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竹林诗词朗诵(与勃莱谈谈我的乡居生活)
幽居竹林诗词朗诵(与勃莱谈谈我的乡居生活)虫鸣突然在窗下叫了几声仍然可以悬挂。会客。寂静秋虫唧唧明月在今晚害羞,它的前面肯定是幅水墨认真一看,其实是一件赝品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宇轩,乡村医生,现居安徽肥东。安徽文学艺术院第六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中国文联第六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参加第 17 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诗潮》第二届新青年诗会。获首届屈原诗歌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著有诗集《乡居散记》《不恨集》等。推荐语
可能中国的农民诗人宇轩和挪威裔美国明尼苏达州西部农村诗人罗勃特·勃莱都有着共识,即认为只有在艰苦的农村生活里才能接近群众、接近自然,才能给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生活素材。宇轩曾放弃报社编辑职业,而勃莱也没有去高校当教授。他们均安心、静心地在有炊烟飘动的地方写着自己的诗,勃莱完成了他的深度意象诗派或新超现实主义诗歌实验和创作,而宇轩也正在“是故乡,也是世界”的肥东杨店用“诗可以处理时代”的方式来构筑地域性诗歌写作的世界。宇轩的组诗《与勃莱谈谈我的乡居生活》,是他与勃莱隔着时空的谈心和倾述。当这组诗在今年二月发表时,勃莱已经在去年十一月完成他九十四年的人间跋涉去了天国。宇轩要告诉勃莱的是,当下中国农村的真实境况和一个乡村医生的精神世界,他在和一个与自己美学观念相近的异国诗人的交谈中,完成了自己对时代之变、人心之变、人性之变的描述和揭示。其中,有低婉的劝诫,有沉郁的担心,有正色的警告,有悲慈的哀伤……这些感受,宇轩做到了很好的技巧处理、非常自然的诗性塑造和极具诗意的烘托渲染。同时,他也在用诗歌为故乡已逝的美好招魂,此时,诗人宇轩在诗行里又有了神者的身影,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写作如修行”。宇轩与勃莱的诗在气息上是相通的,尤其是他俩的短诗,比如宇轩的《秋虫唧唧》《月亮》《落日是个旧词》《鸟鸣》等与勃莱的《饮马》《蕨》《冬天的诗》《乌鸦藏在鞋里》等,有着相似的舒缓迷人的旋律,有着接近的浑然天成的语感。然而,宇轩是中国农民诗人宇轩,勃莱是美国诗人勃莱,他俩的作品也有着主题上的根本区别。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宇轩和勃莱都喜欢中国古典诗歌,比如喜欢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勃莱翻译过他们的诗,甚至有诗评家认为勃莱是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拉美诗歌和欧洲超现实主义诗歌而形成自己的新超现实主义的。宇轩这里有一首《此刻我们应该读一读杜甫》,此时的“我们”是宇轩和勃莱相互联系的“我们”吗?但愿是他俩,如果不够,就再加上阅读的你、我吧……
—— 李云
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1926年12月23日-2021年11月22日),生于明尼苏达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次大战时曾在美海军服役,一生中长期住在明尼苏达西部的农村,以投稿、经营出版刊物、朗诵诗的收入为生。他有意放弃了许多美国诗人乐意追求的大学教书的机会,认为只有在艰苦的农村生活才能够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才能给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生活素材。从50年代开始,他主编的刊物“五十年代”(后改名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美国诗歌界有相当大的影响。60年代中期,勃莱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倡议成立了“美国作家反对越南战争联盟”,并且创作了许多反战的诗篇,在全国各地的群众集会上朗诵。
秋虫唧唧
明月在今晚害羞,它的前面肯定是幅水墨
认真一看,其实是一件赝品
仍然可以悬挂。会客。寂静
虫鸣突然在窗下叫了几声
像花洒,对着枯木发了几次善心
友人来访,说要去看看杨店的湖水
四处碰壁之时不如去郊外,去一棵乌桕树下
醒悟一面湖水
哪怕湖水并不使用人类的语言
湖水并不理会人类的傲慢和偏见
它寂静啊,实在对得起世上的颠簸
它清明,容得下这颗困顿之心
月亮
去河边赏月,抬头看见虚空与亡父。
问菩提
月亮在天,月亮在水,月亮在心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月亮千古的月亮得人心的月亮。
