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电影结尾纯音乐(最后的理想主义)
钢的琴电影结尾纯音乐(最后的理想主义)电影整体呈现出浓郁的东北味儿,让人感到熟悉,影片中讲述的时代时是我儿时的样貌。高耸孤独的烟囱,不再喧嚣的工厂,安静的像是故事已经讲到了结尾,而谁又能否定这时的东北正成为历史的淘汰品,我们每个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的人像是烟囱一样,看着一切的变化。陈桂林和小菊的对话开启了两种生活轨迹,陈桂林口中的小菊“终于过上了她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菊也代表着时代发展由工转商。电影中的插曲都是拥有苏联气息的歌曲,开口唱出来就仿佛感受得到东北那种大气又些许悲情,毛衣西装,不合身却体面的衣衫。《钢的琴》这部电影当你细心去回顾的时候,往往都能发现藏在其中的讽刺和心酸。片头,打断演奏的几个人,仅仅是在一旁漠然围观母亲的葬礼,请来杂技演员和吹奏喜乐,甚至哭丧都是雇人代替;陈桂林作为下岗职工,仅仅靠开乐队才能挣两个饭钱,和妻子离婚,女儿小元表示谁给她买钢琴就跟谁过。说到底 《钢的琴》还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也并
“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知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这痛苦换来的”《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该片于2011年7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故事以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后的东北某工业城镇为背景。下岗工人陈桂林平时组织一个小乐队,以各种红白喜事作为生计。当他和妻子准备结束名存实亡已久的婚姻时,女儿的抚养权成为最大也是唯一的争议。为了争取女儿,陈桂林需要一架钢琴,种种尝试失败之后,他决定组织曾经的工友,共同制造一架真正的钢琴。而电影,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荒诞和悲欢交加的故事。
《钢的琴》这部电影当你细心去回顾的时候,往往都能发现藏在其中的讽刺和心酸。片头,打断演奏的几个人,仅仅是在一旁漠然围观母亲的葬礼,请来杂技演员和吹奏喜乐,甚至哭丧都是雇人代替;陈桂林作为下岗职工,仅仅靠开乐队才能挣两个饭钱,和妻子离婚,女儿小元表示谁给她买钢琴就跟谁过。
说到底 《钢的琴》还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也并不存在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但导演没有着力渲染这些困苦,反而把它变成了一个欢乐到有些荒诞的故事。这种欢乐看似来自东北人先天的幽默与个性,实则又何尝不是出于对坚硬现实的自我开解。
电影整体呈现出浓郁的东北味儿,让人感到熟悉,影片中讲述的时代时是我儿时的样貌。高耸孤独的烟囱,不再喧嚣的工厂,安静的像是故事已经讲到了结尾,而谁又能否定这时的东北正成为历史的淘汰品,我们每个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的人像是烟囱一样,看着一切的变化。陈桂林和小菊的对话开启了两种生活轨迹,陈桂林口中的小菊“终于过上了她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菊也代表着时代发展由工转商。电影中的插曲都是拥有苏联气息的歌曲,开口唱出来就仿佛感受得到东北那种大气又些许悲情,毛衣西装,不合身却体面的衣衫。
所谓“钢琴”,是名副其实“钢的琴”,因为没有合适的木材,钢琴的许多部件都是钢架焊接,钢板浇筑。做成之后,由于钢结构的共振,发出的都是刺耳的声音。
和所有经历过一点事情的人们一样,陈桂林并不能轻易地摆脱与过往岁月的牵连,想起一起工作的日子,即便谈不上是怀念,起码总还是有一些温情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走到一起,不厌其烦地制造一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钢琴。诚如张猛自己所说,这是”陈贵林发起的失落阶级的最后一次工作,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工作的快乐”。即便陈桂林最终决定放弃女儿的抚养权,工人们还是坚持把钢琴造了出来,他们以这样一个规模不大难度不小的壮举,回敬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说是情怀,不如说是最后的理想主义。
钢琴真的造出来了吗?突如其来的一段舞蹈,更是说明结局是梦幻的。坚持理想,坚持真善美困难,代价是大的,所以陈桂林选择放手,他开始怀疑自己,让女儿坚持这些是好的吗?物质上能改善吗?但导演还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女儿最终用钢的琴弹出的曲子如此欢快,我不知道她的未来如何,物质与精神,如何选择,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