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冀村的一个传说(记汾阳小相村的灵岩护国寺)
汾阳冀村的一个传说(记汾阳小相村的灵岩护国寺)灵岩寺建筑 这里寺院大多建筑已毁,但仅留十三层砖塔及第五进院几间窑洞仍可窥历史上之鼎盛景像,为了比较全面了解大寺,走访了不少老人,查阅了相关资料,特别是梁思成夫妇考察留存下的照像片及日记珍贵致极,现将捜集到的资料堆砌如下,以求大致了解大寺的全貌,不妥处请指正。 离家多年的游子,迷向难找回家方向的儿郎只要看到子夏山前的小相寺塔,家就在前方。 看见寺塔这一标志建筑,那就是故土那就是家……! 殊不知,见塔的背后,是塔下百亩地范围曾是汾阳地界第一寺庙灵岩护国寺所在地。
小相村灵岩护国寺
文/李海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汾阳灵岩寺 图片来自今日吕梁网
寺塔、灵岩护国寺一直是萦绕我心头最神秘的地方……。
离家多年的游子,迷向难找回家方向的儿郎只要看到子夏山前的小相寺塔,家就在前方。
看见寺塔这一标志建筑,那就是故土那就是家……!
殊不知,见塔的背后,是塔下百亩地范围曾是汾阳地界第一寺庙灵岩护国寺所在地。
这里寺院大多建筑已毁,但仅留十三层砖塔及第五进院几间窑洞仍可窥历史上之鼎盛景像,为了比较全面了解大寺,走访了不少老人,查阅了相关资料,特别是梁思成夫妇考察留存下的照像片及日记珍贵致极,现将捜集到的资料堆砌如下,以求大致了解大寺的全貌,不妥处请指正。
灵岩护国寺的规模与设置:灵岩寺建筑
灵岩护国寺俗称大寺,鼎盛时原址规模应该从山门卷洞到第五节进院200~300米,东西寺院宽近100米。山门东南方有寺院田地5O余亩,是寺院僧侣的菜园等,第五进庙宇后东北有堡子田2O余亩。堡子田既可运用高垒墙防御又可种田,一举两得。其它寺产据老人讲有寺田600余亩。
山门前有东西大道叫寺道,联接小相东西两条南北大街俗称凤凰双展翅,大道南紧对山门是又宽又高的色彩斑阑的呈八字的九龙影壁,九条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壁周有砖雕花瓶和米黄色琉璃竹节。壁面镶琉璃九龙,有舞者、有腾者、有相交戏耍者,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后被日本侵略者拆毁。
灵岩护国寺的山门是窑洞式门洞外镶二层五椽组合式木牌楼,上刻:“灵岩宝镜”四字。两个偏门匀为单椽。整座牌楼属木制结构,插飞斗拱、五脊六兽、逼真若飞,似南天门仙境。
山门是近30度台阶阶梯,两旁设置石狮及翠柏,石狮是明庆成王与永和王所赐。整个寺院内苍柏成翠,红墙掩隐在翠柏中,增添了不少神秘……。
进山门后为第一节院,正面是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佛像材质需考证)东北有钟楼,西北面置鼓楼,晨钟暮鼓,僧众云集。紧邻山门东西建有连体南厅西配殿置阎王殿及十八层地狱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进阎王大殿门时一般会触发黑白无常手中的机关而抛出铁链绳套在来人脖子上,而让人在惊魂万分中产生因果轮回深刻教育。
通过天王殿旁双门,进入第二节院,东西有三开间窑洞配殿,正面为前殿,梁思成夫妇考察时,殿废虚内置趺坐铁佛两尊,中间莲座一座。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其余佛像设置需进一步考证。
进入第三节院,仍有东西配殿,正殿中有铁佛三尊又名三佛殿。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正殿原为三明两暗五开间枕头窑洞建成。该三尊佛也就是梁思成夫妇所拍像片留下的珍贵资料中的三尊铁佛。
灵岩寺铁佛
第四节院,西北角原为七级浮屠塔,后改建为十三级砖塔,俗称死塔,紧对东北角置木塔一座,人称活塔。
药师七佛多宝塔,位于灵岩寺第四节院中部偏西。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按有关文史资载,高度20米。
塔基为石砌须弥座式,露出地面的座底部分可见四层青石,每块厚薄不等,总厚度40公分。束腰上下分为浮雕仰覆莲花瓣,由四层白石镌刻而成,总高度1.46米。
莲座为八面,每面横长2.35米 周长为20米.八个边角相交处各雕一尊半蹲势力土托重浮雕像 双手叉腰 蹲伏塔下 大有支撑和托塔身之架式。
