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院线让人泪崩的电影(求一刀不剪进院线)
前几天院线让人泪崩的电影(求一刀不剪进院线)莫里斯逐渐长大,也成为了进厂的人,在厂里开起重机。但没等他培养完爱好,战争结束,他很快就回了老家。但没想到,战争爆发,年幼的他不得不被寄养到苏格兰一个富裕的家庭里。那里的人,教他读书、学外语、拉小提琴、画画…无数爱好在他心里发芽…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乍一听以为是吹牛,结果竟是真事。
事情发生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一个偏远的滨海小城。
那里的人循规蹈矩,大多数都像父辈一样,去船厂打工。
莫里斯也不例外。
但没想到,战争爆发,年幼的他不得不被寄养到苏格兰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那里的人,教他读书、学外语、拉小提琴、画画…
无数爱好在他心里发芽…
但没等他培养完爱好,战争结束,他很快就回了老家。
莫里斯逐渐长大,也成为了进厂的人,在厂里开起重机。
在厂里,他认识了妻子珍。
珍有一个儿子,但莫里斯毫不在意。
俩人养大了孩子,后来又生了双胞胎。
大儿子对造船特别感兴趣,就进船厂当了经理。
双胞胎热爱当时还上不了台面的踢踏舞,俩人还拿了奖杯…
生活如常,被推着走的莫里斯,一步一步就走到了这里。
至于年幼时的爱好,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就这样搁置了…
直到有一天,船厂收归国有,他被迫提前退休。
家人们都说:你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现在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去做什么呢?莫里斯陷入了退休危机。
直到1975年秋天,深夜。
他一如往常打开电视,却被一段优美的旋律吸引。
再接着看,原来这是一场高尔夫球公开赛。
绿油油的草坪,微微吹动的风,选手们闲庭信步优雅地挥杆,场外人的欢呼…
一切的一切,都把莫里斯深深吸引了!
他来不及犹豫,举起了丈母娘的拐杖,对着地上一个球,就这么一挥…
鬼使神差的,球进洞了!
他很自信,觉得自己就是这块料,他决定,要去打高尔夫。
还是打公开赛那种。
说干就干,他问这问那,好不容易搞来了公开赛报名表。
但报名表只能胡编了,没赞助商,莫里斯硬着头皮写了船厂,业余和专业,他作死选了专业…
收到表的英国皇家高尔夫球赛的报名职员,总感觉怪怪的。
没听过这号人,也没听过哪个船厂会赞助高尔夫选手…
但经理却不在意:管他的!打高尔夫的都是体面人,他说专业就是专业。
于是,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在练习了一长段时间后,莫里斯竟然真的进了英国高尔夫公开赛。
他从未在这么好的场地练过球,一踏上草坪就感觉到:我特么练的都是什么破场地啊…
一看对手挥杆,他脱口而出:这他娘的也打得太好了!
终于,轮到了他。
只见他一杆挥了过去…
所有人发出惊呼…
他睁眼一看,要命,不是什么绝世好球,是一发烂球!
球只落在了离自己几米远的小山坡上…
之后的比赛里,莫里斯更是各种翻车。
打进水塘里,打进沙漠里,还一不小心,把记者的摄像机打烂了…
每打进一个洞,他都要挥7到10杆,由于挥杆次数太多,记分员都懵逼了,只能在计分板上缓缓画一个的问号…
最后,他打出了121分,史上最高分,但高尔夫比赛是越低分越好…
所有人都惊呆了…
莫里斯一战成名。
但同时,他也被组委会禁赛了:哪来的不守规矩的人!
但这哪拦得住莫里斯。
他决定,使出奇招。
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或顶替没来参加的选手,继续比赛。
1978年,他满怀信心,贴上了小胡子,以“帕切基先生”参加比赛。
结果只打了3洞,在草堆里挣扎着捡球时,被一名皇家古典gao官员认了出来,遭到驱赶…
1983年,他不死心,又以“帕切基先生”参加比赛,这次他开心地趁机打了9洞球。
但正要去沙堆里捡球,结果又被发现,被驱赶…
他自省:是不是只要我捡球足够快,就不会被发现?
但1990年,他再次以假身份报名英国公开赛,却连发球台都没能接近…
这个46岁的体育废柴,多年来,竟然通过各种猫抓老鼠的方法,与英国公开赛主办方R&A (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较劲,冲破一个个禁令,一次次出现在带有英国公开赛标志的Tee台上…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46岁入行热爱高尔夫的“史上最糟糕的高尔夫球手”…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2021年上映的英国电影《公开赛魅影》,改编自真人真事。
网友评论:不是常规的体育艰苦励志片,而是一部让人看到体育本身带来的快乐的片子,充满小人物的精彩,看完仿佛有退休生活目标了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名叫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的高尔夫球小白驰骋高尔夫球场的真实故事。
在莫里斯去世十周年之际,他的经历被写成了一本书《英国公开赛魅影:世上最烂高尔夫球手》,如今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本人
影片由年仅30岁的英国演员兼新锐导演克雷格·罗伯兹执导。
演员阵容强大,莫里斯由以《间谍之桥》荣膺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英国老戏骨马克·里朗斯出演。
妻子由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女主角莎莉·霍金斯出演。
据说,这部片子将有可能在中国公映,最好给我是。
《间谍之桥》马克·里朗斯
《水形物语》莎莉·霍金斯
在片中,你可以看到莫里斯一次次抓马的打球、捡球,如何绕过各种障碍参加比赛。
透过这一次次为了参加比赛的危险边缘试探,你可以看到,高尔夫球作为一项贵族运动,对平民的垄断。
比如进球场练球,你必须是俱乐部会员。
怎么加入会员?
