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杏花村旅游景点有哪些(从华东五市游说起)
汾阳杏花村旅游景点有哪些(从华东五市游说起)从出现时间的早晚来看,庙最早,寺次之,观最晚。庙始于西周时期,寺始于西汉时期,而观始于南朝时期。观;供奉的是仙,最初为观察星相的地方,后演变为道教的道观。人们常说的寺、庙和观之间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分别供奉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寺;供奉的是佛,最初为政府的官署名,后演变为传播佛法与翻译佛经的场所。庙;供奉的是神,指奉祀佛祖、圣贤之所。又称灵庙、塔庙、祖庙。庙最早指祭祀祖先之处,即所谓宗庙。佛教传入后,有人将比较小的佛教道场或比丘者所居之处称为庙,也就有了“寺庙”连说一词。
上篇文章介绍了将杏花村打造成“诗酒文化”景区的同时,在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博物馆重镇”的设想与建议。
本篇文章谈一下如何借助杏花村文旅寺庙文化,也就是寺庙旅游,打造梁思成林薇因夫妇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汾阳古建筑热点的这个话题,将杏花村文旅市场做强做大,使其得到更多游人的认可,成为让世人了解汾阳古建,了解杏花村文旅景区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也让汾阳的古建与杏花村的文旅市场,因他们的考察而闻名于世, 走出国门,走的更远......
(四)整修名胜古迹 为杏花村文旅市场添彩;名胜古迹,这里指的是杏花景区的寺庙观。
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寺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寺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们常说的寺、庙和观之间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分别供奉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寺;供奉的是佛,最初为政府的官署名,后演变为传播佛法与翻译佛经的场所。
庙;供奉的是神,指奉祀佛祖、圣贤之所。又称灵庙、塔庙、祖庙。庙最早指祭祀祖先之处,即所谓宗庙。佛教传入后,有人将比较小的佛教道场或比丘者所居之处称为庙,也就有了“寺庙”连说一词。
观;供奉的是仙,最初为观察星相的地方,后演变为道教的道观。
从出现时间的早晚来看,庙最早,寺次之,观最晚。庙始于西周时期,寺始于西汉时期,而观始于南朝时期。
寺、庙、观的原始用途不一样。最早的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汉代以后,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随着佛教的传入,就将佛教的建筑称为庙或寺。
寺和庙有时通用,但寺一般是指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物,而庙的规模相对较小。尼姑修炼的地方大多叫“庵”,也有的叫庙。而道观有时也叫“庙”或“宫”,但不能叫“寺”。
封建社会的宗庙制度等级森严,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土立一庙,庶人无庙,只能在家里立个牌位祭祀。
中国的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寺庙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精神信仰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寺庙不仅是祈求神灵庇佑的地方,更是关乎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的重要场所。每到传统节日,寺庙内都会挤满了前来祈愿的信众。而寺庙也会依照场所的特点,举办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 通过文化活动来庆祝节日,增加人们的凝聚力。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寻求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寺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宁静安详的场所,能够帮助旅游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而且寺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精神,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种需求在日益快速、浮躁、功利的社会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因此,寺庙文化就成为了一种填补精神空虚、缓解社会压力、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寺庙文化能够让人们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安慰、成长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更多人能够通过寺庙文化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
寺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不仅代表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和民俗文化,大多数寺庙内常有名人题诗、碑刻、壁画、雕塑等景观,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民族风情。这些文化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寺庙文化。
寺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寺庙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追求内心宁静的地方。寺庙所倡导的理念、信仰和道德准则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寺庙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它寄托了人们对于宇宙之谜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寺庙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宁静、祥和、美好的空间,有助于人们提高心境、增强内心力量、保持心灵健康。
作为宗教场所和文化载体,寺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寺庙的存在,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精神价值的存。 因此,对于寺庙的保护和传承是各个地方的责任。
当前寺庙旅游的升温;寺庙旅游是一种体验佛教文化和欣赏古建艺术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和高端化,一些人愿意选择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而寺庙旅游可以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因此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各地政府也开始重视寺庙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寺庙保护和修缮、推广寺庙文化等,为寺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重视,寺庙成为了许多人探寻信仰、寻求平静的场所,这也为寺庙旅游打下了基础。
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寺庙旅游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近年来,寺庙旅游在游客中越来越流行,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大多数游人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寺庙旅游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他们可以通过参观不同地区、不同派别、不同风格的寺庙,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感受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好些游人面临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寺庙旅游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宗教的平静和祥和,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他们可以通过烧香礼佛、念经诵经、参与法会等方式,与佛菩萨沟通心灵,祈求平安吉祥,增强信心和勇气。
许多游人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旅游方式,寺庙旅游能够提供他们不同于传统景点的新鲜体验。
上面简单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一的寺庙文化,并且对当前寺庙旅游升温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纵观杏花村要打造杏花村“酒文旅融合”这样一个旅游品牌,以推动酒与历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闯出一条“旅游 文化 产业”路子的规划。而当前升温的寺庙旅游是否是能够拓展提振杏花村“酒文旅融合”规划的一个举措呢?
