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曹县记忆(老家是乡愁说说曹县的一些)
渐行渐远的曹县记忆(老家是乡愁说说曹县的一些)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累官协理戎政军门标下守备、辽东三屯营都司佥书、指挥佥事,管督抚中军事 武国藩出生于此。明朝山东登州府都司、明威将军武崇功出生于此。武崇功长子 武陵源,官湖广孝感县知县武老家村南田郗路及路牌武老家村居大石潭东,白花河之阴,是曹南武氏始迁祖武嵩中意的风水宝地。武老家武氏系出武氏太原郡,经汉唐,世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南六里大武村。元代武元甲四子武嵩为迁曹始祖。明初洪武八年武嵩举家东迁山东曹县大石潭东即今武老家村址。此时武嵩为敕封文林郎、河南宜阳县知县。据《武氏宗谱》载:武氏始祖讳元甲,明洪武八年(1375)二世祖讳嵩行四,由山西洪洞县大武村迁曹县丁荣里大石潭东,遂定居焉。后该村武氏后人又先后分迁至曹邑其他乡镇及周边市县,武嵩遂成为曹南(曹南为曹州之雅称)武氏始迁祖,大石潭东也成为曹南武氏发源地,成为曹南武氏族人共同的家乡,外迁武氏族人遂称其地为武老家。明朝名臣
老家,是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儿女或许从小在此地成长;或许是过年过节时能回去聚会的场所;或许仅仅是履历表中填写的一个陌生的地理位置。它能承载的内涵很丰富,例如:有文化渊源、家族历史、割不断理还乱的浓情、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等维系中国人一生的文化传承。
人在旅途,老家是生命的原点,人生的起点,不忘老家和老家人是每个人的心灵需求。不念老家的人没有根,淡忘亲情的人没有魂。老家是最养心的地方,老家让我们心有所向不迷茫,心有所依不孤寂,心有所安不彷徨。好家是记忆,老家是乡愁。
先祖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我们的家族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我们要宏扬先祖的美德和光荣传统,不断学习,奋发向上!
武老家——成为曹南武氏族人的记忆
武老家村南田郗路及路牌
武老家村居大石潭东,白花河之阴,是曹南武氏始迁祖武嵩中意的风水宝地。武老家武氏系出武氏太原郡,经汉唐,世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南六里大武村。元代武元甲四子武嵩为迁曹始祖。明初洪武八年武嵩举家东迁山东曹县大石潭东即今武老家村址。此时武嵩为敕封文林郎、河南宜阳县知县。据《武氏宗谱》载:武氏始祖讳元甲,明洪武八年(1375)二世祖讳嵩行四,由山西洪洞县大武村迁曹县丁荣里大石潭东,遂定居焉。后该村武氏后人又先后分迁至曹邑其他乡镇及周边市县,武嵩遂成为曹南(曹南为曹州之雅称)武氏始迁祖,大石潭东也成为曹南武氏发源地,成为曹南武氏族人共同的家乡,外迁武氏族人遂称其地为武老家。
明朝名臣、诗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累官北直隶滑县知县、黄州府推官、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辰州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兵备道副使、太仆寺卿、追赠三朝元老武图功出生于此。武图功有五子 武崑源、武崙源、武岷源、武国藩、武同源,均建有功业。
明朝山东登州府都司、明威将军武崇功出生于此。武崇功长子 武陵源,官湖广孝感县知县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累官协理戎政军门标下守备、辽东三屯营都司佥书、指挥佥事,管督抚中军事 武国藩出生于此。
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承德郎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出生于此。
清顺治三年一甲第二名武榜眼进士及第、山西蒲州参将、昭武将军、追赠世袭罔替恩骑尉(清朝爵位)武韬出生于此。武韬后裔承袭世袭罔替恩骑尉至清末。
