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按:山涛是个入仕心志满满的人,还把这当成一个好事,乘机要提携一下嵇康。嵇康无心仕进,人各有志,说清楚就得了。但是嵇康字里行间却明显可读出一股恼火,把当官看成“腥臊”,把山涛的好意当做侮辱。】听说你马上要升官了,我感到很害怕,怕你觉得不好意思一个人吃独食,非要拉上我也沾上些腥臊。所以我不得不写信,给你讲讲我的意思。但后来你又多次流露出想提携我接替你职位的意思,看来你并不是真的了解我。你性格圆通,善于包容人;而我则性格偏狭,多所不忍。性格差异这么大,可见我们只是因缘之交,不是心契。

1、《与山巨源绝交书》编译品读:

大约在公元260年,山涛由选曹郎(吏部郎)升迁为散骑常侍之际,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

嵇康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不仅没有高兴、感谢,反而给山涛写信,冷言冷语表示拒绝,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从而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原文编译、分段、品读如下:

第一段:你原来经常在别人面前称我(的隐居志向),我以你为知己。

但后来你又多次流露出想提携我接替你职位的意思,看来你并不是真的了解我。

你性格圆通,善于包容人;而我则性格偏狭,多所不忍。

性格差异这么大,可见我们只是因缘之交,不是心契。

听说你马上要升官了,我感到很害怕,怕你觉得不好意思一个人吃独食,非要拉上我也沾上些腥臊。所以我不得不写信,给你讲讲我的意思。

【按:山涛是个入仕心志满满的人,还把这当成一个好事,乘机要提携一下嵇康。嵇康无心仕进,人各有志,说清楚就得了。但是嵇康字里行间却明显可读出一股恼火,把当官看成“腥臊”,把山涛的好意当做侮辱。】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1)

第二段:先前听说有一种能够同时具备圆通兼善天下但又保持内心耿介性格的人,看来是真有这种人。接下来:

一会儿又说,我不信有这种人,这是胡说八道。

一会儿说有:老子、庄子、柳下惠、孔子、孙叔敖、东方朔,都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羞污君不卑小官的人。

一会儿又说:尧舜和许由务光,达者和隐者,各有各的本性,各有各的道,不必强求,只要循性而动,都是殊途同归。

【按:这段话,核心是外圆内方的人格。嵇康一方面承认外圆内方人格的好,但是又觉得自己学不来,也不愿意学,只能内方而外方了。但问题是,在口气上却又隐隐地对外圆内方的人愤愤不平。】

第三段:我想学尚子平和台孝威,做个隐者。

因为小时候父亲早死,母亲和哥哥娇惯自己,不学名教。

又养成了生活懒散、任性放纵的性格,不洗澡、有尿了憋到忍不住才去。

这种懒散放纵与孤傲,导致我和名教的要求相抵触,但好在朋友们能包容我。

长大又读老庄,让我的这种性格更加放纵,越来越懒散,不求仕进,任情放纵的性格反而更加难以遏制。

这就好像山里的鹿一样,如果是从小被捉来驯养,还能循规蹈矩;如果是已经野惯了,再让他循规蹈矩,却是威逼利诱也不行。

【按:这一段是从个人的成长史说,自己就是个放达、简慢、孤傲的野性,改不了了。只能内方而外方了。

另,做隐士的理由有多种,如追求高洁的道德理想、或者想一个人清净、自我放逐。而在嵇康这里,隐居是由于自己野性难驯。隐隐地有一种任性。不管对不对,该不该,反正老子这辈子就这德行了。】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2)

第四段:阮籍好啊,从来不说他人的是非,性情却不伤人,只是过于嗜酒。

但是却受到名教中人的诽谤中伤,视之如眼中钉肉中刺。

好在司马昭总是能够从中回护,没受到什么伤害。

我想学阮籍,但是没有他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坏毛病;又不懂得人情世故,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缺乏石奋(西汉名臣)那样的恭谨,却有直言不讳的毛病。

如此一来,与人长久相处,必然会得罪人,怎么可能避祸呢?

【按:把阮籍拉出来说,还是说自己改不了,也不想改。但是这种外方的毛病,肯定会与人发生冲突,得罪人。】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3)

第五段:说到关键处了: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是有个礼数的,国家有法度的,这我已经充分地考虑过了。

但是以我的性格,有七个地方必然不符合礼法的要求;另有两点简直是大逆不道之罪。

七不堪------生活习惯、性格不适合混官场:

第一,晚睡晚起,值班人员呼之不应;

第二,喜欢弹琴吟诗、垂钓于草野;但是官家会有城禁、门禁。

第三,没事坐着半天不动,腿发麻起不来;又不洗澡,身上很多虱子,伸手就挠痒痒。但是做官就要穿着官服,打扮得体,去拜见上司。

第四,向来不喜欢写公文,但是官府事务繁忙,有大量往来文书,要批阅要回复;不回复则违背法规,回复则不符合我的本性,时间长了肯定应付不过来。

第五,向来不喜欢和俗人应酬往来,尤其不喜欢吊孝。但是世俗对这事情看得很重,不去则失礼,遭人嫉恨。我虽然对此很自责,但无奈去了又违背我的本心,实在烦得很。

第六,向来不喜欢俗人。但是当了官,就要与这些俗人共处,往来喧哗,净是些俗言俗语、废话屁话漫天飞,让人难以忍受。

第七,我性格向来不耐烦,但是当官的话,公务缠身,不得不为这些事情耗神费时,这也是和我的本性不合的。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4)

两个大逆不道:

第一,我向来喜欢说些菲薄汤武,轻视周孔的话,这些话必然是政治不正确,如果做官以后,还不加收敛,必然是要触犯天条。

第二,我向来嫉恶如仇,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轻率发表一番非议,这是严重得罪人的事情。

所以说,我心胸狭隘,又有以上九条缺点,去当官必然是死路一条。

我又听道士遗言,采食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喜欢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而一旦做官,则这些乐趣都没有了,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这一段说自己必然与仕途宦场发生冲突的七个方面,说得很细,又言辞恳切。但是背后的态度,值得玩味:

第一,肯定人间礼法和规范的合理性,必要性,但又把这种就范说成是“俗人俗事”。依循规范的都是傻,满满的嫌弃。

第二,菲薄汤武周孔。大逆不道。当时司马昭正想禅让曹魏政权,“汤武、周公革命”,是司马昭禅让的“法理”之所在,嵇康这话不管有心无心,被司马昭看了,必然戳中他的心事。】

第六段:先说人之相知,贵在其天性,因而济之,君子不强人所难。这话本来很好,但是接着又用庄子讽刺惠施的话,说山涛自己喜欢死老鼠,却把死老鼠叼来给我。

我刚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正伤心。又有13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都没有成年,又多病。需要照顾。所以,我只想困守陋巷,教育子女,和几个谈得来的酒友叙叙旧,扯扯淡,浊酒一杯,弹琴一曲。这是我的志向。

【按:这段话把山涛劝他做官是让他吃死老鼠。】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5)

第七段:这段话又说得自相矛盾:

一方面说,山涛应该了解我的志向,不强人所难,放过我。尤其是应该明白,别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有人却能够弃之不顾,这才是人生的快意之事;又有人明明才能出众无所不能,但是却不蝇营苟于仕进,这才是真正可贵的。

另一方面又说,我就是个病弱之人,实在拿不起来,不是装,是真没本事。所以,不能见了太监称赞说他不好色。

总之,仕进的荣华富贵,你觉得是美酒,对我却是毒药。如果你不是想害我,就别劝我仕进了吧。

【按:这段话,口气的前后矛盾之处在于:对于做官,别人都觉得是好东西,我明明很有能力,却弃之不顾,我这才是真潇洒。完了又觉得这话说得太大了,又说自己不行,不是那种好色而能克制的好汉,而是真的是个太监,真的不行。这显然欲盖弥彰,辞气中充满了任性。】

2、分析:

为什么我说司马昭正是根据这封信对嵇康动了杀心呢?

第一,从这封书信的内容看,主要不是给山涛写的,而是写给司马昭看的。

理由一:《晋书•山涛传》里说,山涛一直从事做吏部选人工作,先后侍奉司马昭、司马炎,从来都会体察君主的意思,不会擅作主张。

所以,山涛选嵇康自代,一定事先知会过司马昭,甚至本来就是司马昭主动提出来的也说不定。

理由二:这封信详细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志向、生活细节、家庭情况。

作为嵇康多年的朋友,山涛对这些事情肯定很了解,嵇康没必要在信里交代这么详细。所以这封信的内容显然是写给外人看的。外人只能是司马昭。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6)

第二,信的内容,就是铺陈自己不能、也不想出世的原因。

但是写得逻辑错乱,不是因为嵇康文笔不好,脑子有问题,而是因为他有一股子既想发泄出来,却又有点上不得台面的情绪。

一方面,肯定外圆内方,自然放达与名教可以兼容,孔子、柳下惠、老子、庄子,都是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我做不到,原因是我的身世、我被骄纵惯了,读老庄也没起好作用,朋友也骄纵我。我改不了了。就像已经长大的野鹿一样。我只能自然放达,没法子就名教的范。

说得也有道理。但是,既然如此,就应该去做孙登。

可是我还偏要在人世间晃荡,鄙视礼教、鄙视官场,菲薄汤武周公。什么死老鼠、腥臊恶臭之类的。

城门有门禁,公务有上下班规矩,日常要审批文书,要迎来送往,朋友丧事要吊问。

这是基本的社会秩序和社交规范,怎么就腥臊恶臭了?这就没道理了。尤其是菲薄汤武,诋毁周公。

司马昭马上要禅让了。这几句话就尤其扎眼,这就等于是在骂我的现在,还骂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老子提到一种人格,可以做到“不可得而亲疏利害”,核心是为人处世不要有情绪。厌恶会引起厌恶,敌意会引起敌意。

庄子说:一个自以为高洁的人,之所以受人嫌恶,就是因为把自己抬得很高贵,自然影射别人都是卑鄙的小人。

嵇康仰慕老庄,但是却恰恰把老庄的精神都丢了个干净。

司马昭读到这里,恐怕会油然而生一股无名之火:你牛什么?!

嵇康为什么写绝交信(因为一封绝交信)(7)

第三,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让司马昭下了杀心的,还不止这点,还在与嵇康的气场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有关《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里面,都没有很明显地叙述嵇康的社会影响。但是我们稍作推敲,就能得出结论:

前面已经说了,嵇康的神采、长相、气质,都像个大英雄。连钟会在他面前都怯生生的,可见嵇康的气场多么强大。

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小,并不在于他混的圈子有多多;有时候,社交越少越神秘,被人脑补出来的声望,要比他实际的能力大太多了。

在过去有大量隐士都是这样的,越不出仕,名气越大。

嵇康临刑的时候,三千太学生要做他的学生,请求豁免嵇康。嵇康死后,他的文章六七万字,常为士人吟诵。

所以,以嵇康这种态度和负面社会影响力。如果不把他杀了,那司马氏还怎么招贤纳士啊?还怎么开创晋朝啊?

如此一想,则嵇康简直是非死不可。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