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铜刻法印好不好(铜印刻制过程你见过吗)
用铜刻法印好不好(铜印刻制过程你见过吗)3. 磨去刀锋:刻刀不论新旧,首先都要把刀锋抵住石面前后磨,去掉看不见的缺口,使刀锋呈现完全直线,这样磨完后刀角才够锐利,刻铜才能如意。在此也效法徐老师的精神,将我所学和体会的心得及过程以「看图说故事」的方式完整公开,同时欢迎同好们补充及指教。2. 磨刀石浸水:浸水的目的在于使磨刀所产生的热度降低,减少粉尘,也使磨刀石的粒子不容易脱落。天然砥石不用浸,它的质地很细,拿起来很重,也不吸水。
「刻铜印难吗?不是跟刻石头没两样?」是的,一开始我也这麽认为。
想刻铜印已经很久了,但抓不到窍门,多年来始终停留在「划线」的阶段。铜材其实不硬,任何人拿任何刀具都可以在上头「划线」,可是「挖肉」却出乎意料地困难,更何况像刻石印那样叩度绻P,试过的人自然明白,不必再多说。
直到2008年07月29日週二晚间,去篆刻界前辈徐照盛老师家夜谈。大家都知道,徐老师除了篆刻名家外,治铜、玉、水晶、象牙、硬木等难攻印材更卓然有成。尤其铜印方面,徐老师一边谈笑,一边轻鬆刻铜的深厚功力,足令观者惊羡不已,下巴掉到胸口,哈哈!我抓准机会请教,徐老师无私分享所知所学,细腻传授他独到的心得,真令我感动不已。当天回家是夜裡十一点,我开始练刻,把当晚学到的刀法演练多次,终于掌握了要诀,天也亮了。
想以这篇小文章向徐照盛老师表达我的感激之意。徐老师,谢谢您,您真是最了不起的老师!
在此也效法徐老师的精神,将我所学和体会的心得及过程以「看图说故事」的方式完整公开,同时欢迎同好们补充及指教。
2. 磨刀石浸水:浸水的目的在于使磨刀所产生的热度降低,减少粉尘,也使磨刀石的粒子不容易脱落。天然砥石不用浸,它的质地很细,拿起来很重,也不吸水。
3. 磨去刀锋:刻刀不论新旧,首先都要把刀锋抵住石面前后磨,去掉看不见的缺口,使刀锋呈现完全直线,这样磨完后刀角才够锐利,刻铜才能如意。
4. 粗磨一:目的在于整形,确定刻刀的角度。用砂轮机整形也可以,好用就好。注意刀刃的两面角度要平均且刀口平整,施力才容易。正面磨或侧面磨都可以,效果差不多。
5. 粗磨二:注意刃面要平整,要磨到刃角起「毛边」,那是形成刀锋且具备切割力的特徵,然后反面磨掉毛边,刀子基本上已经会伤人伤铜了,要小心。
6. 油石中磨:确定角度后把刀磨利,刃面较光滑好用。至此刀子算是可以用了。
7. 天然砥石细磨:徐老师磨完刀后,会用一块3000号的细砂布(五金行有卖)「倒拉」几次,就像理髮店拿剃刀在砂布上带几下,使刃面更光滑。切铜的时候,碎屑应声而落,完全不沾刀。用天然砥石的目的也一样,磨完后刃面像镜子,可以照自己。^^
8. 试刀锋:我拿没长几根毛的大腿试刀的锋利程度,牺牲色相「露毛」演出,不想看的请转头,哈哈!根据我个人经验,要「吹毛可断」才算好刻。轻轻在毛根推,毛髮被轻易剷倒就及格了。还是那句老话:「请.一.定.要.小.心!」还没上工先受伤,别说我没提醒你。
9. 铜材原貌:开始处理铜印材。去金属材料行可以买到,跟老板买「青铜」(铜锡合金)棒,有方有圆,粗细尺寸都有,可请老板代切成小段(要加工钱)。青铜其实是金黄偏白色的,表层氧化后呈现青灰色的緻密保护层,硬度适中,Q中带脆,是很好的材料。红铜抛光后是紫红色,即使生鏽也是翠绿色,非常漂亮。但红铜太黏刀,虽然较软,反而极难刻。有点像用刀切麻糬一样,不好叩丁F渌N类似乎不太适合当印材,试过就知道。
10. 100号水砂纸粗磨:磨去表面氧化层,顺便整印面,再把稜角磨圆。氧化层厚薄不一,要耐心磨掉,同时整形。
11. 240号水砂纸粗磨:磨去前次的刮痕,比磨100号还费时费力,要耐心。
12. 铜印材处理前后一:我打磨铜材所用的水砂纸号数,依序是:#100 #240 #800 #1200 #2000(最后处理)。号数愈大就愈细,加水去磨才能得到好效果,砂也不容易掉。砂纸的号数依个人喜好可以调整,徐老师用的是:#100 #240 #600 #1500,原则上由粗到细(废话),还是需要耐心。
13. 铜印材处理前后二:处理到#1200了,侧面看有一点点镜面的效果。至此铜材的处理算是初步完成,前后花了近四十分钟才到我满意的程度。
14. 磨墨上印稿:铜印材上印稿,比石材难很多。一般先写纸上反拓上稿的方式,铜印很不容易做到清晰。有个小撇步:印面不能太细緻光滑,用#240水砂纸乾磨(不加水),不能沾到手汗。上稿沾水要很少很少,墨要很浓很浓,大概这样。这裡补充说明一点,写纸反拓时,磨墨是基本常识。最好用新製的墨条现磨,取其胶稍重,具有黏性。老墨旧墨胶性已退,写字很好,但反拓上稿很糟,会糊掉。所以,不是老的都好,要找适合的才好。^_^