旧志载:武老家在县北十五里太石潭之东。武老家村明属曹县丁荣都,清属曹县丁荣里,清末属曹县怀惠里,民国属曹县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武老家先后属于曹县第四区、第十五区、普连集乡、五一人民公社、普连集人民公社、温庄乡,1988年12月撤区并乡时,划入普连集镇至今。从武老家析出的村庄有100多个,人口数万人。武老家分支村庄:普连集武平楼、普连集武白庄、普连集孙武庄、普连集武堂、普连集田庄、普连集武楼、普连集葛河、普连集鲁村店、普连集大王集、普连集孙庄、普连集武庄、普连集王庄寨、普连集十里铺、古营集武桥口、古营集天爷庙、古营集赵武堂、古营集古营集村、古营集魏楼、古营集何楼、古营集王庄、古营集武庄、古营集镇胡楼、古营集镇安仁集、曹县城内武楼、曹县城内武庄、曹县城内北门里武家胡同、曹县城内纪楼、曹县城内康庄、曹县城内张新安庄、曹县城内北朱楼、曹县城内姜街、曹县城内北关、曹县城内核桃园、曹县城内兵马楼、曹县城东前石庄、开发区武陈楼、开发区纪庙黄庄、王集武庄、王集何屯、王集新庄、王集双铺集、王集张白庄、王集杜庄、大集镇姚集武家胡同、青岗集武庄、青岗集大郭庄、青岗集杨集、青岗集申楼、青岗集大杨庄、郑庄街道武庄、郑庄街道北青山集、邵庄北青山、邵庄南青山、邵庄武堂、邵庄刘堂、砖庙镇砖庙、青堌集南李集、青固集王六、单县于堤口、单县刘庄、定陶官庄、定陶万福、定陶孟海、菏泽城内武庄、商丘大武庄、商丘郭武庄、商丘古城内、商丘城内刘庙、商丘小坝、虞城薛寨、虞城贾寨、宁陵地区等地,遍及鲁西南豫东地区。及其南京支汶上支均由武老家析出。
武家大院旧址
磐石荒园旧草堂,绿阴回合夏生凉。
浪翻幽径千章木,风透疏帘四面香。
茶煮碧园分小月,衣裁白葛散轻霜。
长吟竟日无人和,调鹤亭前送夕阳。
【明】武图功 《磐石荒园》
进入新时代,存在了645年的700多人口的武老家,已整体搬迁到老村东侧的武平楼社区。武老家从此消失了。但武氏族人对故土念念不忘,希望保留武老家村名。为此,族人武昭信等与作者多次商讨。在今年的县政协会上作者提交了保留武老家村名的提案。但根据地名要求,实现比较困难。年底武氏修谱时作者建议武氏族人在旧址立碑“武老家旧址”,写出村庄的历史以及析出的村落等等,应该没问题。
陈老家
卫图
村碑
位于曹县城西北8.4公里 倪集街道政府西北2公里 白花河南0.2公里。东临蚕姑庙,西邻王庄,南邻玉皇庙,北邻大刘庄,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 宽7米。全村面积0.5平方千米,居民户数258户,人口600人,其中男性380人,女性220人,有陈、周、崔、刘、邢、逯、姚、杨姓,陈姓最多,其中逯、姚、杨姓各一户,为城内下放户。均为汉族。土地肥沃,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属高楼村民委员会。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间七年(1374年) 陈氏祖讳玉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以姓命村陈庄;七世之后 人丁兴旺 赫然大村 曾析出数支 遂名陈老家。如倪集陈新庄、肖河陈氏、魏湾陈彩庄、陈门森,曹城李牌坊陈氏、戴庄陈氏、刘河陈氏、宋庄陈氏、王庄寨陈氏、阎胡同陈氏、朱洼陈氏、焦庄陈氏、北陈庄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高楼大队,1976年体制改革改为高楼行政村并设立村委会至今,属高楼村民委员会。
始祖之神位
莲花池——戴老家
村碑
戴老家位于曹县城西10.6公里 魏湾镇政府东南9.2公里 太行堤北0.2公里。220国道北300米,紧邻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东西300米 南北14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现已新农村改造),汉族,以养鱼、植藕闻名。有戴、李、阎3姓 戴姓居多。为戴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戴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 戴氏自山西洪洞县枣梨村迁居曹县二十里许莲花池;因宗嗣繁盛 析出数村 堪称居曹戴姓发源地 故称戴老家。
戴老家村的老槐爷有500多岁了。
现在枝繁叶茂,花序不少
2021年6月26日上午拍
在阳光照射下树仿佛笼罩在仙雾中
戴老家古槐树,村民称它槐树爷,新农村改造前,生长在外号叫“骚虎”(村民说的,大名不知道,谅解)院子里,新农村改造时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变更了规划。据村民讲,先祖从洪洞来时载植了棵槐树,怀念故土。后来又生了几棵(原先古树不知道何年死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扫荡时砍的只剩下这一棵。新农村改造前这棵古槐树,大部分枝条枯死,被村民用红布缠绕,称为槐树爷爷。新农村改造后,老树逢春,吐新芽,发新枝,越来越枝繁叶茂。村民说,幸福感恩共产党,槐树爷爷也焕发了青春!测量树高8.5米,冠幅5米多,胸围约120厘米,新生树干部分全活,估计树龄在200年以上。戴老家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勤劳善良,走出了多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祖国各地做出贡献。
老槐树啊老槐树,
时光很久很久,
辞别洪洞故土。
跋山涉水一路,
扎根曹邑居住。
树干已枯,
枝条变得稀疏。
身姿不再挺拔,
风雨沧桑满目。
老槐树啊老槐树,
你可记得的先祖,
当初把你栽下呵护,
就是要后辈记住故土!
