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坑的工厂排名(苏五口开工厂玩)
苏州最坑的工厂排名(苏五口开工厂玩)苏五口形容过去的自己,是在以轻盈的方式做品牌,通过一个概念、一句话、一张图片的形式让项目被传播,这也符合他当时对美感的理解;而现阶段的他,则认为自己从务虚回到了务实的状态,想要在苦活累活中探索另一种美感,同时也延续了他在旧系列“抄袭”中对广东这服装工厂聚集地的思考,并通过自建工厂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将当初的表达完整收尾。自我表达、创意概念、社会思辨、产品营销,在苏五口这里总能以一种非常规却又耐人寻味的方式呈现。苏五口为They Are系列创建的工厂无论怎么看,苏五口都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但都无法准确描述他在做的事。既做服装也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有时候更像当代艺术。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在通过各种可被穿戴或使用的媒介进行自我表达,并且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状态和想输出的内容。而在淘宝以合适的定价对产品进行销售,也意味着更多人能够“消费”他做的东西,从而进一步了解他在做的事。然而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苏五口这个名字,可能是从服装品牌PURLICUE开始的。2015年,他改造了一系列需要用户根据喜好剪裁组装自身版本鞋履的“unfinish未完成”系列,让其受到不少关注。但将这位学建筑出身却选择在淘宝创立个人服装品牌的设计师,从潮流服饰文化受众推向更多艺术设计爱好者群体,甚至破圈的项目,则不得不提到2016年的“The Fake抄袭”系列。
那时他以Vans经典款球鞋为基础改造成帆布鞋,并被他主动打着“抄袭”的标签进行销售,该系列引发热度被众多淘宝商家再度抄袭后,却被他作为表达的一部分被一起策划在美术馆中公开展览。2017年,不按常理出牌的他突然在微博上呼吁网友去优衣库偷走他的最新系列“请偷走这件衣服”,原来是在优衣库放置了大量由他其制作的衣服,试图引发和测试人们的反应。
曾经的PURLICUE品牌
这些概念极强的作品让他受到了许多争议,但也收获了许多来自业界更积极正面的评价,并进一步引发了那些重视自我表达和特立独行态度的品牌或设计师与他合作。2017年与服装设计师上官喆合作的“不合作”服饰系列,或是与潮流媒体YOHO合作设计生产的云朵形状的透明苹果耳机盒“云盒”等,都让他的名字被更多不同圈层的人所知。
无论怎么看,苏五口都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但都无法准确描述他在做的事。既做服装也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有时候更像当代艺术。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在通过各种可被穿戴或使用的媒介进行自我表达,并且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状态和想输出的内容。而在淘宝以合适的定价对产品进行销售,也意味着更多人能够“消费”他做的东西,从而进一步了解他在做的事。然而,2018年末,苏五口却宣布关闭他在2015年成立的服装品牌PURLICUE,并在2020年发表新品牌的时候,否定了自己之前的一系列作品。
被否定的系列
2020年末,苏五口带着他的新品牌They Are回归了。这次他创建了一个约130人的工厂,为新系列的卫衣开发了一套布料,还做了一本近10厘米厚度的书和一部影片。在这个信息迭代过快的互联网时代,这位曾以强概念性的项目被大范围传播、报道和讨论的“设计师”,选择以一个缓慢而不同以往的方式,做出了他与自我、与大环境的对抗。但这一次他所展现的工作方法和品牌理念,与过去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但却似乎又完全像是苏五口才会去做的事,毕竟他在2017年时就说过:“我喜欢有体量、巨大、重复的事物。”开工厂在此时显得非常合理。
苏五口为They Are系列创建的工厂
苏五口形容过去的自己,是在以轻盈的方式做品牌,通过一个概念、一句话、一张图片的形式让项目被传播,这也符合他当时对美感的理解;而现阶段的他,则认为自己从务虚回到了务实的状态,想要在苦活累活中探索另一种美感,同时也延续了他在旧系列“抄袭”中对广东这服装工厂聚集地的思考,并通过自建工厂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将当初的表达完整收尾。自我表达、创意概念、社会思辨、产品营销,在苏五口这里总能以一种非常规却又耐人寻味的方式呈现。
苏五口工作室
苏五口和他的新品牌They Are背后包含了怎样的概念和想法?为何选择以创建一家工厂的方式打造产品?本期圆周一度对话苏五口,听听这位无法被定义的设计师当下对个人品牌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创作和自我表达上的心得。
Design360°: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苏五口”是谁吗?你会如何形容自己在做的事情?又会如何定义自己的设计师身份?
