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2个跟音乐相关的东西(12-指尖下的音乐)
找到12个跟音乐相关的东西(12-指尖下的音乐)聆听者应了解作曲家及乐谱欲成为有深度有见地的聆听者,必须广泛接触音乐诚实的聆听者必须开放心胸学习反应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高墙,我称之为“偏见”“先入为主”是另一种心理障碍
根据《韦氏(Webster)词典》的解释,听(Listen)的意义是“将耳朵交出来”。而据《冯克和华格诺尔(Funk & Wagnall)词典》的解释则为:“留心”耳朵所听见的声音。所以“听”这个字在本质上,乃是指有意识及有意义的听觉而言。经过了适当的启发及教育之后,“听”可以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人们听到音乐时的反应
通常当人们听到一首音乐时,反应总是不外乎下列几种:
1.大多数人会先为演奏者所迷惑住,而不是音乐。我经常听到类似如下的惊赞:“你曾看过比他指头动得更快的钢琴家吗?”或是:“真是太杰出的左手了!”还有:“好华丽的八度啊!”
2.一部分听众则会先被音乐的气氛吸引。他们并不假装自己对演奏技巧有多么内行的见解,聆听音乐会,纯粹是因为喜好音乐,并没有任何特别的企图,亦不想成为音乐家。他们喜欢在节目单上找寻一些可以预期的暗示,例如:乐曲如果叫《小河》,他们便期待能在音乐中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乐曲如果是一首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则必定将之与吉卜赛提琴手、营火及热舞联想到一块儿。他们是一群自称不懂音乐,却又知道自己喜爱哪一类音乐的听众;一场音乐会往往不是让他们毫无感觉,就是完完全全地攫取了他们的心。
3.还有一类听众,喜欢将现有的演奏与过往的演奏作比较。这类听众多半是年老的音乐爱好者,他们总是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绪;再不然,就是那些先入为主观念特强的人,他们聆听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像一道无形的藩篱,阻隔了再接纳的心胸。
上述三种聆听音乐的类型各有其局限,这些局限在欣赏音乐时,非常容易导致偏差及危险的后果。最理想的“听”则是综合上述三种方式。
诚实的聆听者必须开放心胸学习反应
智慧型的“听”,本身便是一种艺术,任何音乐的门外汉经过了适当的思考训练后,都能得到这种“听”的能力。这些思考训练包括好几个方面:音乐的制作过程、音乐的气氛、乐器的音色,及演奏的比较。
音乐的信息时常是以迂回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耳朵。它可以首先挑起你情绪上的反应,然后触碰你的感觉,最后才进入你思考的领域。音乐的气氛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情,但是必须在一个前提下:此人具有高度适应力,同时愿意被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带领。有一个比喻可以用来说明我的讲法:当你参加一个宴会或是聚会的时候,如果你只是静坐角落,冷眼旁观,那么你所有的感觉就可能只有无聊与烦闷;但是你如果能设法使自己投入环境,为自己及周遭的人创造出一种欢愉的气氛,则你就必然会有一段很棒的时光。因此一位诚实的聆听者,他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放开心胸,学习“反应”。
假如今天我们能当面询问贝多芬或是巴赫,到底他们的音乐应如何演奏,他们的答案很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那些大师所生存的时候,并没有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乐器,因此他们所形容的表达方式,必定无法满足我们的耳朵。有时候,作曲家在诠释自己的作品上,反而没有一些具有创造力的演奏家来得贴切入神。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还未去世之前,我曾经请他指点我所弹奏的他的作品。他给了我一些意见,当我把他的意思弹奏出来后,他想了想:“不,你还是应该以你自己的感觉去诠释,你应该完成你的想法。”
