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真人泥人需要多少钱(这个农民捏个泥人就能卖上万元)
捏真人泥人需要多少钱(这个农民捏个泥人就能卖上万元)受到鼓舞,王忠富劲更足了,他沉迷于那些泥土之中,一天不摸心里就发急。“蒸馍、卖馍,一天下来困得很,一捏泥巴精神就来了。” 他说。1986年复员以后,王忠富开过饭店,卖过服装、水果。1990年,他和妻子到鲁山县梁洼镇开了个蒸馍店。在梁洼镇,他惊喜地发现,那里的土质很细很黏,非常适合搞泥塑,于是,他把小时候画过的《西游记》人物、民间传说中的古代英雄等用泥巴捏出来,拿给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看,老师说:“很生动,搞下去会很有前途。”中学毕业后,王忠富到县城当了临时工,但依旧对美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白天卖菜,晚上找些废纸,照着书本杂志上的画涂涂抹抹、乱写乱画。1982年,当他得知县文化馆要办美术培训班时,高兴得一夜没有睡,第二天便辞去临时工的工作到美术班报到。在那里,王忠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书画艺术,知道了绘画中的透视、结构、比例、造型等美术基本常识。作品:《雨中情》●一捏泥巴精神就来了
王忠富正在捏泥人
河南省鲁山县民间艺术家王忠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泥塑作品曾获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为了捏泥人,他几乎耗尽家产,成功之后,依然生活窘迫,然而,他忧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泥塑艺术的明天。
●自幼爱玩泥巴
王忠富今年50岁,出生于鲁山县农村,从小就喜爱美术。小时候,没有钱买纸、笔、颜料,也没有钱上美术辅导班,他就经常用筷子和树枝在地上练习画画。在画画的同时,他对玩泥巴也挺感兴趣,常常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用泥巴捏小人、小鸟、小狗、小猫一类的东西。
中学毕业后,王忠富到县城当了临时工,但依旧对美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白天卖菜,晚上找些废纸,照着书本杂志上的画涂涂抹抹、乱写乱画。1982年,当他得知县文化馆要办美术培训班时,高兴得一夜没有睡,第二天便辞去临时工的工作到美术班报到。在那里,王忠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书画艺术,知道了绘画中的透视、结构、比例、造型等美术基本常识。
作品:《雨中情》
●一捏泥巴精神就来了
1986年复员以后,王忠富开过饭店,卖过服装、水果。1990年,他和妻子到鲁山县梁洼镇开了个蒸馍店。在梁洼镇,他惊喜地发现,那里的土质很细很黏,非常适合搞泥塑,于是,他把小时候画过的《西游记》人物、民间传说中的古代英雄等用泥巴捏出来,拿给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看,老师说:“很生动,搞下去会很有前途。”
受到鼓舞,王忠富劲更足了,他沉迷于那些泥土之中,一天不摸心里就发急。“蒸馍、卖馍,一天下来困得很,一捏泥巴精神就来了。” 他说。
泥人捏好以后,由坯胎变为成品还有一个繁杂的烧制过程,而王忠富过去从未接触过。为此,他又到外地请来会烧窑的师傅,一边帮忙,一边学习,终于很快学到了这门技术。这样一来,王忠富从采土、配料、捏塑、雕刻,再到烧制,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技术。
1999年,一直练习泥塑的王忠富自认为水平已经不错了,就背上自己的作品南下请深圳雕塑院原院长滕文金先生指导。滕文金看后非常惊讶:“一个农民,能搞出这样的作品,不容易。”但是,滕教授指点他说:“不能只在传统人物中打转转,要塑造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这样,才能做出有感情的东西,才能感动人。”,
作品:敲锣打鼓的农民
●用泥巴捏出农民多彩的生活
滕教授的指点,使王忠富找到了艺术的真谛。从此,他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父老乡亲。为了把作品捏好,他把衣服脱光自己对着镜子当模特。对着镜子反复演练各种表情,又哭又笑,跟神经病差不多。正因为这份痴迷和勤奋,手摇纺车的大娘、拉耧播麦的老农、结婚时喜庆热闹的场面……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温厚善良的农民,在王忠富的手指间一一再现。
出自他手里的老农与少妇、小伙儿与孩童,无论躬耕劳作,还是谈婚论嫁;无论娱乐歌舞,还是欢宴庆贺,无不展示出作者自己的启悟与心境,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音乡情的气息。
记者看到,他的作品《笑话》中,一个小姑娘被笑话逗得头向右歪着,双手掩着合不拢的嘴;左侧的一对老夫妻笑得眼睛挤成了一条缝,嘴巴张得大大的,老奶奶乐得鼓掌叫好;右侧的老爷爷一只手揽着老婆婆,老婆婆则双手抄在腹部,看他们谁笑得欢。夸张的造型,粗犷的线条,出神入化的表情,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村头的人群当中,让观看者忍俊不禁;《夫妻》讲述的是赶集卖货的夫妻,丈夫肩上套着车绳,弯着腰拉车上坡,妻子弓着腿,使劲推车,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永远亲不够》则让我们从老汉鼓起的嘴唇,老婆婆害羞的笑脸中领略了农民夫妻间的温馨和浪漫……
作品:欢庆
王忠富的作品,处处冒着土气,可就是这些土得不能再土的作品,征服了无人。
2001年,王忠富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他的作品《生活》一举夺得金奖;同年8月,他的《春播》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国际展览会“山花奖”;2004年 作品《让你永远亲个够》获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2005年6月,作品《同唱一首歌》获“中国第二届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童年的梦》、《庆丰收》、《雨中情》等作品,受到韩美林、冯骥才等艺术家的好评。著名民间艺术收藏家倪宝诚对王忠富泥塑作品的评价是:“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
王忠富醉心泥塑的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台、泰国《世界日报》等媒体先后做了专题报道。多件作品被美国、法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收藏家收藏。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王忠富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了。
作品:出行
●担心泥塑艺术会从民间消失
二十几年来,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王忠富执著地追求着泥塑艺术。他的妻子汪艳艳体弱多病,在那个小馍店日夜操劳,2002年夏,妻子撒手人寰。他把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怀念凝聚在泥塑作品“夫妻系列”中。
这些年来,王忠富靠卖泥塑得到的一点钱供孩子上学,生活十分艰难。外出参加展览,全靠向亲戚借钱,有时连宾馆也住不起,只能睡在公园或地下室。
然而,王忠富对此并不担心: “这两年比以前好多了,名气出去了,我常年外出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走‘以艺养艺’的道路,作品时不时有人来买,但是我忧虑泥塑艺术的明天”。
王忠富告诉记者 泥塑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大规模的生产,所以,他的泥塑单件作品最低要价几百元 系列作品则可能上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个价位一般人听了可能觉得贵 也限制了泥塑作品走向市场的步伐。
“没有市场化的艺术,生命力不可能长久。” 王忠富说,做一件作品不容易 需要经过晒土、洗土、和泥……环节多得很 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年轻人不愿意学,他现在还没有徒弟。
不过,王忠富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既然我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就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干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更美的享受,这才是我最大的心愿。”(王建党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