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金文“国”金文“国”从形体可见,"国"字由两部分组成:"囗"和"戈"。两部分相合,其意义显豁,就是以武器守卫城池之意。“国”的初文就是“或”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国”字与构形图这一汉字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也符合"国家"概念的产生。最初国家产生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军队和疆域成了国家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不少学者认为,由"囗"和"戈"构成的这个甲骨文并不是"或"(国),原因是其中的"囗"与金文"或"中的"囗"明显有别。其实,利用这一差别来否认二者非同一字有些牵强。表示区域住所的"囗"字,在不同形体的古文字中会根据字形的整体布局做出调整,

"国"是简化后的形体,该字借鉴了北宋"國"的俗体字"囯",该字为会意字,为"囗中有王"之意。显然,该字具有明显的皇权至上的色彩。建国后的简体“国”虽借鉴了之前的"囯"字,但是摒弃了当时的造字意图,把"囗"中的"王"增加了一点,改为了"玉"字。

而最初的"国"字来源则并不是"囗中有王",但同样有着明晰的造字意图,简洁明了。其甲骨文形体如下: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1)

甲骨文“国”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2)

甲骨文“国”

从形体可见,"国"字由两部分组成:"囗"和"戈"。两部分相合,其意义显豁,就是以武器守卫城池之意。“国”的初文就是“或”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3)

“国”字与构形图

这一汉字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也符合"国家"概念的产生。最初国家产生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军队和疆域成了国家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不少学者认为,由"囗"和"戈"构成的这个甲骨文并不是"或"(国),原因是其中的"囗"与金文"或"中的"囗"明显有别。其实,利用这一差别来否认二者非同一字有些牵强。表示区域住所的"囗"字,在不同形体的古文字中会根据字形的整体布局做出调整,比如在"各"字中,"囗"的形体就与部分甲骨文的"或"字中相同。金文"国"是受整体字形的制约才写为规整的"囗",金文形体如下: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4)

金文“国”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5)

金文“国”

"国"的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比,"囗"周围多了两条或者四条表示范围的界限,其界限或为城池周围的护城河。

在有些金文形体中,其中的两个界限与"戈"字连为了一体,写作如下形体:

西周为什么很少文字记录(老祖先造字时就明示)(6)

金文“国”

从形体上看,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古文字“国”与“或”字相近,是的,没错!"或"字就"域"的本字,本义是邦国、封国,形体上已经有了封国的形象,有圈定的区域和武器守卫。后来"或"字被借用为表示或然和疑惑的"或"。"或"字的意义负担过重,不利于文字交流,于是便通过添加部件的方法对形体进行繁化,从而起到别义的作用,增"土"字旁变为"域",增加"囗"变为"國"。

"中国"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辥民。'"这里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其义是:周王朝的中心地区,即洛邑。该句铭文大意为: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中国”一词后来频繁使用,但是古代这一词则仅是一个形容词,只是作为区域限定指称。“中国”一词因时代不同,其内涵也是有别的,最初指国家王权的中心所在;然后发展为华夏族、汉字居住地区,因为该区域也是处在四夷之中,《诗经·小雅·六月序》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之后,“中国”又指称中原区域及在中原建立的政权,战国七雄彼此都认可对方为“中国”。随后的朝代,从汉到宋,都曾以“中国”自称。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才真正成为国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