每一个人的想象力都会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音乐观念,而后我们便会在一些观念极广阔深入的演奏家身上寻求印证。(这点很像犹太教会里所订的一条规则:独唱者一定要经过甄选,因为中选者富于情感的祈祷歌调,必须能够唱出所有会众内心向往的境界。)所以那些对演奏技巧有兴趣的人,会在清晰度高、表现华丽的技巧派演奏家里,找寻他们喜爱的音乐;而一些注重音乐表达的人,则往往不太在意音乐制造过程的粗陋或细腻,他们只喜爱那些具有创造力、音乐性突出的演奏家,对完美表现音乐的演奏能力则有少许的轻视。
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高墙,我称之为“偏见”
在学习聆听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须打开心胸,接纳任何一种方式的音乐表达。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在人的内心里,存在着许许多多看不见的高墙,我称之为“偏见”(Prejudices)。它们就像你在天空飞行时,需要克服的很多肉眼无法瞧见的障碍。当人类在寻求突破“音速”飞行之时,曾经历尽无数艰辛的尝试,包括在人体的适应力上、飞行方式上及飞机性能上前所未有的突破,才获得成功。许多人内心的高墙,就是如此的坚固;它们都是人为的,它们的存在亦是人们所默许的,所以人们并不情愿拆除这些看不见的墙。这些高墙十分谨慎地阻挡了帕立斯特瑞纳(Palestrina)及巴赫,阻挡了勃拉姆斯、瓦格纳,也阻挡了德彪西、施特劳斯、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同时排斥一切具有创新意念的音乐。
“先入为主”是另一种心理障碍
另一种心理障碍则是“先入为主”的心态。许多人在他们聆听或学习音乐的早期,曾经得到过一些关于音乐或是乐曲的概念,此后便自始至终,紧守着那些第一步进入脑海的印象。他们可能终生都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必须听起来像粉色瓷娃娃般细嫩,勃拉姆斯永远听起来都是沉重的,而所有的现代音乐都是喧闹、不和谐的。一旦他们听到了一场演奏并未合乎内心所认同的原则,则开始感到困惑,进而产生苛刻的批评。
另有许多听众在听完一场音乐会,总是等看了隔日报上的评论后,才发表他们的看法及好恶。这是多么错误的做法啊!音乐品位是一种极度个人的东西,你可以借着他人具价值的判断,来刺激和带领你思考研究的方向、磨锐及引导你的感官,但是“你自己”才是最后决定你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场演出的人。
由于每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音乐在他们手中经过了完整仔细的磨炼后,他们能够将细腻的情感诚恳又具说服力地弹奏出来,同时也能得知大部分听众对他的感想。因此身为一个听众,我们应该在“听”的能力上多做一些努力,以发展出属于个人品位的鉴赏力,不要任意地放弃与演奏家沟通的权利。
欲成为有深度有见地的聆听者,必须广泛接触音乐
欲成为有深度有见地的聆听者,必须广泛接触音乐。不论是室内乐、现代音乐、英国的牧歌或是任何合你口味的音乐,都可以听。每当我遇到具有上述企图心的人上时,我总是先询问他的诚意。因为他必须先具备一颗敞开的心,尝试从普赛尔听到普契尼,从巴赫听到巴尔托克,从人声合唱听到竖琴独奏,从管风琴家毕格斯(E. Power Biggs)听到霍洛维兹。当你在这些音乐中找到了喜爱的作品或是演奏时,不妨多听几次。人世间其实并没有真正“好”的音乐或是“坏”的音乐;事实上,最流行的音乐乃是由一些不怕说出自己爱好的人所共同认可、推举出来的乐曲。贝多芬的作品一直到今天都还是音乐会中保有高票房的曲目,这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持续着对他狂热的爱好,所逐渐建立起来的声望。不论你是不是一个遵奉流行的人,也不论你是一位保守或前卫的听众,请你“公正”地评论音乐。在安徒生童话故事中曾有这么一则故事:皇帝那件似乎只有智者才看见的新衣,突然因为一位天真无邪的孩童说了一句“看啊!皇帝的身上没有穿衣服呢!”而现出了它的真实面。
聆听者应了解作曲家及乐谱
诚实地选出你较喜爱的音乐,尽情享受它们之余,你应该去了解作曲家及乐谱,并从演奏的观点及你个人的感觉来分析所听到的演奏,不久之后你便会发展出一套,属于你自己品位的良好鉴赏力了。有了这个能力,不管在任何时刻及任何媒体上听到音乐,你都可以借着猜测、确认音乐的作者,而得到极大的乐趣。下面是听到音乐后,可以用来思考的路线:
1.分析出乐曲被创作的年代:是古典、浪漫、印象还是现代的作品?
2.乐曲的旋律或节奏是否具有某一国家特有的音乐语言色彩?
3.乐曲的旋律或和声特征是否使你想起某一作曲家的作品?