六百五一年,
记住,记住,记住!
老槐树啊老槐树,
你把我的心紧紧拴住。
美好生活向我们走来,
不能忘却过去的苦。
感恩共产党的好,
讴歌新时代的福。
无论我走过冬夏春秋
你都在我的梦里头!
戴继
戴继(生卒不祥):字叔嗣,明代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安叶都(今山东曹县魏湾镇戴老家)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都给事中。戴继得宠不恃 仗义除奸。嘉靖皇帝当初也曾励精图治 常召集文人学士研究治国之道戴继学识渊博 善于词令 且长相标致 风度潇洒 受到皇帝器重 经常在皇帝身边侍讲。每次设经筵 他的讲学总是受到上下称赞。尽管他得到了很多荣誉 但他平时处人处事仍是态度谦和 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敬重。嘉靖十二年(1533)升为工科右给事中 平时事物繁杂 属下在处理日常庶务中往往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请示戴继 他常一言便可决定是非。是年秋季升为都给事中。其间 他上疏提出有关修河的卡二条建议 均被采纳。戴继才华横溢 办事干练 在朝廷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当时 有一得宠太监为其团伙谋求官职 想求戴继从中帮忙 戴继不徇私情 予以严词驳回。吏部尚书汪铉 外善而内险 背地里拉拢戴继说 只要您能依附我 我可以给您安排一个更好的位子。戴继不仅予以拒绝 而且与同僚查清了汪的多种不法事实 上疏列其罪状 弹劾了他。汪鋐被劾罢官引疾而去。戴继深恶官场秽暗 遂激流勇退,年方强壮 即辞去要职,造福乡里。自此以后 他闭门不出 同僚们三十余次荐他出山 他始终隐居家乡不入官场。为了给家乡培育人才他出资在县城西南建一“鲁川书院” 请河南大儒《子静集》作者世称谷原先生的娄枢主持教务 一时学生云集 百姓称颂 戴继经常与曹南名士、学者在一块游玩谈论 世人称他为“鲁川先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黄河决口 曹县城内的孔庙除大成殿外全部冲毁,戴继动员自己的好友、曹南富户、义士王衮 捐银五千两 把孔庙修葺一新。卒后 士民为他立碑纪念。
戴昴mǎo古墓碑
戴老家村中有明嘉靖19年(1540年)戴昴古墓,尚未列入保护。
戴昴mǎo墓碑位于戴老家村东南角,村广场前胡同向东100米。
戴昴墓碑
名声显赫——扈老家
位于曹县城西北20.5公里 魏湾镇政府西北3.5公里。东西140米 南北160米 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扈、黄两姓 扈姓居多。属任堂村民委员会。据《扈氏族谐》载:明初 扈氏始祖讳钦祖由山西洪洞迁此 名村扈庄。后氏族繁茂 析出数村 悉以老家尊称 故名。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建宅安家,拓荒创业,繁衍生息,发展至今,已达二十七世,一万五千多位后代子孙,散居在苏、鲁、豫、皖等数省八十多个村庄。
扈氏始祖讳钦祖
始祖迁移的年代,正值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由于朝代更替,中原大地,兵荒马乱,黄河泛滥,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人烟稀少。先祖们,开荒种地,耕读传家,经历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历经磨难,他们农忙时耕耘,农闲时读书,成为世代都是书香门第。他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使家道日渐繁荣盛昌。族谱记载,很多先祖都有很高的学历。从三世讳铎祖、文祖即居七品官开始,以后每一世先祖,都有七品以上官员。五世讳智祖,由林苑署丞升任汧(qian)阳县知县,六世讳国安祖,由光禄寺监事升任泰州判官,太仆寺少卿,七世讳永通祖明嘉靖十一年进士,明朝著名大臣,从二品官员,历任户部、工部、兵科都给事,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应天府尹,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等职。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忠贞为国,勤正为民的事迹,至今为世人传颂,在众多的历史史籍中都有记载。
八世讳持祖,明朝光禄寺署丞,六品官员,明朝万历十六年大灾,先大旱后暴雨,加之瘟疫,饥荒荒,八世祖持公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捐出粮食一千石(合现在12万斤)。皇帝下旨,为其在曹县城树立牌坊,命名为龙章嘉义坊,并记入史册,以示表彰!清朝光绪年间,十七世祖讳扈于高,任夏邑县知县,商丘知县,系一代清官。据我族谱统计就明、清两朝,任七品以上各职务的先祖就有四十多位。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 顺天府(今北京)尹扈永通出生于此。扈永通:(生卒年待考),字一贯;山东曹县人。明朝大臣。明嘉靖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继为给事中,累官至南京光禄卿、应天府尹。后因事被株连,谪降为河南右布政,总理全省民政与财务。辞官归里后,协助曹县知县王圻制定和推行《一条鞭》免役法,士民称便。遗著有《会溪类稿》。
扈永通像
扈氏后人祭拜先祖
孙老家——孙老家镇政府驻地