河水缓缓流动它从不听闻人间的语言。
一只夜鹭从水中浮现又振翅而飞。
像精神,使用了腹语。像精神
从黏稠的现实划开一道伤口。
良宵引
露水可以重。犬吠可以动静
村镇与房屋可以比山高,比白月矮,比星子小
比一撇一捺的人生更牢固和安稳
养了三年的竹子可以暗暗拔节
忍冬可以顺着墙根开
寄生在它里面的小蜜虫小蚂蚁
可以是畜生可以是菩萨
确实是良宵啊
身心触法都来了,聪明糊涂都来了
酸甜苦辣都来了
母亲
洗过拖把的脏水还能洗碗吗
洗过鞋子的脏水还能清洗新鲜的蚕豆吗
当我目睹老母亲用那些脏水
洗她自己的饭碗
洗她刚摘回来的蚕豆
我像呵斥孩子那样批评她
让她难堪
现在我记起这件事
猛然觉得老母亲是在提醒我
那些水是干净的
脏的是碗
是鞋
是我们病入膏肓的一生
时代将我放置在杨店正如你置身于明尼苏达
人们命名我为二十一世纪
隶属于智能,量子,核聚变
人们又说我是玄青,虚无,遥不可及的空和万古不竭的文明
众说纷纭如盆钵兀自开口
该说的都让他们说遍了
那我就是话外音。风景外。尘埃里
秋风绕着脖颈走
落叶教诲我们要顺从。还不够,还要加上坦然与乐观。
田野教诲我们要淡泊。还不够,还要加上偏远与荒凉。
鹭鸟是清洁的。
它让我们心疼并审美。还不够,还要加上惭愧与觉醒。
世世代代,土地教诲我们要给予。
还不够,还要加上宽恕与接纳。
落日是个旧词
去河边种树,不必等到三月。然后回家建造梯子
去屋顶拔草。
举头看见落日是个旧词。
健在的风水先生
小镇里还剩一两个。
梦境与现实
从海水中醒来,带着梦的盐粒
醒来我是石头,像刽子手切割着大海
醒来我是一件旧容器。收集记忆
也收集乌云、灯塔和站台
醒来我是大自然最不起眼的果实
甘寒,微苦,有毒
醒来我是自己的传统,忙于建设自己的道
自己的德
自己的仁和义
醒来我是处方世界里一个符号
被语言注解
又被患者误读
创作谈:关于写作的几个片段
宇 轩
童 年
友人问我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为了获得答案,我听肖邦,喝山芋小米粥。然后来到屋顶吹一会二十一世纪的风。星月在上,仿佛生命里一个个漏洞。与此同时关于童年的许多切片,仿佛医学院解剖室内那些标本:醒目,辣眼。
在信中,我向友人坦白,我的童年就像一个泥坑。相对于泥鳅鳝鱼来说,它是一块福地。相对于芦苇、马蹄莲和觅食的白鹭来说,它依然是块福地。但是归总到人的命运,一个深陷在泥坑里的童年肯定危险。经验告诉我,当我从泥坑里爬出来,这份艰难,甚至可以绵延到自己的青年、中年、老年。也就是说,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我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童年的经历。那种类似于铁丝勒进肉里、骨头里的刻骨铭心。类似于铁钉嵌入门框里的一股狠劲和暗暗地接受。
也可以把童年形容成一粒酵母。洒在雪白的面粉里,就可以丰富食材的口感。让自己活在当下,成为把柄和笑料的同时,还有勇气好好照顾自己的胃口,好好吃饭,好好活着。那种奔腾在舌尖上的味道,是人生蹉跎之后一次甜蜜的补偿。是的,无论走多远,见过多少风景,都是在尽可能给予童年最大的补偿与修正。
童年当然可以是一座雪山,与生俱来的高度,有如神授。它那样白,那样穷,那样无为和徒劳,简直可以把时代逼到一个死角。把人,推送到一个不能再低的低谷。现在回头去看,仿佛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只是揣着一份类似于氯霉素一样的苦涩与万水千山之后的心知肚明。
如果将来有可能,我希望可以写一本献给母亲的书。写童年的我还是那样多病,那样饥饿与自卑。母亲还是那样倔强,在隆冬之夜,一个人去河里破冰摸鱼。写她还是那样年轻有力,可以用门板夹住前来觅食的野狗。柴火辉煌,那一夜,我们把狗视为恩人,因为它度过我们的命。
故 乡
如今科技可以精确定位杨店村南大街45号的地理位置。在这里,我有良田三五亩,可供种植蔬菜与粮食。我在这里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将来也会在这里死。像亡父那样,把生平交给松树和朗月来阅读。有时我在想,语言极力想要归返的地方,与现实世界的故乡,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可以肯定的是,故乡是心灵的策源地,悲伤的总和,它永远扣人心弦。它残缺,破败,迫使你暗暗发奋,去重建,去创造,去呵护。它为吹拂古今的风制造一面斜坡。为方言提供一个乳名。它让月亮千古。让门前的大树有庇荫之志,让小河水教会人们欢乐和远游。它为畜生提供撒野之地,为神灵提供神龛。它让黑夜有灯,让白昼有暴雨和闪电。它生产花朵和蜂蜜,粮食与汗水。它是宗教的朋友。诗歌的恩人。
寻找汉声
十二月。人间一秒入冬,一秒入夏。天气陡峭仿佛人心忽冷忽热。写作,即是创造四季之外第五个季节。更是试图创造一种声音。若干年后,藉由它代替你发声,替你活着。这条路看似漫长,迢遥,艰辛。而活着,从来没有容易事。想起数月之前,友人在信中问我如何回归汉声,我回:请广场舞大妈们把音响关小一点。不要轻易砍掉门前大树。让驴子有用武之地。去雪地里躺一会。读家谱。照镜子。数脉搏。爱人。
诗可以处理时代