上枋的中间,分别浮雕着麒麟、寿星、奔鹿、莲朵及佛家圣物净水瓶等物。
塔周身用砖砌成,每块砖长38公分,宽18公分,厚6公分。
塔檐为砖雕结构,砖斗拱,砖插飞,每层有砖雕仿木斗拱16朵,塔层增高,粗度随之内缩,但只缩间距,斗拱数量不变,全塔共208朵。
塔门居南,拱形,宽0.9米 高2米 向北入深1.5米之东又有一进塔小方门 内砌石台阶 螺旋式攀援而上通至四层。每层塔内有十三级台阶,每级宽1.5尺,每层相接处内壁上券砌一个佛阁。
塔内五层以上不可攀登,每层中间收缩为约四尺见方塔井,以藻井收顶。
药师七佛多宝塔
砖塔北按康熙板县志朱之俊陈说是七佛殿,孔天胤记叙是大雄宝殿。七尊佛铁泥木塑无记载?佛教历史悠久,宣称在佛祖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成佛的尊者,或称圣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然后连同释迦牟尼佛,并称“七佛”。佛教认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众生。所以,七佛就代表着七世。而在佛教中认为,“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照明于世间”,礼拜七佛还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生死痛苦。
经塔院曲折碑廊, 再往北留一小门即可进入第五节院,进入第五节主院前是连接楼水陆楼,水陆楼是东西两厢(东或西排间窑洞)用枕头窑做基的二层楼阁,并用东西两厢南北向卷穹洞作为行人通道,楼内在人行廊两旁置多层千佛,金碧辉煌。这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每一窑殿中有明刻木像一尊。(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梦散步院落,仰视左右,有楼翼然,赫辉壮观……。”)
据载:“灵岩寺有五节院,第五节院是十方 院,中塑毗卢遮那佛丈六金身”。(佛身材质需考证)
毗卢遮那佛塑在七排间中间三开间枕头窑中,枕头窑双向穹顶连接流畅,力学美学融为一体,显得无比开阔高大,同时也显示了当地在窑洞建筑枝术的成熟与先进,堪称天下第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五节院内西有5开间水陆楼,北有26间一字排开窑洞,西北有6开间窑洞,东北迤东有13间阳向窑洞(村中老者说是拆了东配殿盖起的13间正窑洞)。 历史上原来中间有七排间窑洞(枕头窑)是基窑(现旧基窑仍保存完好),这就是五进院中的主殿,其上与其它东西配殿之上,有阁楼,即藏经阁(御批后建造的万安阁)、观景亭及簃楼等。现顶楼已全部损毁,使其低矮了不少。如果要客观地体现原建筑风貌可参考五排间姑姑庵主楼,只不过灵岩寺藏经阁是七排间大楼,更壮观宏伟。
毗卢遮那佛(毗卢折那佛、毗卢舍那佛)即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见解,或认为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毗卢遮那(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重。“普照十方炽”位于“无边妙华光香水然宝光明世界海”的中央。
十方院别为圣境,院南宝塔挺秀,迤北有曲折碑廊,水陆楼中两厢佛龛诸佛云集,金碧辉煌;藏经阁前庄严肃穆,香烟袅袅,寺院内花木繁茂,鱼潜浅波。心型青莲池,花岗岩双金水桥左右比肩,众花木华盖交替掩映,朱红万安阁越显安祥神圣。清乾隆年间,汾阳进士曹祝龄曾作《游灵岩寺》诗:“高阁凌云一凭眺,汾川俨入画图中”就是生动的写照。有渊则灵,有仙则名,灵岩寺中潜溪周流不息也是灵宝胜境一大景观。
相较周边寺院灵岩寺有以下两大特点是较周边乃至全国独有:
5一7米高铸造铁佛佛界少见;枕头窑圈洞十字交叉构建穹顶之高大开阔全國绝无仅有。而且全部枕头窑洞作为基础,之上再盖木架结构楼阁,以完全体现寺院的雄伟高大威严。因此是建筑学上的一大贡献!枕头窑建筑小相村仅大寺、后马园上窑洞、任栋国家窑洞,姑姑庵大楼一层四处,是无樑殿建设技术的原型,是文物级建筑。另外从建筑材料上夯土,土秸,砖,木结构,里面油柒彩画外面砖砌琉璃碧瓦,极致精巧,兼顾了成本与艺术美,那叙述的是巧夺天工的时代与历史。