据《孙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孙氏始祖讳洞源自山西洪洞迁曹邑东南四十里建村 名孙家集;因于村西建牌坊又名牌坊庄。二世二门祖徙此 名永庆寨 后因析出数村 尊称今名。孙家有钱也有势。亁隆十五年(1785年)夏天,孙家大户请县官、地方名绅,唱了七天大戏,将永庆寨改为孙老家。孙家还是清朝宰相刘墉姐姐的婆家,清朝嘉庆皇帝和刘墉治理黄河时,曾居住此地,并作诗留匾。据说,刘墉姐姐下嫁后载植的石榴树还存在。昨天去查看,在新华社著名记者孙本尧孙老家老宅(孙本兴院内,农行西北角100米)里。(估计是老石榴树更新的后代)
孙老家村目前分为东、中、西3个村民委员会。有孙、赵、蔡、侯、丁、李、华、韦、张、聂、刘、阎、杜、史、梁、尹、王、马、曹、宋、梅、高、安、郭、雷、年、田、白、邵、孔、胡、孟、冯、范、祝、徐、季、何、尚、牛、余、黄、吴、薛、冉、袁、魏、全、那、卢等50余姓。逢古历二、五、七、十成集。
东村距孙老家镇政府1千米,东邻蔡庄新农村,西邻中村,北至中村,南邻安才楼乡闫楼行政村,东村一个自然村,有房屋343嬞,村庄不规则,呈丁字型,全村有343户,人口1056人,男性545人,女性511人,均为汉族,有孙、王、田、魏、范、张、李、刘、袁等姓氏,总面积0.99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8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193平方千米。
村委
村委大院
该村精制的花生米和绿豆糁丸子为地方名吃。清中叶 孙老家之孙氏于此置佃户村 名孙新庄 因位孙老家之东 又称东新庄;为避免(与本镇东辛庄)重名 1989年改为今名。
中村位于孙老家镇集市中心,东邻东村,西邻西村,北邻关帝庙村。处于古南路、庄青路交汇处,地理位置繁华,集市兴隆,经济发达。有居民409户1373人,男性702人,女性671人,均系汉族。有孙、李、张、丁、赵、聂等姓。村庄总面积21.33公顷。
村委
西村距孙老家镇政府0.1千米,东邻中村,西邻林后村,北至关帝庙村,南邻安才楼乡阎楼村。有房屋498嬞,全村有390户,人口1283人,男性646人,女性637人,均为汉族,有吴、袁、范、丁、薛、王、孙、都等姓氏,村庄总体不规则,总面积1.03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814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206平方千米。
村委
村貌
孙老家周边的孙氏村庄相当一部分源自孙老家村。比较著名的就是现在属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刘口镇当店王孙场村。开国将军孙端夫的故里。热播的电视剧《长津湖》就是孙将军等部队参加的。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孙老家村,1912年出生于原属曹县青堌集的河南省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原属曹县青堌集,1949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将曹县东南部黄河故道以南30余村划出,改属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孙端夫虽然出生在河南虞城,但他始终都称自己是山东曹县人。孙家源于曹县的孙老家,原本就较为富足,由于数代勤俭持家,经营有方,土地迅速增扩,一直向南延绵数十里,到了晚清时其家地产多达万顷之巨。所以,孙端夫出生地被叫作孙场村,也是其家土地扩张绵延所致。
陈彤漪,孙端夫将军外甥,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他说:“大舅(孙端夫)的出生地在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这是确凿无疑的。”他曾写过记录将军一生的《从学士到将军》一文——“大概是在我太姥爷时,孙家从山东省曹县的孙老家迁到了现在的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孙场村得名也和孙家迁居于此有关。”“我姥爷和姥姥共生育了9个子女,5个男孩,4个女孩,大舅(将军)排行老大,我母亲排行老八。”陈彤漪介绍说:大约10岁时,孙正谊走出黄河故道边的孙场村,跟随其五叔孙锡璜到北平求学。“到北平求学的时候,我大舅写的祖籍是山东曹县,这也是公开资料显示我大舅是山东人的原因。”
清乾隆三十六年,孙氏“子谏堂”后裔迁居当店王庄西,于当店王庄西建立商贸码头,为码头货场,史称孙家场,简称孙场。孙氏家族拥有耕地2000顷(2000顷合20万亩,刘口镇耕地面积约5.2万亩,孙家的耕地约等于刘口镇耕地总面积的4倍),更不用说金银珠宝、商铺宅院了。以雄厚的家资为基础,勤勉耕读的孙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从军、从医、从教、从商、从政者达数十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一门三将军,三将辅三主”。1938年至1941年,孙场建孙场寨,为刘口乡民间武装力量“连庄会”四大寨之一,镇守刘口集东北。
孙锡璜毕业于中国大学,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与孙中山、黄兴关系甚好,曾任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辞去教官之职,就任山东省教育厅干事,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委任孙锡璜以军职,孙锡璜不从不就,1946年,孙锡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山东省梁山一带。孙锡璜是虔诚的三民主义者,他辅佐的是孙中山先生。
