蝎子掌、箭杆梁,沿山北麓而下,穿越耀县、旬邑、淳化三县分界的七里川,入旬邑县庙沟村,再穿石门关,沿子午岭北行,逶迤到达九原郡(今包头市西北)。淳化县境内秦直道遗迹长约15公里。
以上图文,仅作为我这个淳化人探访汉甘泉宫遗址的记录吧。
本文参考了爱塔传奇、申威隆、求是三位博主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