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愁(以山为眉以水为眸)
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愁(以山为眉以水为眸)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下面是这首词: 分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在其中有这样一首小词立意新颖,别具一格,在众多古诗词中脱颖而出。
余生很长,未来很远,我愿意在诗的国度里尽情徜徉,诗海泛舟,书香寻梦,与同样热爱古诗词的你分享。
古往今来,人生一世,总是会有很多相遇,也有很多别离,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我们感受着相遇的快乐,也承受着分别的痛苦。
分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分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在其中有这样一首小词立意新颖,别具一格,在众多古诗词中脱颖而出。
下面是这首词: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词翻译: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诗人介绍: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因为撰写《扬州芍药谱》一卷,从而被重用为翰林学士。
诗词赏析:
化腐朽为神奇,人称妙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比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
借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点染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
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
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想法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的家人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情、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不同凡响。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惆怅;今又“送君”,更添惆怅十分。旦夕之间,两次别愁,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蕴藏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一番分享,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