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身人面像是怎么发现的:狮身人面像建造了至少五千年的时间
狮身人面像是怎么发现的:狮身人面像建造了至少五千年的时间埃及考古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埃及考古学家表示,即使可以确定狮身人面像的侵蚀沟是洪水侵蚀,但也不能说明狮身人面像修建于7000年前,因为还有可能是当时工匠取回的石料上,就已经形成了侵蚀沟,所以只能说明石料上的侵蚀沟或许形成于7000多年前,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误解。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侵蚀沟在哈拉夫金字塔上却没有,难道是形成了侵蚀沟的石料都用来修狮身人面像了吗?不过英国地质学家对此表示反对,岩石风化会成片大面积剥落,如果形成侵蚀沟,最有可能的是雨水,或者是洪水。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埃及最近5000年来,并没有发生过能够淹没狮身人面像的洪水,或者连年大暴雨。但是在距今约7000年前,考古专家们却发现有海水上涨现象,导致尼罗河常年水灾泛滥,孕育了肥沃的土地,同时大洪水也淹没了大片的土地。据此,英国考古学家得出结论,狮身人面像或许并非修建于4600多年前,而是更早的7000年前,若不然
在如今的埃及,保存有大量的古埃及文化遗迹,比如著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尤其是后者,它还留下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即它修建于何时。为了破解狮身人面像的“年龄”,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它身体上有一种侵蚀沟,据此推翻了原有的结论,究竟根据侵蚀沟怎么能破解年龄之谜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古埃及文明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7400多年前,埃及法尤姆地区就出现了聚落和城邦,并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埃及。其语言,信仰,文字和制度也都逐渐成熟。在古埃及7000多年的历史上,经历了10个时期,共计33个统治王朝,而统治者又被称之为“法老”。
众所周知,埃及法老要修建金字塔作为陵墓,其中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即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位法老胡尼·胡夫的陵墓。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却不知道“第二”。第二大的金字塔叫哈夫拉金字塔,即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哈拉夫的陵墓,只比胡金字塔矮了3米多而已。虽然哈夫拉金字塔名气不大,但是它旁边的狮身人面像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狮身人面像在西方叫做斯芬克斯,即一种人面狮身的怪物。
狮身人面像高约22米,长约73米,以修建金字塔废弃的巨石雕刻而成,它整体为蹲伏状面朝东方,迎接第一缕照亮埃及大地的晨光。一直以来,考古专家们都将狮身人面像视为埃及文明的象征,但是对其修建的年代却存在争议,不过最主流的说法还是认为狮身人面像修建于公元前2611年,出自法老哈拉夫之手。
在埃及文化中,狮子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因此当哈拉夫修建金字塔时,顺便让工匠在金字塔旁雕刻狮子像,以作为金字塔的守护神。据说,工匠在雕刻狮子像时为了讨好哈拉夫,自作主张将狮子脸雕刻成了哈拉夫的样子,表示哈拉夫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狮身人面像距今有4600多年的历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年龄”还存在争议,尤其是西方考古专家表示,狮身人面像的历史绝对不止4600年。在上世纪30-50年代,有不少的英国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陆续前往埃及考察狮身人面像,他们发现狮身人面像的表面有很多明显的侵蚀沟,而且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有的长约十多米,有的长约一两米,有的区域密集,有的区域稀疏。对此,埃及考古学家表示,这是由于千年风化形成的痕迹。
不过英国地质学家对此表示反对,岩石风化会成片大面积剥落,如果形成侵蚀沟,最有可能的是雨水,或者是洪水。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埃及最近5000年来,并没有发生过能够淹没狮身人面像的洪水,或者连年大暴雨。但是在距今约7000年前,考古专家们却发现有海水上涨现象,导致尼罗河常年水灾泛滥,孕育了肥沃的土地,同时大洪水也淹没了大片的土地。据此,英国考古学家得出结论,狮身人面像或许并非修建于4600多年前,而是更早的7000年前,若不然也不会形成侵蚀沟,但不过埃及考古学家却不以为然。
埃及考古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埃及考古学家表示,即使可以确定狮身人面像的侵蚀沟是洪水侵蚀,但也不能说明狮身人面像修建于7000年前,因为还有可能是当时工匠取回的石料上,就已经形成了侵蚀沟,所以只能说明石料上的侵蚀沟或许形成于7000多年前,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误解。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侵蚀沟在哈拉夫金字塔上却没有,难道是形成了侵蚀沟的石料都用来修狮身人面像了吗?
不管怎么说,狮身人面像至今依然谜团重重,它究竟是谁修的,究竟是什么时候修的,修建它又有什么含义……一系列的问题都令人疑惑不解。小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们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让我们对灿烂的古埃及文明,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或许在这些谜团的背后,隐藏了我们尚不知晓的秘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