我们首先要对古建筑有敬畏之心,其次需要对它们有相应的了解,我们才有条件去保护它们,然后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好好地去利用它们。
结合借鉴苏州枫桥景区和寒山寺景区两个景点深度融合,交相辉映,成为了众多游客们打卡地,同时经济效益也积极上升的同时,杏花村景区在打造其他一些景点之后,是否也将杏花村景区的寺庙旅游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有必要将当地的寺庙资源大力整合,大量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拜访专家名流,找出寺庙文化发展之脉,进而追本溯源,列出提纲,修旧利废,把每个寺庙都尽可能放到它所生存的历史环境中来考量,以历史沿革的形式来整修各个寺庙,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主要有; 杏花村文旅景区上庙村的太符观、小相村灵岩寺、 杏花村国宁寺、大相村崇胜寺。
2001年6月25日,太符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2001年6月25日,太符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内古建筑等基本上保存完好,这里就不累赘了。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梁思成林薇因夫妇考察过的小相村灵岩寺、 杏花村国宁寺、大相村崇胜寺。
那些个寺庙古建筑群体共同见证着杏花村景区曾经的辉煌,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传说故事和信仰。
重新打捞这些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发现古人的智慧,感知寺庙等古建筑不可替代的文化传递功能和心灵慰藉。
又比如,苏州锦溪景区的成功离不开当地人讲好了的两个故事:一是讲好了锦溪和陈墓的历史变革故事;二是讲好了江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故事。这两个故事给锦溪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人迷恋,令人神往。
因此,杏花村景区不仅要讲好杏花诗酒文化等的故事,而且还要将当地的寺庙文化讲好。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林薇因夫妇考察晋汾古建时,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文章中提到杏花村及大相村的那几座寺庙。
梁思成、林薇因夫妇考察晋汾古建时大体上是1934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九十个春秋了。九十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期间因为天灾人祸,兵荒马乱,以及政治原因,他们考察过的那几座汾阳寺庙,好些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小相村的灵岩寺还有不多的一些建筑了。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记载的那些宏伟的古建筑,铸工极精的大铁佛,颜色鲜好,画工精美的券底画壁,以及那些朦胧空灵唯美的境像,大抵上都无影了。
不过,幸好有梁思成、林薇因夫妇的身影走过这片土地,留下了足以让这些寺庙、古塔得到永生的许多宝贵资料。
虽然《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中记载的那些令人神往的古建筑如今已难寻踪迹,但同时被记录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的汾阳那些古建还是比较幸运的,它们将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不朽的文字中得到永生。
特别是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汾阳小相村灵岩寺预查古建时,梁思成抓怕下林徽因仰面与铁佛久久深切相视那一刻的那张照片,将小相村灵岩寺那五尊体量颇大的铁佛其中之一“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的那尊栩栩如生的大铁佛图像保留下来,那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无价之宝,它们在梁思成、林薇因先生的笔下,将得到永生。
这部难得的《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成为了让世人了解汾阳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也让汾阳的古建筑因他们的考察而闻名世界。
梁思成、林薇因夫妇
林薇因和梁思成考察汾阳杏花村国宁寺的资料
1934年考察山西晋汾地区途中,前面是林徽因、梁思成,后面是费慰梅
当年,林徽因、梁思成等以汾阳峪道河为根据地,向邻近诸县进发。美国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负责丈量之类的简单工作,梁思成拍照和做记录,林徽因则从寺庙的石刻上抄录重要的碑文等。他们在汾阳考察了大相村崇胜寺、小相村灵岩寺和杏花村国宁寺等。
1934年夏,林徽因在山西考察古建筑途中
1934年夏,梁思成、林徽因在晋汾预查路上
1934年盛夏林薇因在考察路上
林薇因与铁佛对望。这张老照片堪称经典,一佛一人无声凝望
这张照片是1934年梁思成在山西汾阳小相村灵岩寺拍摄的林徽因与铁佛相互凝望的合影。
有诗为赞;你有低眉慈悲,我自温婉无语,静默好似对话,凝望已然千古(这首诗的作者是晋行记研学中心的杨杰老师)。
主角是一人一仙,一佛一俗;一高一低;一盘坐一站立;一富态一柔弱;一俯视,一仰望;一眼微眯,一目情深;一面慈祥,一笑绽放;
一人一仙两厢凝视,穿过时空,仿佛在用心交流着什么......画面感十足,庄重又不失温馨,肃穆又不失恬静。
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一张经典的照片。相片记录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一个低首垂顾,一个仰首凝望,佛与人之间,似乎灵犀相通。那张照片所给予人的,正是作为中国古建筑保护者的一段美丽邂逅,以及那个年代的风华绝唱与无限沧桑。
那一年,林徽因30岁。
林薇因与大铁佛
梁思成 林薇因与费慰梅
以上是梁思成林薇因夫妇考察汾阳的一些简单资料。
如何将将杏花村景区的寺庙文化讲好,用什么方法好好地去利用它们?