梁思成夫妇日记记录: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1934年 林徽因
小相村与大相村一样在汾阳、文水之间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东,而小相村却在路西,且离汾阳亦较远。灵岩寺在山坡上,远在村后,一塔秀挺,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望去易知为明清物,但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过路人弃置不睬。
离开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里达村前门楼。楼跨土城上,下圆券洞门,一如其他山西所见村落。村内一路贯全村前后,雨后泥泞崎岖,难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觉灵岩寺之远,始悟汾阳一带,平原楼阁远望转近,不易用印象来计算距离的。及到寺前,残破中虽仅存在山门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进门只见瓦烁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皇堂。道中所见砖塔及重楼,尚落后甚远,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跌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几顿生妙悟,进入新境。再后当为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丽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1934年 林徽因凝视铁佛
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
灵岩寺各殿本皆发券窑洞建筑,砖砌券洞繁复相接,如古罗马遗建,由断墙土丘上边下望,正殿偏西,残窑多眼尚存。更象隧道密室相关连,有阴森之气,微觉可怕,中间多停棺柩,外砌砖橔,印象亦略如罗马石棺,在木造建筑的中国里探访遗迹,极少有此经验的。券洞中一处,尚存券底画壁,颜色鲜好,画工精美,当为明代遗物。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这塔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
砖塔之后,有砖砌小城,由旁面小门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楼阁廊舍,尚极完整,但阒无人声,院内荒芜,野草丛生,幽静如梦;与“城”以外的堂皇残址,露坐铁佛,风味迥殊。
这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窑筑巩固,背面向外,即为所见小城墙。殿中各余明刻木像一尊。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两旁更有簃楼,石级露台曲折,可从窑外登小阁,转入正楼。夕阳落漠,淡影随人转移,处处是诗情画趣,一时记忆几不及于建筑结构形状。
下楼徘徊在东西配殿廊下看读碑文,在荆棘拥护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间碑,碑文叙述水陆楼的建造原始甚详。
1934年 梁思成读碑文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梦散步院落,仰视左右,有楼翼然,赫辉壮观,若新成形……觉而异焉,质明举似普门师,师为余言水陆阁像,颇与梦合。余因征水陆缘起,慨然首事。……”
各处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唯有现在破烂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来的。
