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这本质上是一种为了装逼而形成的小众文化心理,以为欣赏几首别人欣赏不了的音乐,赞美几位一般人不了解的导演就高端起来了。然而,这种看似在某些鄙视链中十分有效的鄙视逻辑,却并不被大多数“追星族”、“脑残粉”所认同。虽然都是追星族,但有的人就认为追的那个明星越小众越有格调,越大众越low逼。比如摇滚迷瞧不起民谣粉,民谣粉又把追捧小鲜肉的人视为脑残……追星鄙视链追星的鄙视链,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逼格间的鄙视链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1)

古已有之的“追星现象”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追星这个词源于1989年台湾的一篇媒体报道。当年红极一时的小虎队到高雄演出,一群少年骑车追踪,尾随其后,所以称为“追星”。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2)

可见,犯花痴、追明星、捧戏子这种事本来就是古已有之的。只不过,近三十年以来,潮流的新陈代谢,让明星们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更加刺眼,“追星族”也越来越成规模了。“脑残粉”们有了严密的组织,“私生饭”们更清楚自家“爱豆”的各种信息。

而“追星”也变得多元,大家都追着自己的星,耻笑别人的脑残,看似复杂的追星鄙视链就此形成。

追星鄙视链

追星的鄙视链,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逼格间的鄙视链

虽然都是追星族,但有的人就认为追的那个明星越小众越有格调,越大众越low逼。比如摇滚迷瞧不起民谣粉,民谣粉又把追捧小鲜肉的人视为脑残……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3)

这本质上是一种为了装逼而形成的小众文化心理,以为欣赏几首别人欣赏不了的音乐,赞美几位一般人不了解的导演就高端起来了。然而,这种看似在某些鄙视链中十分有效的鄙视逻辑,却并不被大多数“追星族”、“脑残粉”所认同。

二、代际间的鄙视链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丰富,“追星”成了每一代人都会有的青春记忆。

七零后怀想着崔健、魔岩三杰、罗大佑、李宗盛……他们觉得往后的明星,多少都有些幼稚。追逐这些明星的“孩子们”,too young,too simple!

八零后怀念着四大天王、张曼玉、张国荣……回忆起自己当年攒零钱买票、买磁带、买写真、买墙纸的过往还会看到夕阳下泛黄的青春。他们对当年的“黄金一代”念念不忘,可是繁华落去,再无风流。

八五后、九零后们深爱着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苏打绿、孙燕姿……虽然他们都有点过气了,但时间依旧褪不去那份执念。哪怕中年危机就在眼前,可有机会还是会去看他们的演唱会,还是会一边唱一边哭。“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到底比不上“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4)

九五后、零零后们追捧着EXO、TFBOYS、吴亦凡、李易峰、鹿晗等一众小鲜肉……他们追逐着自家爱豆的电影、演唱会和综艺节目,在爱豆的身后尾随,在爱豆出现过的场景里拍照,维护着爱豆的形象,谁敢说爱豆半句坏话,定人肉其信息,刷爆其微博,把他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三、互相攻讦的鄙视链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前两年EXO和TFBOYS的粉丝们所掀起的世纪大战。零零年左右出生的少年们,在互联网上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惊世骇俗的战斗力。看过他们的视频后,你会发现这些少年从来都是大开大合,直来直去,能破口吐脏字的,绝不假装绕弯子。那简直就是少儿版的悍妇骂街啊!不到十五岁的孩子为了自家爱豆,连颜面都不要了,就问你颤抖不颤抖?害怕不害怕?

“追星”:一种鲜活的亚文化现象

以上简单罗列的三种追星鄙视链让我们看到此类鄙视链的复杂性。

一方面,逼格间的鄙视链和代际间的鄙视链看似在起作用,“脑残粉”、“私生饭”看似在鄙视链的最低端。但另一方面,现实中并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因为喜欢了某个明星就处在了鄙视链的中端或者末端。八零后、九零后们不觉得崇拜四大天王,崇拜周杰伦就要被鄙视。九零后、零零后的“脑残粉”、“私生饭”也不觉得追在小鲜肉们的屁股后面有多low。

不同代际不同品味的“追星族”们,往往也不会形成互相鄙视、互相缠绕的鄙视链。因为鄙视脑残粉的人虽然认识到了“脑残粉”的存在,但“脑残粉”的眼里却并没有这些自以为高端的人。

他们的视野里只知道谁要是对自家爱豆不利,就把他打倒,这个世界当然不存在比自家爱豆更值得关心的艺人,除非是处在同一水平,总被人拿来和自家爱豆相提并论的人,才会进入他们的视野。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对手搞臭,以显出自家爱豆的独一无二。

所以,EXO和TFBOYS的粉丝才能掀起世纪大战。

如果说,学习是一种经验性活动,学来学去就是在吸收前代人创造的知识。那么“追星”就是一个反经验性的活动,追来追去只跟随着当下的潮流,不论过去,却终会遭遇未来的冲击。

追星脑残粉行为(疯狂粉丝之间的傲慢与偏见)(5)

从这个角度来讲,“追星”本身,是一个鲜活的亚文化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最为时尚,最为活跃,最为牵动人心的脉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