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听着老太太的话,工作人员明白了碗的来历,便接着往下问:老太太便向工作人员坦白说:这只碗是自己从茅坑里挖出来的,后来就给鸡喂食用了。只见这只碗通体蓝色,上面满布白色的小点,碗的胎体十分厚重,釉色均匀,绝非凡品。但是令工作人员意外的是,这只碗里面却有着众多的啄痕,还有很多的污渍。他好奇地问老太太:“这只碗是怎么来的?”

70年代的一天,一个穿着朴素的老太太面色紧张地走进了北京市的文物商店中。

刚进屋,老太太随即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了一个通体蓝色的破旧小碗,对着工作人员说:

“同志,我来卖这个碗。你给瞧瞧能卖多少钱?”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

工作人员拿起了碗,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

只见这只碗通体蓝色,上面满布白色的小点,碗的胎体十分厚重,釉色均匀,绝非凡品。

但是令工作人员意外的是,这只碗里面却有着众多的啄痕,还有很多的污渍。

他好奇地问老太太:“这只碗是怎么来的?”

老太太便向工作人员坦白说:这只碗是自己从茅坑里挖出来的,后来就给鸡喂食用了。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2)

听着老太太的话,工作人员明白了碗的来历,便接着往下问:

“老太太,您准备卖多少钱呢?”

老太愣了一下,来的时候她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只碗在她家中有些年头了,但看着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碗中密密麻麻的白点,让她觉得不值什么钱。

一看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也犯了难,急忙将同事们叫了过来,大家都认为这只碗不是俗物。

于是便给了老太太80块钱,老太太欢天喜地回家了。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3)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十几块,80元堪称是一笔巨款。但实际上,与碗的真实价格相比,这80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那么,这究竟是一支什么碗?又到底值多少钱呢?

国宝的现身

等老太走后,商店里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仔细地端详起了这个小碗,由于碗上污垢众多,大家用清水小心翼翼地洗了一遍。

这一洗,碗心便露出来六个大字——“大明宣德年制”。众人一看心里大惊,如果这是真的那碗的价值不可估量!但令工作人员有些费解的是:

瓷器的款一般都是在瓷器的底部,而这个小碗的款却在碗的内心,莫非是个赝品?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4)

(一般瓷器落款在底部)


不过从这个碗的样式、釉色、胎体来看,都绝对是上品,但是落款却如此奇怪

一时间,工作人员都陷入了矛盾中。

不过他们也意识到,这个小碗如果不是赝品的话,必定是国宝级别的文物。可想要知道真假,必须由专家前来鉴定。

于是就在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紧急停业,闻讯的专家

更是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5)

(耿宝昌)

其中便包括了中国的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瓷器研究学者耿宝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顾问傅大卣等中国文物界的巨擘

刚刚见到这件小碗,所有专家便都屏住了呼吸,心中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蓝,太蓝了,精美,太精美了!

单单是这么打眼一瞅,专家们便认定了:这件小碗绝对是文物无疑,并且还是一件国宝级别的文物。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6)

(明洒蓝釉暗刻龙纹钵)

尤其是碗身上的白点,那并非什么烧制过程中的瑕疵,而是一种难度极高的工艺,名为洒蓝釉,是大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最顶级工匠独创的一种工艺,专用于生产皇家瓷器。

而且洒蓝釉的工艺在明朝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十年,随后便失传了,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恢复回来。

因此,明朝留存的洒蓝釉瓷器极少,而今天这个被老太太当成鸡食碗的便是其中一件!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7)

不过,作为一件国宝级别的珍贵文物,单单认定了它是真品可不行,还要知道这个小碗的来龙去脉才行。

但这一问题却让专家们犯了难。

要知道洒蓝釉不同于别的瓷器,它在市面上的留存太少了,很多专家也是第一次见,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

正当所有人都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位曾经在民国北京著名古玩店“敦华斋”做过学徒的专家突然想到了自己师傅当年给自己的讲述过的一件文物与这支碗十分相似。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8)

(敦华斋)

而那件文物与明宣宗朱瞻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朱瞻基的圣旨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一位明朝的中兴之君,与其父朱高炽共同开创了明前中期的仁宣之治。

但是朱瞻基也是一位玩性极大的皇帝,喜爱骑射、斗蛐蛐、投壶、捶丸、马球、蹴鞠等

在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着一副《朱瞻基行乐图》,图中有一幕便是朱瞻基在下人的陪同下玩投壶的游戏,由此可见朱瞻基的玩瘾之大。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9)

(《朱瞻基行乐图》)

此外,朱瞻基的生活还十分的奢靡,吃穿用度都要用最好的,玩的东西也是一样。

相传,

朱瞻基曾经有一段时间迷恋上了掷骰子的游戏。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0)

这个游戏的玩法几百年都没有变过,无非就是将骰子扔进碗里,大家互猜大小罢了。而所需要的“玩具”也就一骰子、一小碗。

但朱瞻基贵为皇帝,为了能让自己的玩具与平常人拉开差距,他特意下令让当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个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碗出来。可圣旨下来,御窑厂的工人们却犯了难。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1)

(景德镇御窑厂)

倒不是这个小碗有多难办,而是皇帝所用器物奢华自不必说,关键是要与众不同。

最终,面对这个难题,御窑厂最顶级的工匠亲自出马,他要为了皇帝的瓷碗,独创一种新的工艺……

洒蓝釉的诞生

在烧制瓷碗的时候,工匠分别进行两次烧制,第一次烧制成功后要先给这个瓷碗上白色的底釉。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2)