综上所述;
笔者建议:(1)如有条件要将梁思成林薇因考察过的寺庙,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 列出提纲,修旧利废整修好(特别是那几座大铁佛),并且大张旗鼓的去宣传,去传播。
(2)特别是要将林薇因女士与铁佛相互凝望合影的故事讲好,打造林薇因与大铁佛相互凝望的景观。再现那张经典照片的当年镜像。如果能够实现,我想这个景观可以吸引众多林薇因夫妇的粉丝前来打卡、欣赏、旅游。
(3)是否可以打造一座梁思成林薇因夫妇考察汾阳的纪念馆(备注),将他们考察汾阳杏花村,峪道河的经历记录下来,制作景观,或者文物展示,也或者用图片文字,三维动画多媒体演绎多种方式向游人们展示他们考察汾阳的足迹。这个是可以给杏花的文旅发展加分的。
(4)将汾阳八景之一的“卜山书院”打造成一个新的景点;
“卜山书院” (附录)既是一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严谨教学与刻苦求学完美结合的崇高精神。
自古以来,汾阳重文尊教有目共睹,历史上文人墨客辈出,他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同时也为这座古老的小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汾阳旧有“卜山书院”一说,曾是汾州古八景之一,其渊源的文化背景为汾阳重文尊教作了很好佐证。
“卜山书院”有两个之说,一在子夏山,一在大相村,究竟哪个是原始的“卜山书院”,现已无从考证,如今只留下遗址和传说,令后人无限遐想(后面附录原汾阳八景之一的“卜山书院”资料)。
这样,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未来,梁思成林薇因考察过的汾阳古建将继续带着贯穿古今的钟声,成为了让世人了解汾阳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也让汾阳的古建筑因他们的考察而闻名世界,永远传承下去。
下面是转自网络上小相村护国灵岩寺资料。
小相村护国灵岩寺;
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载:护国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当地人称护国灵岩寺为“大寺”,据称在鼎盛时此座寺庙曾占地120亩,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隋唐间的庙貌今已失考,而寺院中原有《唐大佛鼎钟》一通,高三尺余,八棱状,首面刻有“唐代大佛顶幢”大字,落款刻“咸通四年(863)十月十三”,则是一种客观的时代信息。
《汾阳县志》载:护国灵岩寺
隋朝末年,李世民狩猎于汾州一带山中,突遇大雨,急带随从下山避雨,行至山脚一座名叫灵岩院的小庙,见寺庙院墙坍塌、瓦砾杂堆、一派凄怆,但佛像威严慈祥,李世民发愿定将此寺重振。登基后,命尉迟恭增修殿宇,顿时规模大增,始称“灵岩寺”。
又据灵岩寺现存碑载:“明嘉庆己巳年(为清朝时期的1809年),修缮大悲阁及新塑大悲菩萨”。护国灵岩寺,因历来受皇家重视,故规模宏大。明清时,仅庙群占地就将近百亩,属汾州佛教一大寺庙。
金元相交之际,寺内住僧很多。明嘉靖中,增建药师多宝佛塔七层;明万历年间(1573—1619),本寺住持清如大师修缮佛殿,为求得一部镇山宝典,千里迢迢到京城化缘。万历帝母、慈圣皇太后赐全藏经文,明神宗御笔亲书“恭喜万安阁”金匾,灵岩寺从此冠以“护国”之称。明1602年兴建万安阁起,两翼水陆楼,院内桥坊水榭等于公元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先后用时三十四之久基本竣工。
图为汾阳李海见先生美篇上介绍小相村古建及灵岩寺图片
灵岩护国寺俗称大寺,原址规模应该从山门卷洞到第五节进院200~300米,东西寺院宽近100米。山门东南方有寺院田地5O余亩,是寺院僧侣的菜园等,第五进庙宇后东北有堡子田2O余亩。堡子田既可运用高垒墙防御,又可种田,一举两得。
山门前有东西大道寺道街,寺道街是连接小相东西两条南北大街的横向大道,大道南紧对山门是又宽又高的色彩斑阑的呈八字的九龙影壁,九条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壁周有砖雕花瓶和米黄色琉璃竹节。壁面镶琉璃九龙,有舞者、有腾者、有相交戏耍者,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后被日本侵略者拆毁。
影壁对过是呈坐北朝南山门,护国灵岩寺的山门为组合式白砂(汉白玉)牌楼,砖砌三间卷洞在白牌楼后,上刻:“灵岩宝镜”四字。整座山门由砖瓦木石等材料构成,插飞斗拱、屋脊六兽、逼真若飞,似南天门仙境。