苏五口:我很佩服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是指生活状态是艺术家,不是指只是作品看上去像艺术家,但是这种要求有点苛刻,也许是因为这种苛刻那种人才值得被尊重和佩服,而我自己就是欣赏和观察这类人的一个路过的观察者吧。我目前在做的事情只是生存而已,除了物质生存,还有精神生存。但是因为各种事情导致的妥协,会觉得自己是文创领域里面的小俗人,一直在原谅自己的路上。
苏五口在为They Are系列创建的工厂
Design360°:你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建筑系,为何选择通过服装和品牌创立表达想法和实践创意?建筑学的经历背景怎样影响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设计思维吗?
苏五口:老提起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挺尴尬的,不是特别厉害的大学,当时去也是因为城市非常古典非常美,也就是去旅游了一下。这类型的问题说过好几种答案,目前可能又更新了一下:就是本能输出。过往的所有原因就是为了当时的危险说来辨别的借口,都是自洽。建筑学,背后是社会学,社会学后面是人类学,人类学背后是哲学。对于这些学科我没有了解很多,就是觉得这些抽象的学名挺帅的,松散地找一些局部的文章读读,就觉得建筑是这些抽象的学科的凝固版本。
PURLICUE品牌系列
Design360°:你会如何向不熟悉你的观众介绍你的新品牌They Are?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和你对这个品牌的设想是什么?
苏五口:过去两年,我发展了一个大约130人的卫衣工厂。相比于做有趣的概念,这种身体力行的无聊重复执行,是对我原有设计语言体系的消解与戏虐。我新的系列就是为这130人做衣服,品牌名字叫:They are。打开这个品牌的网站,你看不到任何衣服、模特、造型照片、设计风格,有的是大段大段的文字。每个文字相比图片是那么具体、明确,但是单字发音却比图片还要抽象和诗意。但是我还是妥协了。我没有用纯文字。用了一本书以及一个影片。我甚至都不明确为什么会有这种替换,也许我潜意识还在对抗自己:用不那么理性,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为什么的那种方法。
我希望对抗,同时希望延续。所以我选择了“工厂”这个特别中国、特别南方、特别广州的元素。这是一种苦活累活,相比于台前的影响,它更加幕后、无聊、重复。想到这里,我觉得“工厂”是属于我自己接下来想要创作以及表达的语言。 既然是自己的语言,我希望这套语言是自己“建构”的,而不是“借用”的。 所以我决定做我最不擅长,最没有底的东西,通过建立一个工厂去建立一套语言。这个工厂与这个牌子的建立,就是一个软件与硬件的对抗,一个轻盈与笨重的摩擦,自己与自己的无聊对话。对于大家来看我做了一个新品牌,但是对于我自己来看,Theyare是我过去几年的总结,这个品牌的开始是一种结束。
They are系列
Design360°:你形容自己在通过建立一个工厂去建立一套语言。可以解释一下这套语言是怎样的吗?你的想法或设计语言和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五口:我喜欢工作服,设计师很多都喜欢工作服,我在想设计师是否有权力去定义一个款是工作服。我想当我真正置身于这个工作服产业链里面,我会拥有这个下定义的权力,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这套语言的其中一部分。另外做工厂这件事情,相比与国外的品牌,工厂作为符号也是有别样的意义,因为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这个历史原因,这个又是另外一个语言。
They are这个名字代表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形式上也是在中国有别样的意义,比如以前的90年代蓝色套装工作服、军绿色工作服,还有满大街造型一样的人,骑着一样的单车。这又是这套语言的体系之一。对我来说,这些事情的建构,就是建构一套语言体系。这些事情过于迂回,不那么能直接读取的信息,有点费力,但这个费力是有美感的,这个费力与建立一个工厂一样,建立这个工厂也是有美感的。这种低效率,传统的元素,在这个时代也不太适合事宜(互联网时代的轻),但是这个笨拙就是有美感的,也是这套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以前做概念的区别,相比现在,就是轻与重的简单对比。简单说过去就是务虚,做那些系列当时觉得过去的品牌太重了,所以想用轻盈的方式去做,通过一个概念、一句话、一张图片被传播。觉得这些也是有美感的。现在又回到务实了,回到苦活累活,也会觉得有美感。这种转变应该是来自我的犯贱吧。
Design360°:可以介绍一下你为They are® 系列特别设计的《工服与经书》这本书吗?在编辑设计上你是如何考虑与呈现的?你选择以书作为媒介纪录呈现“他们”的故事是想传达什么?