从新冠疫情肇始之初,到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有人抽身离开。有人继续活着,哭着,笑着。手机相册至今保留三张证书:“肥东县最美村医”,“杨店乡抗疫英雄”,以及中国民建安徽省委员会颁发的“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有幸参与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践行者与记录者。
在信中,我如此回答诗与时代的关系:田野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苦难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湖水和云彩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油锅和刀山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马路和驿站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敌人和恩人教诲我的,我付之于诗。我与我面壁之时,我付之于诗。说到底,诗歌,是两岸,负责运送,看顾,和解救。
为什么写诗
屋顶的月亮,挂在枣树的月亮,清明的月亮,冬至的月亮,还有童年的月亮和老不死的月亮。为什么它能美如玉盘,又为什么残缺如心中的一点悔恨和惆怅。
紧挨村庄的小河早就被园林公司夷为平地了,记忆里的小河水为什么还在欢乐还在涓涓不息。
我见过那么多的死亡,我杀生,我吃肉和嗜酒,为什么活到现在,我还不死心,还有一点盼头。
老母亲喊我老六。我也经常喊自己老六。我常说,老六,咱们散步去。
无数次面对湖水,眼窝和心胸确实被南风吹疼了。而湖水告诉我的,我却不能向你转译。
为什么我常常看见大雪中的房屋,墓碑和孤零零的柿子树。
为什么我会躺在开满紫云英的田埂,仰望白云,放牧牯牛和白鹭。
童年的草房子早就被时代的洪流冲毁了,为什么我还能如数家珍记得房子里的水缸,镰刀,五斗橱以及枣木箱子里的口琴。
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那一年放秧水,恶人将我母亲毒打在血泊中。
为什么我会成为一名村医,而不是律师、刀客或者乡长。
巴掌大的杨店乡,我所有的敌人都在这里,为什么我还赖在这里不肯走。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故乡,也是世界
身为新时代农民,我常年与老母亲隅居合肥北部乡下。在诗中,我说自己,也说我的老母亲像一棵大树那样几十年不曾出门。在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明确记载我有4.15亩良田。每一块土地所处的方位都被卫星精确测量,标注,并登记在册。土地流转之前,我种植过稻子,玉米,油菜,花生,红薯,大豆,甚至还有甘蔗与西瓜。日常生活所需的应季蔬菜,也都自给自足。在菜园周围,我曾栽下梨树,橘子树,桃树,枣树和葡萄树。如今这些果树有的花开,有的结果。果子成熟时,想起来,就去菜园摘一些回来,想不起来,就任由果子落在地上,被风吹日晒,被鸟儿啄食。土地流转之后,园林公司在这里种植花卉苗木。我时常以旁观者的身份,重回那些养育我的良田,深入纵横交错的小径与花海,像深入它的困境,它的蜕变。一次次试图动用语言,转译它们与我在内心世界的对话。日常即诗,诗就是我的生活。更多时候,我像一个迷途归返的游子,每天沿着小河水,小树林,土地庙,沿着落日和鸟鸣回家,又一次次迎着破晓的朝霞,和煦的南风,裤脚沾满露水与草叶,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诗中,我安慰自己说,这里就是世界,这里就是故乡。
写作如修行
日常即修行,语言即宗教。因为写,眼前的拖拉机,池塘,小河水有了越过现实的志向。
因为写,四季之外别有洞天。灰心吗?那灰烬中的一点火星,或许可以成为冬天这个意向最忠实的朋友。“比喻是没有办法的事”。“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只有母亲头上的蓝布巾最了解母亲的头痛病。“你要相信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存在着与你灵魂相契的人,找到他,并与之相认”。写作,即是寻找。还没来得及认识的人,我已不想再去认识了。但愿我能做到。
倒春寒确实凛冽,干脆向田野求得一个忍字。向落日学习它的赤诚与朴真。落日如孤儿,一直把玩着死亡的奶嘴。
在梦中,我发现自己的门牙掉了。在梦中,老父亲敲着床沿说,“喂点米粥给我啊,我还要赶路”。我是老六,苦难在我们家排行老七。死亡也有百家姓。身心里面的加工厂,医学无法检修的,请交给语言。语言无法弥合的,请交给晨光和晚霞。别心虚,别嫉妒,别诋毁,别冷漠。米粥在碗,如白玉。白盐在陶,如细雪。可以喊来虚心,虚竹,听一听高山流水。但要警惕虚情和假意,因为天要下雨,云要打雷,闪电需要漂亮的湖水。
所有的清明是同一个清明。
选自《诗歌月刊》2022年第2期
编辑:王傲霏,二审:牛莉,终审:金石开
莫言:我走到语言的尽头 听懂了鸟的鸣叫 | 《诗选刊》头条诗人
车延高:春天用露水抹了一把脸 |《上海诗人》头条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