山门是近30度立砖砌斜坡,两旁设置石狮及翠柏,石狮是明庆成王与永和王所赐。整个寺院内苍柏成翠,红墙掩映在翠柏中,增添了不少神秘……
进山门后为第一节院,正面是天王殿,俗称铜佛店,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殿门前,有高一米许石猴,将耳朵附石猴上,可听见石猴下海眼流水声。天王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
东有南北三进竖别院,直到塔院东一线,钟楼鼓楼即置此院中,晨钟暮鼓,僧众云集。西置南北三进别院,阎王殿,十八层地狱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走进地狱大殿门时,一般会触发黑白无常手中的机关而抛出铁链绳套在来人脖子上,捉魂幡拍打来人的脑袋,让人在惊魂万分中产生因果轮回深刻教育,再进入十八层地狱有阴森恐怖撕心,挖眼,捣肺……雕塑场景,西竖别院第三进,以僧侣住宿起居为主。
修复后的小相村灵岩寺
通过天王殿旁双门,进入第二节院,正面为前殿,俗称铁佛殿。梁思成夫妇考察时,殿废墟内置趺坐铁佛两尊,中间莲座一座。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前殿供奉什么佛需考证。
进入第三节院,正殿中有铁佛三尊又名三佛殿。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正殿原为三明两暗大三开间枕头窑洞建成。该三尊佛也就是梁思成夫妇所拍像片留下的珍贵资料中的三尊铁佛。
第四节院,西北角原为七级浮屠塔,后改建为十三级砖塔,俗称死塔,紧对西南角置木塔一座,人称活塔高相当四层寺塔高。东西两厢配三间卷洞配殿,分别塑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在塔院中轴线上,塔东南前方,有高1.5尺,呈正方形长宽1丈的大理石金人台,正中有焚香琉璃楼阁一座,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铁人高约2米,身披盔甲,姿态英武,有祈福和壮七佛及药师威仪之意。
药师七佛多宝塔,位于灵岩寺第四节院中部偏西北 按有关文史资载,高度20米。 始建于元代,至元六至七年,始为七级浮屠(塔),是本寺海潮法师舍利塔。《灵岩寺增修记》孔天胤:居民任廷佐等,舍财增修长廊若干间。又于大雄殿前,增修多宝佛塔七级,将该塔增建至十三层,落成时,鸿胪李西严氏,亦施饰金像,遂谋勒石纪事,谘予为文。
灵岩寺砖塔(明代)
该塔为砖石结构,八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容心砖塔,塔基是石砌须弥座式,并有浮雕仰覆莲花瓣,八个边角各有一尊金刚力士擎天式浮雕,十分逼真。上枋处的浮雕为麒麟、寿星、奔鹿、莲花、净瓶等吉祥物。塔身以砖砌成,塔檐、斗拱、插飞均为砖雕。门居塔南,内砌石台阶,可盘旋上至四层。
塔身镶有明代石碣,其中二层南镶有“药师七佛多宝佛塔”八字,落款为“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初三吉日建”。二层北佛龛顶刻有“观音阁”三字,三层南佛龛顶竖书“阿弥陀佛”四字。十二个佛龛内都供有佛像,塔顶有风磨铜宝刹,解放前丢失。塔顶为反叠涩收结成平台,塔刹已完全坠毁,只剩大约足有三米多高的铁刹杆直刺云霄;塔顶八条垂脊均装饰精美琉璃构件并角兽。
据传说;在药师七佛多宝塔的东面,曾经有一座木塔,高约十余米,青石为基,上有浮雕莲座,莲座中间有一直径一尺多的铁孔,轴心插一相应的木轴,轴上装有一个木底盘,再上是七层木塔。该塔斗拱、插飞、木檐、风铃俱全,原理深奥、造型精致,每逢庙会,僧人脚踏机关,木塔随之旋转,有“花开现佛”之奇观。因此,村人称为“活塔”。“活塔”于解放前四十年代毁于战火。
下面是上世纪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晋汾古建时的文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关于那几座寺庙的记载;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小相村与大相村一样在汾阳文水之间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东,而小相村却在路西,且离汾阳亦较远。灵岩寺在山坡上,远在村后,一塔秀挺,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望去易知为明清物,但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过路人弃置不睬。