之后工匠拿出一种特殊的吸管,在吸管的一头沾上青色的蓝釉,用吸管将蓝釉一点儿一点儿地吹到整个瓷碗上,使其形成深浅不一但整体均匀的斑点,并进行第二次烧制。

等到第二次烧制完毕,一个好似银河烙印的小碗便诞生了。

严格意义来讲,这次烧制的并非碗,而是掷骰子专用的器具,俗称“钵”。

在形状上,钵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小,因此与碗有所区别。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3)

(清嘉庆作 青花四君子纹钵)

所以,本次烧制的钵落款也就选在了钵心的位置。烧制完成后,这个钵就被景德镇御窑厂拿去交差了。

刚一见到这个钵,朱瞻基便对这个新奇的物件爱不释手。原来,他从未见过这个钵上“蓝中嵌白”的工艺,故而十分新奇。

后来经过工匠的讲述,他才知道这是一种全新的工艺,名叫洒蓝釉。就这样,洒蓝釉的工艺正式出现。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4)

不过仅仅过去十年时间,洒蓝釉工艺便因朱瞻基的驾崩而不再流行。

后来的皇帝也曾想过重新复刻洒蓝釉,但因其制作难度实在太高,历朝历代一直没能复刻成功。

直到康熙年间,

洒蓝釉的工艺才最终成熟。至于明代的洒蓝釉则由于存世量太小而渐渐地被人遗忘。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5)

难以估量的价值

看着传说中的洒蓝釉竟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场的专家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文物这么简单,更是与数百年前中国顶级瓷器工匠的一次隔空对话。

事后,根据这件文物的特点,专家们集体商定将之命名为“

宣德洒蓝釉钵”,之后上交给首都博物馆收藏。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6)

(首都博物馆)

由于明宣德年间的洒蓝釉瓷器极其稀少,所以这件宝物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价值也到达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地步。

不过通过一些同类型洒蓝釉的拍卖记录,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件洒蓝釉的价值!

在2021年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有一件名为清乾隆洒蓝釉描金御题诗文堆塑粉彩荷花连瓷仿黑漆描金座梅瓶式大壁瓶的展品进行拍卖。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7)

(清乾隆洒蓝釉描金御题诗文堆塑粉彩荷花连瓷仿黑漆描金座梅瓶式大壁瓶)

该瓶为连坐每瓶式样,由三部分组成,瓶身主体采用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洒蓝釉工艺,

由清代著名瓷器艺术家唐英亲手烧制而成,堪称中国现存清代洒蓝釉的精品。

最终,在这次拍卖会上,该壁瓶以10350000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8)

但据了解,在我国古玩拍卖市场中,清洒蓝釉的存世量是明洒蓝釉的百倍以上,因此明洒蓝釉的具体价值应该在清洒蓝釉的10倍-20倍以上。也就是说,此次拍卖的若是明朝地洒蓝釉壁瓶,其价值应该在1-2亿以上

此外,在1980年的香港苏富比公司举办的东方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与宣德洒蓝釉钵极为相似的洒蓝釉大碗也被推上了拍卖台。

二者相比,唯一不同的便是被拍卖的洒蓝釉大碗上刻有简单的龙纹

,并且工艺要比在文物商店中发现的洒蓝釉钵更加精美。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19)

据推测,这件洒蓝釉钵可能是朱瞻基在后续烧制的洒蓝釉钵,是宣德洒蓝釉钵的升级款。

而参加过宣德洒蓝釉钵鉴定工作的耿宝昌先生曾说:被拍卖的洒蓝釉大碗应该是世界四大收藏家之一的仇炎之的个人藏品。

仇炎之先生在参加抗战时期,无意间遇到了这件洒蓝釉大碗,并以800元伪币的价格进行了收购。

随后,这件大碗被仇炎之先生带出了国,并出现在了1980年的香港拍卖会上。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20)

(仇炎之与孙子)

据记载,这件洒蓝釉大碗刚刚被推上台,便引来的无数收藏家火热的目光。

竞价环节,这些收藏家们更是争先恐后地豪掷千金,最终经过数十轮的报价,这款大碗被一位不知名买家以370万港币的价格买走。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21)

(大维德基金会馆藏)

在1980年的香港,370万港币约为同时期的185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大陆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40元左右,年平均工资大概500元。

根据2021年的中国薪酬报告显示,在2021年,中国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62884元,相比于1980年提升了125倍。

依此进行简单估算,在1980年被拍卖的洒蓝釉大碗在今日的价格约在2.3亿元左右。

结合前文的清洒蓝釉壁瓶的价值来看,被老太卖到文物商店的洒蓝釉钵保守估价基本在5亿元,堪称是天价了。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22)

从景德镇工匠的心血之作,到皇帝手中爱不释手的玩物,再到妇人家中喂鸡的鸡食盆,最后到被博物馆珍藏的国宝。

宣德洒蓝釉钵曲折的一生终于在颠沛流离了600年后落下了帷幕,拥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而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这600多年的风尘并没有为它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反而留下了无数厚重的历史,就像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地烧制。

每一段时光的经历,最终都会凝练成它精美样式上的一颗微光,让它在几百年的时间中摇曳生辉,让每一个见过它、听说过它故事的人

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精湛的工艺与中国古人的智慧。

村民挖笋挖到春秋战国时期瓷碗(70年农村老太在茅坑挖出一破碗)(23)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像宣德洒蓝釉钵这样能够被首都博物馆珍藏的瓷器少之又少,更多优秀的中国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在了战火中或是流落海外。

希望有一天,这些被中国先民们创造出来的优秀文物,能够早日地回到它的故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