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李玫瑾教授举了这样两个对比的例子:为什么一定要对孩子说不?今天给大家分享李玫瑾教授关于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孩子从小拥有自控力,更好的经受挫折,相信可以给很多家长指明教育的方向,打破家长们心中的疑虑和迷茫。说“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1)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专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号称“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也会发现,它和人的早年的关系密切相关。”

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都是后天养出来的。

今天给大家分享李玫瑾教授关于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孩子从小拥有自控力,更好的经受挫折,相信可以给很多家长指明教育的方向,打破家长们心中的疑虑和迷茫。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2)

说“不”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

为什么一定要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教授举了这样两个对比的例子:

男孩三四岁跟你闹,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3)

但是等他十四岁了,这个孩子还会跟你闹,他会怎么跟你闹?

第一,他离家出走;第二,他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

她在《今日说法》说过这样的案例:一个男孩12岁,就因为母亲骂了他一顿,服毒自杀了。

记者当时问她:“这么点的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自杀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

“那是因为你(母亲)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限制的。

他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

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 我就哭!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很常见是不是?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

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要满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记得,主动和孩子沟通,鼓励他和我们交流,说出他的想法。让孩子明白平静沟通才是有效的。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4)

克制诱惑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大脑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冲动的自我,贪图享乐;一个是克制的自我,深谋远虑。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帮助他阻挡诱惑、控制行为。但终有一天,他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冲动的自我”。

李玫瑾教授说,可以用一些“小诱惑”来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5)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诉孩子一个道理:等待是为了更大的满足。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6)

学会忍受、拒绝自私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比较自我,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自私。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私其实是我们大人造就的。

他生来就享受别人的帮助,还常常被告诉:“你好好学习就行,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为,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跟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于是,自然而然地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说,趁孩子小还可以纠正,要让孩子学着管别人。

比如,生活中“上桌吃饭”的时候。

5岁前后要给孩子立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孩子要等,可能会饿,但不要心软,一两个小时饿不坏孩子、更饿不死他。

饥饿是人世间最基本的痛苦,让孩子体验饥饿、经历痛苦,他才能知道别人和他一样,才能学着体谅别人。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7)

我们一直讲要和孩子共情,但也别忘了也要让孩子学会这种基本能力。

关于克制自私,李玫瑾教授讲了女儿剥橘子的故事:女儿剥橘子的时候,先让她送给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各一瓣,最后自己才能吃。

孩子开始这样做时,其实一点都不难受,有的反而是开心和成就感。时间长了,他自然而然养成了分享、“不自私”的习惯。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8)

经历挫折

我们一直都在谈,培养孩子的挫折商,它极其重要。

通过李玫瑾教授举的例子,对它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很多孩子读到大学,动不动就跳下去。论文延迟答辩跳下去,谈恋爱失恋跳下去。

每年,学校都有学生自杀。悲剧之后分析原因发现,绝大多数都不是要命的理由。

主要还是孩子太脆弱,抗挫折的能力太弱。

李玫瑾教授说,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家长:动不动告学校,学校什么都不敢做,而吃苦耐劳的训练必须是学校让孩子经历的。

除了放手让学校去锻炼孩子,李玫瑾教授还推荐让孩子学游泳。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9)

到了游泳池,家长就应该扭头就走。教练怎么办呢,拿杆把孩子往下轰,再不行抱起来扔下去了。

孩子到水里全扑腾,但别担心、安全的很,教练看的好好的。

领回来记着问孩子一个问题:“孩子你第一次下水什么感觉?”

他一定会说:“我喝了好几口水,吓死我了”。

一定要告诉孩子:记住孩子,今后你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觉。你无论到什么情况,只要你扑腾肯定你死不了。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活的自由、活得自在,但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控制自己(哲学家蒙田)。

如果你在小事没办法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约束自己(巴菲特)。

以上这些问题,都要在12岁之前做。

我们都遇到过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

当他们无奈地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李玫瑾关于12岁之前如何管教孩子(孩子不听你管教)(10)

易倍思以科学为依据,创建出新颖的“认知力进阶”定制教育模式,以特色课程为主要载体,以亲子双语言阅读及海外游学&留学为延伸,针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孩子提出个性化定制教育方案,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特个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感知世界、对话世界、探索未知,助力孩子拓宽国际视野、思考未来,拓展生命可能性与生命的边际。让孩子从固定型传统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创造思维模式,实现认知力跨越式发展、真正个性化成长的目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