离开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里达村前门楼。楼跨土城上,下圆券洞门,一如其他山西所见村落。村内一路贯全村前后,雨后泥泞崎岖,难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觉灵岩寺之远,始悟汾阳一带,平原楼阁远望转近,不易用印象来计算距离的。及到寺前,残破中虽仅存在山门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考察时,已是遗墟的灵岩寺还存有明正德年铸造的五尊铁佛。
图为汾阳金石类编 记载 明汾阳杏花村小相村灵岩寺大铁佛像简介(1)
图为明汾阳杏花村小相村灵岩寺大铁佛像简介(2)
图为汾阳金石类编 记载 明汾阳杏花村小相村灵岩寺大铁佛像简介(3)
进门只见瓦烁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皇堂。道中所见砖塔及重楼,尚落后甚远,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跌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几顿生妙悟,进入新境。
再后当为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丽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
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
梁思成回忆,“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侧垂注之情,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在柔和的氛围中,梁思成用随身携带的徕卡相机抓拍下了林徽因仰头与铁佛对视的动人瞬间。
那个镜像极富意境美,娇小秀美的林徽因仰首细观,右手轻抚着露天盘坐、低垂眷顾的铁佛,两厢凝视,仿佛在用心交流着什么……
林徽因仰头与铁佛对视的动人瞬间。
灵岩寺各殿本皆发券窑洞建筑,砖砌券洞繁复相接,如古罗马遗建,由断墙土丘上边下望,正殿偏西,残窑多眼尚存。更象隧道密室相关连,有阴森之气,微觉可怕,中间多停棺柩,外砌砖橔,印象亦略如罗马石棺,在木造建筑的中国里探访遗迹,极少有此经验的。券洞中一处,尚存券底画壁,颜色鲜好,画工精美,当为明代遗物。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这塔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砖塔之后,有砖砌小城,由旁面小门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楼阁廊舍,尚极完整,但阒无人声,院内荒芜,野草丛生,幽静如梦;与“城”以外的堂皇残址,露坐铁佛,风味迥殊。
这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窑筑巩固,背面向外,即为所见小城墙。殿中各余明刻木像一尊。
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两旁更有簃楼,石级露台曲折,可从窑外登小阁,转入正楼。夕阳落漠,淡影随人转移,处处是诗情画趣,一时记忆几不及于建筑结构形状。
灵岩寺旧照 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
下楼徘徊在东西配殿廊下看读碑文,在荆棘拥护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间碑,碑文叙述水陆楼的建造原始甚详。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梦散步院落,仰视左右,有楼翼然,赫辉壮观,若新成形……觉而异焉,质明举似普门师,师为余言水陆阁像,颇与梦合。余因征水陆缘起,慨然首事。……”
各处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唯有现在破烂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来的。
正在留恋中,有村人好事进来,打断我们的沉思,开始问答,告诉我们这寺最后的一页惨史。据说是光绪二十六年替换村长时,新旧两长各竖一帜,怂恿村人械斗,将寺拆毁。数日间竟成一片瓦砾之场,触目惊心;现在全寺余此一院楼厢,及院外一塔而已。
汾阳县杏花村国宁寺;
《汾阳县志》国宁寺记载