你必须由一位委员会成员推荐,且必须认识另外两名会员和你打比赛,确定你的技术水平、礼仪…
言下之意是,圈外人别来。
如果你不是会员,但是又想打球,也不是不可以。
但要支付高额的费用:一局10英镑,外加球道、草坪的养护费5英镑,你还要买一双正规的高尔夫球鞋才能进去…
这,一场球都等于莫里斯两星期工资了!
好,那就等晚上,莫里斯本来想着,到深夜没人的时候,静悄悄出来打球…
但没想到,竟然有夜场管理员,还追着他跑!
好家伙,他连球带杆地跑,跑着跑着还摔倒了,摔了个狗吃屎…
当时英国高尔夫公开赛,并不欢迎这个老头。
“英国高尔夫公开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赛事,是最受尊重和声望最高的,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擦亮这块牌子,请你退出比赛。”
后来,甚至针对他改了规则,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秘书长基弗·麦肯齐下达禁令:
禁止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在英国境内的任何球场打球,如果他想打球,必须先得到官方认证,但认证的前提就是差点降到1,但如果想降低差点,就必须参加业余比赛。
而此时,莫里斯已经宣布转为职业球手,没法参加业余比赛。
不仅如此,俱乐部还派人专门识别莫里斯的笔迹,禁止报名…
高尔夫俱乐部更不用说,只对业余高尔夫球手开放,职业的高尔夫球场又需要高尔夫协会证书,但这个证书的前提是要参加任意一家俱乐部…
好家伙,完美闭环了,不属于业余也不属于专业的他,连练球的地方都没有了。
“高尔夫球为什么只对指定人开放,为什么他们要搞特权?”莫里斯不解。
但他没有放弃。
正规球场不给进?
那就在家里练,沙滩上练,在树林里练,把一块块草坪都打得开花…
从白天练到日落,练到实在看不见为止…
一不小心打到人了?Oops,赶紧换个地…
他把书插进沙子里,这样就可以边看动作边练…
高尔夫球规则又多又难背,但他竟然背下了。
什么是标准杆,小鸟球,柏忌,他对答如流…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熟能生巧。
他甚至练到上场比赛前鞋子一倒,满地都是沙…
天知道他自卷到什么程度。
因为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高尔夫球的激动,他几乎是爬向电视机,看着这迷人的运动…
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正规高尔夫球场,趴在地上闻到的诱人青草味…
记得自己练到深夜,看硕大的圆月都像高尔夫球,他仿佛走在一片梵高的星空下,一挥杆,仿佛梦想也起飞…
家人的支持,更是让他不能放弃。
听说他要去打高尔夫球时,家人是惊讶的,但没有人说一句: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别折腾了,安心在家养老吧…
他们总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双胞胎儿子甚至把自己街头跳踢踏舞赚来的钱,拿给爸爸买球服…
妻子开始关注高尔夫球比赛,儿子跟着学了高尔夫球规则,上场给父亲当助手…
他不是没有想放弃的时候,当被其他专业人士羞辱时,自己胆怯时…
但家人总对他说:无论如何,至少你尝试过了。
更让他感受到支持的,是观众们。
本来没那么多人关注高尔夫,但由于莫里斯的搞笑抓马存在,原本不看高尔夫的都来看了…
由于莫里斯打得菜,比赛讲解员不得不讲解基本高尔夫球知识,大家不知不觉也跟着学了不少…
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到,原来高尔夫还能这么有意思,高尔夫逐渐出圈了…
现场的人也被莫里斯的执着和坚持所感染,每当他打中一个球,大家都跟着欢呼起来…
更多的人受到他的鼓励。
有一个人也是打高尔夫的,本来觉得自己打得菜,没想到,一开电视看到这人,怎么打得比我还菜,瞬间不想放弃了!(莫里斯:?)
更离谱的是,美国密歇根州,有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以莫里斯的名字来命名,谁打得低分,谁就获胜。
他们甚至设置了一个三米这么宽肯定可以打中的洞,鼓励所有人来参加,感受高尔夫运动的魅力…
他们包来回机票包食宿,邀请莫里斯一家来美国参观…
莫里斯,一个在造船厂连外面都看不清的小办公室里,打了一辈子工的人,终于第一次,离开了英国乡村,到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世界…
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在那天夜里,他挥起了拐杖,打起了“高尔夫”,就此打破了某种阶级的壁垒,打开了人生…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了,运动分三六九等。
什么马术、帆船、滑雪、冰球,这种烧钱运动,属于上等人…
马拉松、足球、篮球、拳击,这种拼死拼活强调对抗性的运动,则有“工人阶级色彩”…
甚至在美国大学申请书的爱好一栏,写了足球、篮球,都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写帆船、马术、滑雪,才算是真正有效的“爱好”。
在中国,无数家长也开始卷烧钱爱好,从过去的钢琴,到冬奥之后的雪上运动…
对运动本身的兴趣,反而变得不重要,高级的爱好,仿佛成为了炫耀的资本,或成为了迎合某种价值观,进入更高阶层的垫脚石…
而莫里斯,一个开起重机的平民,打破了这个界限,他告诉人们,哪怕是穿便宜的针织衫,用低端的高尔夫球棒,也有资格享受一挥杆、一进球之间的平静与愉悦…
他告诉我们,运动从来就不该是某个阶层的特权,与炫耀的资本,运动面前,人人平等…
而他,一个被称作“公开赛魅影”,阴魂不散冒名流窜于不同比赛,又何尝不是那个给高尔夫祛魅的人…
竞技比赛将光环给了唯一的冠军,他又何尝不是早已成为了,民间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