15. 毛笔上稿:这样上稿最清晰,也最省事,不必准备一堆有的没的工具器材。描个大概的样子就行,之后看刻工和美感,成竹在胸,印稿只是参考位置而已。
16. 印床刻刀及槓杆:许多篆刻家都直接把印材握在手裡,拿刀就刻,石花崩落,沙沙有声,好帅呀!换成刻铜印,小弟在此强烈建议:「千.万.不.要.耍.帅!」还是用印床安全,安全才是唯一的路,别跟自己过不去,弄得伤痕累累,血染江河,切记切记!槓杆是用来当作刻刀的支点,便于施力挖肉。不用槓杆也可以,但危险指数直线上昇,即使平常有练指力腕力,也要小心。徐老师用的槓杆是一枝黑檀木的筷子,配上一个黄杨木(?)的把手,一看就是专家风范,但我用起来很吃力。我用的是一把小剉刀,把它前面包了护布比较好握,用它裹橡胶的柄当槓杆。依个人需求调整,适手又安全就好。
17. 刻製一:刀架在槓杆上,大约和印面呈60度角(说不准),插进印面裡,然后向前移动槓杆,刀子跟著前进。刻刀是侧锋入石的,才有办法「削」出理想的线条,肉才挖得动。正锋只能切线,肉挖不起来。请注意,此时印面和印床在同一平面上,这是施力的关键。徐老师用一块中间有洞的薄木板垫在印床上,这样印面可以夹高一点,印钮就不会磨擦到桌面,造成刮损。因人而异,因时置宜。
18. 刻製二:仔细看,这裡刻铜是用「削」的方式,而不是「凿」的。力量的分配方面,左手槓杆是向前的力量,右手刻刀是向下的力量,两者搭配才能挖得动,要练习才能理解,说不明白的。
19. 刻製三:削起来的铜屑像杂草一样卷起来。不需用吹的,因为吹不动。用手指拨也拨不乾淨,一不小心还会刺进手指,当场受伤。要用刀锋去转,把它切断,然后轻轻拨开就乾淨了。一样要小心。
20. 刻製四(错误示范):入刀角度太大,切不动也走不远;角度太小,会滑刀,非常危险。适当的角度才省力有效率,但必须自己揣摩,说不明白。
21. 左手的伤:练刀的伤还没好,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伤口大约一公分,走刀划到的,顿时鲜血如注。安全才是唯一的路,切记切记。
22. 打印泥试钤:水沟挖好,先打印泥试钤。我的印泥是自己混合调的,色调不像美丽那麽红艳,自己喜欢,好用就好。
23. 试钤:看看水沟有没有挖错,挖错要重来,非常麻烦。所以刻铜印一定要专心,更要小心。
24. 修线条一:把水沟加粗,肉挖得更深一点。
25. 修线条二:这时候可以不用槓杆了,因为有先前的刻痕作为施力点,再加上刻刀非常锋利,可以直接削,但仍要小心,切记切记。
26. 铲筋:大致刻好后,字口及转角处会有行刀切不乾淨的「筋」(这名字我自己取的)。要把刀平抵印面,向前轻推,把筋削掉。注意力量不能太大,削得太用力会伤到线条。
27. 修边角:把边角修圆,也可以不修,看个人喜好或印风需求。我喜欢汉印浑穆圆融的形式,所以修一下。印材可以突出印床一些,比较不会削到印床。
28. 再试钤:看看效果,不满意再继续修。
29. 刻边款一:刻边款,我会换一把刀。原因在于前一把刻印面,刀角刀锋或多或少都有受损,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一旦滑刀,即使不受伤,印材也得重磨,非常麻烦。
30. 刻边款二:楷书边款太常见了,所以用草书(单刀)耍帅一下。没办法,要表演嘛,当然来点特别的,哈哈!
31. 2000号水砂纸细磨去筋:边款一样有细小的筋,用#2000水砂纸磨掉,使之摸起来平滑,顺便把整根铜材打磨一遍,作初步抛光。
32. 抛光材料(青棒、牛皮):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可以比较轻鬆了。铜材看起来很光滑,但仍像毛玻璃一样雾雾的。一般手工抛光用的研磨剂有白土和青棒两种。白土较粗,青棒较细。我个人喜欢青棒,因为它比较利。图中绿色的那块就是青棒,底下垫的是黑色牛皮。
33. 涂青棒:把青棒涂在牛皮的「毛面」上,涂厚涂薄要看情形。反正现在不用刀,很安全,慢慢试没关系。
34. 抛光:看到印材侧面了吗?抛光完成的一面,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照自己。
35. 抛光后:先拍照再说,之后再慢慢抛光。牛皮上黄黄亮亮的痕迹就是铜材的磨痕。
36. 完成:钤印,拍照,完成,累坏了。^_^
谢谢大家收看。并再次感谢徐老师无私教导。下次再会! 丁韦安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