杏花村是做汾酒的古村,离汾阳甚近。国宁寺大殿。由公路上可以望见。殿重檐,上檐檐椽毁损一部,露出橑檐枋及阑额,远望似唐代刻画中所见双层额枋的建筑,故引起我们绝大的兴趣及希望,及到近前才知道是一片极大的寺址中仅剩的、一座极不规矩的正殿;前檐倾圮,檐檩暴落,竟给人以奢侈的误会。
廊下乾隆二十八年碑说:“敕赐于唐贞观,重建于宋,历修于明代。”现存建筑大约是明时重建的。在山西明代建筑甚多,形形色色,式样各异,斗栱布置或仍古制,或变换纤巧,陆离光怪,几不若以建筑规制论之。大殿的平面布置几成方形,重檐金柱的分间,与外檐柱及内柱不相排列。而在结构方面,此殿做法很奇特,内部梁架,两山将采步金梁经过复杂勾结的斗栱,放在顺梁上,而采步金上,又承托两山顺扒梁(或大昂尾),法式新异,未见于他处。 至于下檐前面的斗栱,不安在柱头上,致使柱上空虚,做法错谬,大大违反结构原则,在老建筑上是甚少有的。
汾阳国宁寺平面图
汾阳县 大相村 崇胜寺;
由太原至汾阳公路上,将到汾阳时,便可望见路东南百余米处,耸起一座庞大的殿宇,出檐深远,四角用砖筑立柱支着,引人注意。由大殿之东,进村之北门,沿寺东墙外南行颇远,始到寺门。寺规模宏敞,连山门一共六进。山门之内为天王门,天王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后为天王殿,天王殿之后为前殿,正殿(毗卢殿)及后殿(七佛殿)。除去第一进院之外,每院都有左右厢,在平面布置上,完全是明清以后的式样,而在构架上,则差不多各进都有不同的特征,明初至清末各种的式样都有代表“列席”。在建筑本身以外,正殿廊前放着一造像碑,为北齐天保三年物。
大相村 崇胜寺旧照
天王殿正中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碑说:
大相里横枕卜山之下……古来舍刹稽自大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大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奉敕建立后殿,增饰慈尊,额题崇胜禅寺,于是而渐成规模,……大明宣德庚戌五年(公元1430年),功竖中殿,廊庑翼如;周植树千本。……大明成化乙未十一年(公元1475年),……构造天王殿,伽蓝宇祠,堂室俱备。……
按现在情形看,天王殿与中殿之间,尚有前殿,天王殿前尚有钟楼鼓楼,为碑文中所未及。而所“植树千本”,则一根也不存在了。
山门三间,最平淡无奇;檐下用一斗三升斗拱,权衡甚小,但布置尚疏朗。
天王门三间,左右挟以斜照壁及掖门。斗拱权衡颇大,布置亦疏朗,每间用补间铺作二朵,角柱微生起,乍看确有古风。但是各拱昂头上过甚的雕饰,立刻表示其较晚的年代。天王门内部梁架都用月梁。但因前后廊子均异常的浅隘,故前后檐部斗拱的布置都有特别的结构,成为一个有趣的断面;前面用两列斗拱,高下不同,上下亦不相列,后檐却用垂莲柱,使檐部伸出墙外。
崇胜寺旧照 前后檐部斗拱的布置都有特别的结构
钟鼓楼天王门之后,左右为钟鼓楼,其中钟楼结构精巧,前有抱厦,顶用十字脊,山花向前,甚为奇特。
天王殿五间,即成化十一年所建,弘治元年碑,就立在殿之正中;天王像四尊,坐在东西梢间内。斗拱颇大,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梢间用一朵,雄壮有古风。前殿五间,大概是崇胜寺最新的建筑物,斗拱用品字式,上交托角替,垫拱板前罗列着全副博古,雕工精细异常,不唯是太琐碎了,而且是违反一切好建筑上结构及雕饰两方面的常规的。
前殿的东西配殿各三间,亦有几处值得注意之点。在横断面上,前后是不均齐的;如峪道河龙天庙正殿一样,“前廊后无廊”,而前廊用极大的斗拱,后廊用小斗拱,使侧面呈不均齐象。斗拱布置亦疏朗,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出跳虽只一跳,在昂下及泥道拱下,却用替木式的短拱实拍承托,如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所见;但在此短拱拱头,又以极薄小之翼形拱相交,都是他处所未见。最奇特的乃在阑额与柱头的联接法,将阑额两端斫去一部,使额之上部托在柱头之上,下部与柱相交,是以一构材而兼阑额及普拍枋两者的功用的。阑额之下,托以较小的枋,长尽梢间,而在当心间插出柱头作角替,也许是《营造法式》卷五所谓“绰幕方”一类的东西。
图为汾阳金石类会编记载 明 汾阳崇胜寺观音画像说明
正殿(毗卢殿)大概是崇胜寺内最古的结构,明弘治元年碑所载建于宣德庚戌五年(公元1430年)的中殿即指此。殿是硬山造,“前廊后无廊”,前檐用硕大的斗拱,前后亦不均齐。斗拱布置,每间只用补间铺作一朵。前后各出两跳,单抄单下昂,重拱造,昂尾斜上,以承上一缝榑。当心间补间铺作用四十五度斜拱。阑额甚小,上有很宽的普拍枋,一切尚如古制。当心间两柱,八角形,这种柱常见于六朝隋唐的砖塔及石刻,但用木的,这是我们所得见唯一的例。檐出颇远,但只用椽而无飞椽,在这种大的建筑物上还是初见。