以上述三个方向来猜一猜,看看你的回答能否接近正确的答案。
具有音乐品位及知识的我们可以预知这个时代的英豪
在你走到了这一步——发展出一双能分析音乐的耳朵之后,你就可以逐渐发现新的、吸引你的音色,音乐的品位便渐渐扩展开来,且趋于变化性了。假如你今天不喜欢巴尔托克,那么,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再多给他一些机会。因为人类基本的天性里,对不熟悉的事物,皆有排斥的心态。多数伟大的音乐大师在他们生存的时代中,总要花上许多精力,和严酷的批评、不接纳,甚至敌对的行为奋战。莫扎特的时代里,曾经有一位书商把他所写的一首弦乐五重奏退还给他,原因是那份乐谱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的写法。书商认为那必然是个错误,莫扎特怎么会写下那样的音符呢?瓦格纳一直等到建立了他想象中的剧院之后,才实现多年在音乐表现上的创新及野心,也才得到世人的赞赏与喝彩——当时他已达60高龄。贝多芬有一次曾被一位音乐评论家轻拍着肩膀,好意地勉励他多听一点当时另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而这位作曲家其实只是一位三流的沙龙音乐家罢了。理查·施特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也曾经在音乐厅中引起观众愤怒的暴动。
由上述这些实例我们得知,上天是绝对不会告诉我们,一百年以后,谁的作品能流传下去,谁的作品会被遗忘。但是身为热爱音乐,具有音乐知识及品位的我们却可以预知,亦应该预知这个时代的英豪。
艺术家需要鼓励、接纳具有建设性的评论
有一些拥有相当专业知识的权威人士,因为害怕说错话,因此,在给予音乐评论时,总显得迂腐而平凡。无法切中要点,仅仅对艺术家表示宽大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艺术家并不需要那无用的宽大,他们要的是鼓励、接纳,及具有建设性的评论。
“成熟”与“不成熟”这两个字,目前已被滥用到需要讨论的地步了。《韦氏词典》对“不成熟”的理解是:“年轻的,还未达到完全发展的程度。”一颗果实经过了春天无数阳光的照射后,才慢慢地趋向成熟,然而熟透的日子却是相当短暂的,如果你不把握时机摘下它,则果实便会过熟而很快地腐烂掉。一位艺术家手中的果实是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并走向成熟的。完全的成熟,意指达到最后的高峰与完美的境界,但是艺术往往在到达一个高峰之后,却发现还有着更新的境界、更高的山峰值得去追求,因此他们的一生都在寻求真正的成熟,然而却永远也到达不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同意我说的这个事实,因为这需要一些谦逊的勇气。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小提琴家米沙·埃尔曼是一位相当谦逊的人(虽然有很多关于他极端自负的传闻)。有一次,一位妇人在音乐会结束后跑到他的休息室,神情激动、声音沙哑地对他说道:“埃尔曼先生,你真是一位神!”这位埃尔曼先生,以他一贯锐利俏皮的口气回答:“不,夫人,我不是神。神是无法进步的,但是我会。”
应该站在艺术家的观点上看他们的创作
艺术就像生命,深刻探知其中的“为什么”及“如何达到”,远比询问“那到底是什么”要来得重要。如果我们尝试着去了解那些艺术家“为什么”要脱离传统,又“如何”创新了表现的手法,则其他我们并不欣赏那样的表现,但是经由他们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艺术品,亦是可以被说服,同时给予接纳的。
当鲁宾斯坦和季雪金刚出道的时候,大量的美国观众都抱持远远观望的态度,拉赫玛尼诺夫及哈罗德·鲍尔(Harold Bauer)深知这种身陷严酷批评及非难的痛苦。如果听众能够早一点了解他们音乐表达中的艺术性,不要在他们经过了一生的奋斗、建立了足够的声望、得到了所有人的掌声之后,才开始注意他们,则听众与音乐家之间必定能有更多的时光相互欣赏、享受及交流。有了过去这些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不要再毫无作为地静待一旁,等着艺术的果实找上我们。
好好地发展我们的音乐品位,建立判断音乐的能力和信心,我们不但可以在无限的新发现中享受至高的乐趣,同时也能审慎地选出今日之星——那是明日值得人们夸耀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