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这应该算是“庆历新政”的文学副产品吧。说起来,庆历五年至六年,真是很了不起的年份。范仲淹、欧阳修先后因“庆历新政”被外放,贬谪期间分别留下了传世名作《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庆历五年,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分辨,被贬官到了安徽滁州。在这里,“一代文宗”和壮美山水相遇,碰撞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1)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2)


庆历五年,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分辨,被贬官到了安徽滁州

在这里,“一代文宗”和壮美山水相遇,碰撞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说起来,庆历五年至六年,真是很了不起的年份。范仲淹、欧阳修先后因“庆历新政”被外放,贬谪期间分别留下了传世名作《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这应该算是“庆历新政”的文学副产品吧。

有着相同政治立场的两个人,在相同的体裁下,却因性格不同,写出了风貌截然不同的作品

《岳阳楼记》凭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出圈儿;

《醉翁亭记》没有那么崇高的思想,它只是写“俗人”的快乐,却又为什么能与《岳阳楼记》齐名呢?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3)

语言节奏的奥妙

据说,曾有人买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它原本的开篇是:

“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后来,欧阳修是听了一位老樵夫的建议,老樵夫说:“你这写得太啰嗦了!我砍柴时站在那儿看,就是四面都是山。”

欧阳修顿悟,把原来啰里啰嗦的一长串话,最终修改成了简洁的五个字:“环滁皆山也。”

语境一下由平淡变得峭拔,领起了下文的气势。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4)

所以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一定是听取了不少意见的,甚至包括老樵夫这样不懂诗文的人。

《醉翁亭记》的语言,必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

但有没有觉得诧异?因为《醉翁亭记》从头至尾,一直在不断重复同一个句式: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

作亭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谁?太守自谓

……

全文几乎都是用“也”收束句尾,一共用了21个“也”字。

句法单调和语词乏彩一样,都是散文的大忌。

但欧阳修在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一贯到底的语气和语境。

虽然如此重复,但为什么读起来不觉得赘烦,反而一唱三叹、很有风韵呢?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5)

关键在于,它每一句的前后文,都不是一般的连续句式,而是“提问 回答”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是先看到景色之美,再回答地点,“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是先听到了声音,再解释声音是什么,“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是先描绘奇异的视觉形象,然后再回答,那是“醉翁亭也”

先是奇异、鲜明的感受,然后是心里的回答。所以我们看到的就不是风景描写,而是人的内心活动:

那是什么?哦,原来是这个。

如果我们把句子倒过来,变成:

琅琊山者,望之蔚然而深秀也。

酿泉者,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

醉翁亭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也……

一样的意思,但没有了内心活动的过程,那种明快的语气就消失了,成了流水账式的风景描写。

所以《醉翁亭记》读起来很灵动、很活泼,一点也不乏味,这是语言节奏的奥妙。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6)

层层升级的快乐

接着,欧阳修笔锋一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到底是什么呢?他在乐什么呢?

围绕“乐”字,欧阳修展开了分层的描写。

首先,是自然景观之乐——

从日出到云归,从晦阴到晴朗;

从野芳发的春,到佳木秀的夏;从风霜高洁的秋,到水落石出的冬。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7)

然后,是一种更高级的“乐”,人之乐——

“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连佝偻着腰的老人,由大人领着的小孩子,都来参加太守的酒宴了。

鱼很肥,酒很甜,野味菜蔬摆满桌。

这里乐的已经不是山水,而是与民同乐。

再然后,“……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这又不仅仅是与民同乐了,而且是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作为太守的欧阳修不居庙堂之高,百姓也不必跪拜于下,他们在一起,在宴会上自由地游戏、喝酒,大声喧哗,没有一点等级的观念,没有一点生活的负担。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山水”,而是在于“山水之间”

到了山水之间,人的等级就不存在了。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8)

最后,“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不仅太守和百姓一起欢乐,连山里的鸟也跟着欢乐起来。

人快乐了,大自然也会欣欣向荣,这便是太守的理想了——人与自然、官与百姓,快乐地融为一体。

在这里,整篇文章的意脉达到了高潮。

欧阳修跟范仲淹不一样。范仲淹说,要等到天下人都快乐我才快乐,但欧阳修不等,他就快乐在当下。

虽然他们有相同的政治立场,但却在文章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的个性,是通过语言风格思想风格来展现的。

醉翁亭记节选峰回路转(醉翁亭记走另一条路)(9)

对现实的超越

这些“山水之间”的快乐,在现实中其实很难实现,所以范仲淹才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之所以获得了这样的快乐,是因为他“得之心而寓之酒”,喝醉了,变成了“醉翁”,这才进入了理想的、甚至有点超现实的与民同乐的境界。

“醉翁”的“醉”应该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真的喝醉了,不知道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想象里;

第二种是陶醉。

所以,《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表面的醉酒下,实际陶醉于摆脱现实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境界,享受高度精神自由后的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这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息息相通。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和《岳阳楼记》比肩的原因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