前廊西端立北齐天保三年任敬志等造像碑,碑阳造像两层,各刻一佛二菩萨,额亦刻佛一尊。上层龛左右刻天王,略像龙门两大天王。座下刻狮子二:碑头刻蟠龙,都是极品,底下刻字则更劲古可爱。可惜佛面已毁,碑阴字迹亦见剥落了。清初顾亭林到汾访此碑,见先生《金石文字记》。
前廊西端立北齐天保三年任敬志等造像碑
最后为七佛殿七间,是寺内最大的建筑物,在公路上可以望见。按明万历二十年《增修崇胜寺记》碑,乃“以万历十二年动工,至二十年落成”。无疑的这座晚明结构已替换了“大元元祐四年”的原建,在全部权衡上,这座明建尚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美德;例如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尚表现一些雄壮气概。但各部本身,则尽雕饰之能事。外檐斗拱,上昂嘴特多,弯曲已甚;耍头上雕饰细巧;替木两端的花纹盘缠;阑额下更有龙形的角替;且金柱内额上斗拱坐斗之剔空花,竟将荷载之集中点(主要的建筑部分),作成脆弱的纤巧的花样;匠人弄巧,害及好建筑,以至如此,实令人怅然。虽然在雕工上看来,这些都是精妙绝伦的技艺,可惜太不得其道,以建筑物作卖技之场,结果因小失大,这巍峨大殿,在美术上竟要永远蒙耻低头。
七佛殿格扇上花心,精巧异常,为一种菱花与球纹混合的花样,在装饰图案上,实是登峰造极的,殿顶的脊饰,是山西所常见的普通做法。
汾阳境内考察完。
(备注)据原大同市耿彦波市长就大同市修建梁思成纪念馆时说:“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上世纪30年代梁先生即来大同考察,这次古城重建全赖他当年的文字和图录;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梁先生提出将北京新旧城分开建设以保护古都的方案,可惜未能实现。60多年后,大同重建正是用的这个思路。”
(附录)原汾阳八景之一的“卜山书院”资料。
子夏山“卜山书院”
卜山,又名子夏山,谒(隐)泉山。距今汾阳市城北约五十华里。清代以前隶属汾阳,民国初重划县界,山之阳仍属汾阳,山之阴划归文水县。
“卜山书院”显见为“子夏神祠”。隋《国集记》云:“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山有子夏神祠。”《汾阳县志》载:“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列柏倚壁,相传子夏退老居此。”民间传说:春秋时孔子门徒“卜子夏”退老居西河(汾阳古称),在此山上的石室中设教讲学,教授出政治家李克、军事家吴起,以及贤士段干木、田子方等。卜子夏也是战国时期魏文侯求贤若渴之师,汾阳至今有“文侯村”名。
古人有诗云:卜山拥翠势峥嵘,世远空堂草自横,涧底寒流呜咽里,令人疑是读书声。
又有诗曰:卜山书院;
叠翠苍山红欲掩,青阶石磴步泉琴。南天门近谁曾去,隐室洞开君可临。
子夏春秋传学事,西河水土毓儒吟。书声恍忽凭遥想,汾地钟灵古往今。
卜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在“七十二贤”中名列第四。子夏从小聪慧、才气过人。《论语》中许多著名格言均出自卜子夏,例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卜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宗师,三晋文化的创始人。
清代《汾阳县志》附图显示,卜山书院为一座瓦房四合院,前有单檐牌坊,座落于松竹点缀的群山环抱之中。坊前竖石碑,山野间别有屋舍、宝塔。子夏石室今犹在,上述景观则早已不存。
清代《汾阳县志》上的卜山书院图
子夏石室位于子夏山主峰半山腰的一道沟壑右侧,距山底约二百余米,沿沟壁有古人凿出的石磴可供攀援,山势险峻,石路崎岖,几成直立,十分陡峭。
子夏石室又称隐堂洞,坐北朝南,洞口高约3米,宽近5米,洞内深约25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百余平米。民间传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过此地曾留宿洞中,洞内原塑有唐僧师徒四人像;又说唐玄宗巡幸商山曾憩于该洞,因此隐堂洞又称“隐唐洞”。
洞内有一上斜的倒插窝,直通洞外,人称“南天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日寇扫荡,当地百姓便于此洞躲藏。一次,日本兵一直追寻洞里,顺着南天门爬上。一百姓急中生智,脱下衣服将南天门堵了个严严实实,洞中立时一片漆黑。日本兵心慌意乱,胡乱放了几枪,叽哩哇啦一阵便撤走了,众百姓因此幸免于难。