孙端夫将军是孙锡璜的侄子,商丘市唯一开国少将,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胶东地区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因战功显赫,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37年12月,孙端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开国将军孙端夫
孙正祥是孙端夫的亲弟弟,黄埔军官学校毕业,隶属国民革命军“土木系”,曾参加过入缅远征军,1946年赴台,任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陈诚的卫队长,少将军衔。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读头条老虎69090的《鲁豫人的骄傲——孙端夫将军》和《从曹县走出的三位开国将军》。
明星村落——朱老家
位于曹县城东南27公里 青堌集镇政府北5公里,济(宁)商(丘)公路穿村。聚落呈东西长块状。340户 1270人 汉族 耕地1852亩。以芦笋种植专业村闻名。芦笋种植面积达1200亩 年产110万公斤 产品远销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有芦笋批发市场1处 占地3330平方米。有袁、尚、张、刘、李、韩、孙、王、樊、杜、赵、唐、康、董、胡等15姓 袁姓居多。逢古历五、十成集。系朱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洪武中期 朱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朱庄 后因族人多由此村析出 遂尊称今名。
原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 现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恭稳;原曹县县委副书记韩秀云 均出生于该村。
1933年村民袁占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15日,日军无辜杀害了袁金箱等3人。1940年春,成立中共朱老家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袁恭稳任书记。1944年,建立朱老家村抗日联合村。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参军,100多名民工参加了支前队伍。
1951年4月,袁伯海等8户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上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全村先后办起了5个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挖井12眼,修水渠3条,挖排水沟5条,平整土地、改良土壤580亩,当年粮食亩产达到262公斤,受到中共曹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69年7月,村购进20马力柴油机2台,建粮食、棉花加工组各1处,占地9亩,为该村最早的副业项目。1974年10月,投资兴建砂轮厂。是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秀云被选举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1975年,粮食单产突破千斤大关。是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秀云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1976年,购进大型发电机组,使全村农户通电。
1987年被评为“中华全国先进妇代会”,朱老家村党支部被中共菏泽地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被菏泽行署授予“菏泽地区经济自强村”称号1987~1988年,朱老家村妇代会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妇代会”。
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1997年6月18日,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朱老家村的芦笋生产情况。1998年8月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地委书记董昭合视察朱老家村芦笋生产和村容村貌,对该村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将军故里——韦老家
位于曹县城东南30.7公里 青堌集镇政府南3公里。东西520米 南北500米 聚落呈方块状。学校、卫生室各1处。全村923人 汉族 耕地1100亩 以农为主。有韦、石两姓 韦姓居多。为韦老家东村民委员会驻地。据《韦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 韦氏始祖讳高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后人丁兴旺 析出数支 遂有斯名。
韦统泰,1955年大校,1964年少将,曹县青堌集韦老家人。
韦统泰(1917-2013)
韦统泰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韦统泰6岁读私塾,1936年考入省立菏泽第6中学,1936年考入济南高中。