正在留恋中,老村人好事进来,打断我们的沉思,开始问答,告诉我们这寺最后的一页惨史。据说是光绪二十六年替换村长时,新旧两长各竖一帜,怂恿村人械斗,将寺拆毁。数日间竟成一片瓦砾之场,触目伤心;现在全寺余此一院楼厢,及院外一塔而已。
后记 :近日到灵岩寺实地堪察,原第五进院中东窑、西窑己不复存在,西窑址上盖起了西厢房,东窑址上是空地,种玉茭、蔬菜,靠前新盖东厢供奉观音。北七间枕头窑主殿还在,一字排开西北角有北窑六间,东北角有北窑13间,正对七间主殿南面是新盖天王殿并塑佛像,天王殿东西有鼓钟楼。即成在原五节院范围内东厢院,西厢院,主寺院东中西三院布置格局。明清鼎盛的纵向五进挌局120亩地规模,变成如今的原五分之一规模,东西中撗三院格局。东西厢什么时间拆毁,什么时间建的因寺院师傅正忙未来得及交流,留几分遗憾下次再进一步了解情况。可惜东西各五间基窑枕头窑配殿是研究水陆楼型制基础,如今化为乌有。同时怀揣七佛殿及水陆楼原样如何设置疑问仍待进一步考证。
水陆楼形置可参考县志朱之俊两梦境像。
参见汾阳县志朱之俊:
嘉隆中落成,萬暦每間,淸如上人起而丕振之。戒律精嚴,宗風孔扇,已而念缺《大藏》,無以爲山門鎭。爲此一大事,因緣北走燕都,聞於慈聖國母,頒賜《全藏》,仍勑諭寺僧護持課誦,永祝國釐。復發帑金四百,創造經閣。神宗皇帝御書“恭熹萬安閣”五字,以顏之,且嘉乃績,賜紫衣者再,皆异數云。上人感戢慈,涓練時日,版築大舉,於七佛殿後,造無梁洞九空。上竪閣七楹,上下高七丈餘。閣内以毘盧佛,丈六金身主之,左右列藏經十二函,壁間繪萬佛繞文殊像,廣潔深靚。得无曾有,齋厨浴湢,以次而具其東西,兩配卷洞稱是。
上人更擬於上起水陸樓,供諸天聖像,使高足南下,請像金陵。會屢歲不登,施未集,樓成晝餅,以致水陸聖像,麈封龕函,上人憂之。一日,囗有余寺中,夜方參半,俄夢散步院落,仰視左右,有樓翼然赫燡,改觀若新成狀。余拾級而上,中列十地閻君,輒入作禮,禮已,徐下至階。次見西洞扇上,刻 “如意”二字,入木可寸許。覺而異焉,質明舉似普師,師爲余言,水陸圖像與夢合。余因徵水陸圖緣起,慨然首事,歸作募疏。文成之夕,復夢逰一園林,中有巨橋,長三丈許,有蓮兩池,夾橋左右。池甃以石,蓮高如葦,葉大如輪。余舒臂折一葉,作蓋以行,遥望萬木業中,隱藏一閣,掩映最奇。稍前,閣上有人摇手相招。余覺,益嘉其異……。"
淸如上人竭三十余年花费万余两之力于祟祯九年竣工。
前段时间与张益平同学谈到小相村铁佛寺重修碑记,有寺产记载。寺产话题刨析了寺庙前世今生的命运本质。
万历十九年,明天启五年两次小相村重修峯岩寺碑记〈两块碑记〉约定峯岩寺管辖(因铁佛寺无人居住,由灵岩寺代管):其地亩数浩散,但可以四至为界,东至天河,西至马道岭,南至松树岭,北至靈Ⅹ沟。大量寺产归还峯岩寺后,谁租种、如何租种、管理模式等有待考证。从捐款、物、人力投入上讲小相村任姓占了较大份额,任姓与寺权间是有渊源的。
吾汾之小相村北二十里余地,名曰峯岩沟(峰涧沟),有古梵刹即曰峯岩寺(俗称铁佛寺)。
可见小相村寺产所辖土地北至廿到三十余里,范围之广茅,令后人赞叹。
一个颓废的铁佛寺有如此寺产,而灵岩护国寺应有更大的寺产管辖范围,这项需进一步考证。
这从另一角度说明,明清两朝寺庙鼎盛的根本原因,是有大量的寺产作为寺庙发展的经济支撑。随朝代更迭,制度的改变,寺产的消失是大量寺庙消亡的根本原因。
而村纠首争斗拆毁灵岩寺的深层原因应与仅存寺产的变更、租赁争斗有关,这已成迷。这些都有待考证。
纠首引发的械斗是光绪26年即1900年,梁思成夫妇考察是1934年夏,如今只留梁思成夫妇日记草草一笔,当时的伤痛在民间连口口相传的故事都没有。真惊叹民间疗伤的强大自愈能力。更多可能是民间矛盾让位民族生存矛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诸多改天换地重大事件中淹没,一点蛛丝痕迹都沒有!光绪26年村里纠首械斗将灵岩寺殿宇毁坏。此当地人祸让后辈蒙羞,应铭记!其余铁佛,九龙壁损毁于战火,寺周围盖了民宅概侵损了原寺院面貌。世事变迁,让你诚心跪拜膜拜之地,慢慢漫不经心中凋敝。呼吁世人醒醒,如何面对先人的智慧与财富?!否则,则成为个人乃至整个族群的莫大遗憾与悲哀。
南北朝时灵岩院,唐王钦命灵岩寺。尉迟敬德监营造,李靖海潮药师塔。
明朝国母赐藏经,御书恭喜万安阁。香火鼎盛皇家祐,加冕灵岩护国寺。
五重寺院万亩田,七级浮屠十三重。灵岩宝境明清时,人间世事塔了然。
梁林日记弥珍贵,近览远寻烟波间。沧海桑田故事在,卜山迤逦自巍然。
文章来源:美篇@李海见《乡愁及童年的梦作品集》
相关文章汾阳峪道河民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