苏五口:建立工厂这中间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有趣的,所以当我想要表达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就想到用一个难以理解的厚度的书本,以及没有明确逻辑的电影去表达中间这些细微的各种情绪与力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工厂的圣经,也是书本形式的浪漫纪录片:《他们》。书的内容是关于中国供应链劳作者工作流程的一天记实,里面的照片是工厂建立的两年里日常拍摄的。你看到的是一天的工作流程的时间顺序,实际上看到的是两年的记录。
They are的卫衣的布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可以说比市面上的95%布料都要重,接近1000克,这个重,也是我们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书本也一样,延续了布料的笨拙,像一本字典一样。包括封面上所有书中工人名字的集合,书脊上面的工厂创建时间,有一种直接的缓慢力量之美。
They are系列《工厂的圣经》,2020
Design360°:除了创造自己的系列之外,你也会跟不同的品牌方或设计师合作。可以谈谈“苏五口”的联名系列设计特色和独特性是什么吗?你是如何打破跨界项目的固有范式并从中突破呢?
苏五口:这些合作都是机缘巧合。这些联名的设计最初的时候应该都比成品要帅N倍,中间都很多折中,得权衡很多。这些权衡有可能也算是自我突破,但是好像不太享受。整体来说,局限还是挺大的,很多东西都动不了,以及周期很长,拿Vans牛年举例,其实整个周期经历了一年。就是需要比较多的磨合。
They are与Vans合作的牛年别注系列《扭着,牛着》 同时邀请5位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设计不同款式的鞋履
Design360°:你强调“抄袭系列”从地理角度,产业链条,身份角色、能力所及等方面介绍了你,同时也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工厂。可以谈谈珠三角地区和南方对你的影响吗?为何一直在广州这个城市创作、工作和生活?
苏五口:应该是我对好奇心的获取方式不太一样。到处旅游换城市是个好方式,因为总能见到更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但是我更偏向拿到碎片以及局部的信息自己错位或者错误去理解这些信息,来获得自己的一些个人理解。所以我呆在广州或者南方,我对其他地方永远有无穷的幻想,当然我也很喜欢去别的地方,但是不会喜欢呆得过长时间或者频率太高或者很仓促。另外还有一个呆在广州的可能原因,其实我觉得自己是挺懒的人,内心深处应该是比较保守的,这些保守让我越来越两点一线。
They are与Vans牛年合作系列,2020
Design360°:你在作品自述中曾透露出自己矛盾的一面,常常在自我否定和辩驳中通过创造对抗什么。你在表达和创作方面的动机源于什么?设计又是如何帮助你去寻找自我的?
苏五口:也许创作的过程就是对抗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星球生成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一个两股力量冲突而长生的新,或者黑洞也是类似这样?极端的收缩,极端的膨胀导致诞生了很多可能性?我不太明确,这些都是我自己意淫的。但是有帮助到我自己看世界。也许不对,但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基本都是局部,我们需要的只是关于局部的笃信。学生时代的设计帮我获取自信,工作时候的设计让我知道自己有多怂,但也没关系,这不就是自我么。
“门票”系列,2018 苏五口将门票、T恤、通勤包、海报等物品的功能做了置换和连接
Design360°:从2014年创立的PURLICUE到2019年创立的CONP,你的品牌店在淘宝已积累了70万粉丝,也开始有在线下开店。对于自己运营一个独立设计品牌,从确定理念、运营维度到更新迭代,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品牌创建和发展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你如何看待设计品牌在互联网销售环境下的运营呢?
苏五口:这里我修正一下,PURLICUE结束以后,CONP这个店铺已经能不代表我,我也没有在里面做设计了,我整个店铺交给别人处理了。我的新品牌就是They are。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没我有在线下开店,之前和别人开店,被别人骗了个平面设计的方案,但是没有合作成功。
也许我会在2021年开店,说不准,比较懒。在这个过程里面,最大的感触还是对人理解的感触。我运营的不算很好的,我们上班时间都是下午开始,不是很有章法那种,比较随意,所以感觉这部分给不了大家有建设性的建议啊。
They Are入驻成都Clap买手店,2020
Design360°:在新媒体时代,你会如何看待设计与受众的关系?你会在创作时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喜好、阅读习惯、以及互联网的媒体环境的考虑在内吗?
苏五口:我是一个表达者,甚至都不知道算不算创作者,创作者背负的东西有点累,我还是喜欢自己能轻松愉快一些。能博君一看,我为自己还能提供的剩余价值感到自豪。我在真正创作的时候应该不会考虑过多的东西,但是目前我表达的不算是创作。我以前觉得创作应该不破不立,现在我觉得自己真做创作就只应该愉悦自己。
与YOHO合作设计生产的Apple Airpods Case <云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