1938年长途跋涉1000多里,从山东跑到延安投奔革命。在被编入抗大6大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韦统泰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当过班长、排长,以后从事侦察工作,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二十五团司令部侦察参谋,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股股长,后任第二十五团参谋长。
1938年抗大期间,毛主席给韦统泰题字“光明”。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特务一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二十七旅七十二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热东独立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四〇五团团长。韦统泰在梨树沟门战斗中,发现情况变化,不待命令,迅速抢占制高点,为保证歼敌起到重要作用,受到上级表扬。攻打天津时,韦统泰团经过一个小时激战,攻下民权门外的范家堡,全歼守敌一个营。
在衡宝战役中,135师远离军的主力,穿插到敌人重兵的后方,由野司直接越级指挥135师作战。师长丁盛命令405团在黄土铺以北牛形山一带选择阵地,截击敌人。团长韦统泰发现黄土铺有敌人行军,他一面向师部报告,一面调动部队跑步行进 4公里,将敌人拦住,未等上级命令,将全团9个连一字排开,全线发起冲锋,主动攻击敌人。这股敌人正好是白崇禧“钢7军”军部和直属队,韦统泰指挥部队猛冲猛打,歼灭敌军部和军部直属4个特种营,生俘敌军参谋长,是为衡宝战役中著名的“腰斩七军”。全团记战功一次。
建国后,韦统泰担任135师参谋长、副师长。1953年54军入朝,韦统泰任志愿军54军135师副师长、师长、1954年任54军130师师长,1956年任54军副军长,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54军回国。1959年54军两个师进入西藏,韦统泰奉命进藏。
韦统泰1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62年毕业。任5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4月,由昆明军区副司令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七机部军管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相当于部长),后受四人帮迫害,被软禁在北京地质学院两年零八个月,在此期间,他光明磊落,信念不移。1982年离职休养。
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13年6月27日9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樊老家
位于曹县城东南31公里 青堌集镇政府东南3公里。东西540米 南北43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街2条。全村1132人 汉族 耕地1312亩 以农为主。有樊、石、高、韩4姓 樊姓居多。为樊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樊氏族谱》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樊氏经良公讳超群行二自郓城迁此。后经因族众繁衍析出数村 故名樊老家。
赵老家
位于曹县城东南24.2公里 青集镇政府西南7.5公里。东西750米 南北25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全村355人 耕地550亩 以农为主。有赵、朱、张、高、万、李、白、胡、王9姓 赵姓居多。为赵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赵氏家谱》载:明初 赵氏长门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 因建楼而得名赵楼。清末 其后裔陆续外迁 遂称此村为赵老家。
老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27公里 青堌集镇政府西南4公里。东西300米 南北15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全村264人 汉族 耕地380亩 以农为主。该村大力发展经济 以育杨、桐树苗的经验 带动他村共建苗圃1000余亩。为老刘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刘氏族谱》载:明初 刘氏祖讳君皇 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以姓名村刘庄。后因刘姓析出另建数村 遂称村名老刘庄。
刘老庄
位于曹县城南24.8公里 梁堤头镇政府东南2.8公里。村东西220米 南北130米 有东西主干街1条 南北街2条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138人 汉族 耕地190亩 以农为主。有刘、张、汪、王、朱、李、谢7姓 刘姓最多。属于刘高台村民委员会。据《曹南刘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刘氏祖讳元字善长由山西洪洞刘四摆楼迁曹邑南刘堤角 二世祖讳宗治号天锡迁此 名村刘庄。后因宗嗣繁盛 分支外迁 尊称今名。