洞旁凿有两孔石室,门上刻一副对联:将勤补拙,以俭助贫。横批:中和。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曾有位号“庸农子”的居士住于石室修道养性,后坐化而终。次年被人发现塑作真身像,并于山石平面刻就一通“庸农碑”,记载了这一事件。碑文大意是:有一出家人,姓宋名仁,介休人。小时候就天资聪明,但长大后却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有一年,他游览子夏山,见这里山明水秀,于是决定定居此处,端坐练修行。来往于此地的人经常有衣缺少食者,他见了便会赠其衣饭。后来,盘膝坐着死去。直到第二年春有一汾君游于此见之,才与乡人李应林、王应魁、郝景忠捐资将其下葬。
汾阳还有一处“卜山书院”,位于城北二十华里的大相村,初名“子夏祠”。元代至正十年(1350)敕额“卜山书院”,此匾额为横状,宽约三尺余,高约二尺多,建国初期还在。
据村人回忆,书院占地约七亩,三节院落,前院有泮池扬波、石径通幽,池上架石拱桥,书房分设于东西两厢,原置有神阁,内奉孔子、子夏等牌位。
大相村的卜山书院建成于哪年?据《汾阳县教育志》记载:“元至正十年(1350)在城北大相村子夏祠内所建,后得书院迁于村内。”但又据考证,元至正十四年(1354)八月二十八日,由大相村人、前湖北德安府税务大使樊宗礼及其兄樊宗义所立碑石《有元创建卜山书院记》从这两个史料中完全可以看出,卜山书院的建成年代大约在1350年之前不很长的时间里。
大相村的卜山书院历代乡人多加修葺保护:
明万历中,大相村樊公友重修卜山书院,冀南道分守彰其门曰:世义。
清重修卜山书院碑记,乾隆八年的碑, 是山西西河地区最古老的书院之一
清道光初,大相村人魏荫楷设教卜山书院。书院与崇胜寺相邻,佛寺欲占书院一块地建照壁,魏荫楷坚决不答应。魏死后,僧人又想占书院地,魏的学生樊大鹏、樊澍芳出面阻止。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汾州知府牛镇重修大相村卜山书院。
清嘉庆年间,罗城镇议叙千总李万清捐资修葺大相村卜山书院,还没修完,却患重疾,临死前,嘱托其弟要继续修缮卜山书院。
近代,大相村“卜山书院”仍残留大厅一所,东厢房三间及元时建祠的碑记一通。
在20世纪50年代,卜山书院曾经是大相村全村初小学生的学堂。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相村的学生都去了附近的罗城村上学,卜山书院也就被村里的副业队占据,石碑也被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渠闸配套工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相村里的副业队解体,卜山书院被批建为民用宅基地。
现如今,卜山书院已经不复存在,然书院里石碑的传说依然流传在民间。
这块石碑原先立在书院门旁,一来书院里文气旺盛,石碑上盈了一身文气;二来学生们上学下学来回走,常在石碑上摸摸揣揣,又使它得了孩童们的勃勃生机。天长日久,石碑有了灵性,渐渐地能变幻成人形,混迹人间。
卜山书院紧临一条大道,拉炭的马车都要打这里路过,车辚辚,马萧萧,倒也热闹。有一天,卜山书院的石碑变化成一个老者向南行走,恰遇一赶车人吆喝着牲灵从后边赶来。他很想搭车,便问道:“老弟,你这车能否载得动我呢?”赶车人看了他一眼,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怎载不动?你又不是卜山书院里的石碑!”赶车人一语道破机关,他很快现出原形,僵立在大路旁边,再没能向前行走,也没能回到卜山书院里。关于这段民间传说,故事情节虽然纯属虚构,石碑就是石碑,哪会变成老者。不过,传说故事毕竟不是史实和事实的真实记述,只是寓含着劳动人民的某种愿望和理想。
两处“卜山书院”的历史存在,相传皆因这所书院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得意学生卜子夏教书的地方,故有“西河设教”的说法,西河设教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卜山书院”今已不存,古人却留下咏颂之诗,其中不乏佳作。清人程学曾“咏卜子祠”律诗一首,情境尽在其中:
教泽西河访古贤,儒先此地有真传。
卜山远接尼山脉,汾水遥通泗水渊。
鸟语花香萦岭上,风鸣琴韵过林边。
至今石室谁为主,藤绕苔封不计年。
说明: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真诚感谢原创作者辛勤制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