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60多岁的贫困户黄茶花(左)正在包装红糖。如今合作社解决了10名贫困人员就业,他们的年收入可达五六千元。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冷却凝结成型后的红糖,敲碎后准备装袋。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余江县潢溪镇金墩村甘蔗合作社的红糖加工作坊内,邹胜标在两口大铁锅前,不停地舀起糖汁然后从高处倒回锅中。金黄的红糖汁,犹如一道飘带。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在散发着层层烟雾的作坊里,工人不停地搅拌着锅里的红糖汁。 本报记者 徐 铮 摄起锅后的红糖汁仍然要不停地搅拌,快速散热,加快红糖“起砂”。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1)

村民在地里砍甘蔗。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2)

如今榨甘蔗汁的石磨换成了机器。本报记者 徐 铮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3)

村妇回收甘蔗渣当柴烧。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4)

邹胜标把堆在加工作坊外未榨完的甘蔗用薄膜盖好,防止甘蔗糖分流失。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5)

余江县潢溪镇金墩村甘蔗合作社的红糖加工作坊内,邹胜标在两口大铁锅前,不停地舀起糖汁然后从高处倒回锅中。金黄的红糖汁,犹如一道飘带。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6)

在散发着层层烟雾的作坊里,工人不停地搅拌着锅里的红糖汁。 本报记者 徐 铮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7)

起锅后的红糖汁仍然要不停地搅拌,快速散热,加快红糖“起砂”。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8)

冷却凝结成型后的红糖,敲碎后准备装袋。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9)

60多岁的贫困户黄茶花(左)正在包装红糖。如今合作社解决了10名贫困人员就业,他们的年收入可达五六千元。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古人做粘牙糖(古法熬糖助民富)(10)

乐平市鸬鹚乡蔡家村古法熬糖坊边的甘蔗渣堆积如山。 本报记者 徐 铮 摄

在余江县、乐平市农村,古法熬制红糖是一直沿袭的传统。每年立冬过后,各家各户都要忙着熬制红糖准备过年。

“火势要小点,添点油,搅拌力度更大些……”2017年12月23日上午,在余江县潢溪镇金墩村甘蔗合作社,理事长邹胜标正指导掌勺师傅熬制红糖。当天,周边十里八村的蔗农开着电动四轮车,陆续将成熟的甘蔗一车车送到这里,作坊外的甘蔗堆成了小山。作坊内,更是一片火热,四口大铁锅、两个炉灶。掌勺师傅勺中倒下的金黄红糖汁,犹如一道飘带,还散发出浓郁的香甜味。

2009年8月,邹胜标组织107户农民成立甘蔗合作社,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分户经营、订单收购、多渠道销售、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扩大了甘蔗种植和红糖熬制规模。在蔗糖加工上,则仍坚持采用古法熬制法,保留红糖的传统风味。

与此同时,潢溪镇积极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传统熬制红糖的匠人,使得熬制红糖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如今全镇能够使用传统方法熬制红糖的匠人有30多名、专业作坊6家。

邹胜标介绍,当地传统熬制红糖有100多年历史。那时榨甘蔗汁是用石磨或者石头碾等器具。如今榨甘蔗汁的石磨换成了机器,但是熬制红糖还是沿用老办法。经过去污、沉淀、熬糖、冷却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耗时超过4个小时。熬制1公斤红糖,起码要用掉10公斤甘蔗。邹胜标还说,熬制红糖时的火候、搅拌、冷却,任何一个步骤没到位,都可能失败。

从2016年开始,潢溪镇政府积极引导甘蔗合作社通过微信、邮乐购、农村淘宝等网络平台,把潢溪红糖销到全国各地。红糖的价格也从以前的每公斤4元一路飙升到30元。不起眼的红糖,让当地村民从温饱渐渐奔向小康。如今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红糖25万公斤,带动当地15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乐平市鸬鹚乡蔡家村,每年过了11月,也是蔗农一年一度收获“甜蜜”的忙碌季。

循着升腾的烟雾和弥漫的香气,记者来到了蔡家村古法熬糖坊。几口大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让人垂涎欲滴。年近五旬的蔗农蔡国平是土生土长的鸬鹚蔡家人,当过司机,做过餐饮。在浙江台州做生意的时候,偶然发现当地人对蔗红糖的喜爱,心想:老家就有很多人种甘蔗,何不尝试一下开个古法熬糖坊?

2015年,蔡国平的熬糖坊真的办了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古法熬糖坊成了当地村民的集中熬糖点。蔡国平还制作出了糖块、油卷等红糖延伸产品。

余江、乐平农村的古法熬糖,不仅守护了传统的制糖工艺,让人们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红糖,更让许多村民拥有了一份致富的甜蜜事业。 (通讯员 胡 南 郑燕妃 中国江西网记者 徐 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