老刘庄
位于曹县城南24.5公里 梁堤头镇政府南1.5公里 西临菏商公路。村东西300米 南北310米 有东西、南北主干有各1条 聚落略呈南北长块状。251人 汉族 耕地275亩 以农为主。有刘、李、齐、傅、王、高、安、于、宋9姓 刘姓最多。属张庄村民委员会。据《刘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1471年)刘氏祖讳元字善长由山西洪洞刘四摆楼 迁曹邑南刘堤角 十世祖讳成恭分支于此 名刘庄;后由此析出数村 族人尊称今名。
曾老家
位于曹县城东南24.6公里 苏集镇政府南6公里。东西250米 南北300米 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1条。宽4米北行1条 宽8米。人口302人 汉族 耕地450亩 以农为主。有曾、王、李、吴、朱5姓 曾姓最多。属魏庄村民委员会。据《曾氏家谱》载:汉初 曾氏十三世祖宝自山东嘉祥迁此建村 十五世祖讳据因乱逃往江西永安。明初 三十世祖隆公奉诏迁回曹县原址 因系故土且后裔多有析出 故称曾老家。
胡老家
位于曹县城西南19.3公里 邵庄镇政府西南3.2公里。东西1110米 南北60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 南北街1条。学校1处 人口910人 汉族 耕地1610亩 以农为主。有胡、王、朱、姜、马、周、曹7姓 胡姓最多。为胡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 辖。明初 胡氏祖讳念七 自南京徽州县迁此 以姓命村胡庄。后宗嗣衍盛 析出数村,咸以老家见称 遂尊称胡老家。
纪老家
位于曹县城西北13.4公里 砖庙镇政府东南4公里 庄青公路东北2公里。东西450米 南北23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 南北街4条。卫生室、小学各1处。人口719人 汉族 耕地1403面 以农为主。有纪、翟、王、岳、殷、孙、刘、孔姓 纪姓最多。为纪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据《纪氏族谱》载:明初 纪氏自山东蒙阴县ト居曹邑西北二十里许将军店。明隆庆五年(1571年) 始祖讳全复迁莘野西北十里辟舍定居 命村纪老家。曹县古营集纪庄、魏湾镇纪庄、安蔡楼镇纪庄、侯集回族镇纪庄、曹城街道纪楼、倪集街道大纪楼等村纪氏均源于纪老家。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一座村庄和一个人一样,不能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应有独特鲜明的内涵,它以历史为基,以遗存为柱,以文化为魂。在鲁西南大地上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遗存,希望多年以后还有人记得和传承。村是社会最小的组织,村史是一个人存在的标签、一个家存在的标签。村史伴随着岁月的荏苒和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史是一种独有记忆,有了家史才有传承。就算再平常的家史和村史,也有不平常的人生和味道。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春天啊来时鲜花怒放!
年年啊春来百花香
花香处处飘荡!
我怎会不爱我家乡?
谁知道我的心里多惆怅?
想到我要离开家乡
泪水忍不住啊已在流淌。
我呀深爱我的家乡
为什么还要背起行囊?
蓦然回首道路过往,
好想听见心爱小鸟再把歌唱!
我怎会不爱我家乡?
今天回家又像外面流浪!
听我倾吐我的衷肠
原来我的家乡啊又属远方!
我呀再见我的家乡
时光啊已不能再度回返!
久别的人啊谁不这样
听乡音泪就滚下
年年啊都要这样思乡
这样的思乡让心更伤!
让心伤呀心更难忘
无奈人呀已属他乡!
年年呀春来百花香
家乡呀依然是一派阳光!
家乡呀又见桃红柳绿
还有呀年轻人在听小曲!
作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菏泽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曹县作家协会理事,曹县诗词学会理事,菏泽市党外人士联谊会理事,山东省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内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班主任,曹县首批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山东省生物“奥赛”特等奖指导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等。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2000余篇,试题280余份(套),参与著书80余本,有多篇论文获全国、省级奖(全国一等奖三篇)。
你知道家乡的“䝼”吗?
《汉语词典》只给出“拼音qíng,受赐;接受。”的意思。《康熙字典》给该字的解释是“音淨。賜也。”和“音晴。受賜也。”的解释。“䝼”字在鲁西南方言里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意思是“坐等、坐享其成。”如“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就你在家坐着䞍等着吃,你脸皮可真够厚的”,再如“你䞍好吧,我把这个腻歪头打发走。”还有“你再不听说,等你娘下班回来了,䞍着挨揍吧你,快点把这口饭喝喽,怪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