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最后的求救英文(原来是最后的求救)
原来是最后的求救英文(原来是最后的求救)第三阶段,一旦自杀者闯过了心理挣扎,不再矛盾,死的意志果决,烦恼和焦躁的情绪逐渐消退,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们开始有条不紊地着手自杀前的各种准备,如写好遗书、购买药物等,仔细地寻找一个合适的自杀场所等。时机一到,他们立即实施。这其实就是自杀者在犹豫和彷徨,透露出来的种种自伤前的征兆,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多一点敏感和关注,多陪伴和劝慰,是可以识别这种自杀行为的。大部分自杀者在开始自杀行为前都会有长时间的抑郁、烦躁、悲伤等状态。那么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过程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第一阶段,当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尝试了各种常规的调节和应对的方式无效后,很容易将准备自杀作为一种最后一条路。小宇也是在失恋的重重打击下,萌发出了自杀的想法。第二阶段,在自杀意念产生后,出于人的求生本能,自杀者也会陷入生死的矛盾冲突,内心会产生激烈斗争的心理冲突,出现各种反常的行为。比如有人会不请假直接翘班,有的会经常关起
小宇(化名)因失恋心伤,通过网络直播了整个自杀过程。
直播持续了4小时,先后发出38条微博,最后通过吃安眠药和炭烧结合慢性自杀,引起数万网友的关注。有的网友只是静静围观不说话,有的网友苦苦劝解小伙珍惜生命、放弃自杀,还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和紧急应对。也有网友进行无情嘲讽,催促其赶紧行动。最终,小宇服药后,在炭烧缺氧的封闭环境下,逐渐失去意识,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
悲剧发生后,大家扼腕叹息,为什么会有人用生命做剧本向世人做“最后的告白”?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秀,“过把瘾就死”,是一种病态的行为艺术!还有人认为这些人不珍惜生命,直播会刺激心理脆弱的观众。对他们来说,眼睁睁看着一个人死去,却无力挽救,这是多大的心理冲击!一时间,众说纷纭。
实际上,这并不是个例。有些轻生者被他人成功阻止,但另一些自杀微博没有引起网友的足够关注,自杀悲剧还是发生了。
大部分自杀者在开始自杀行为前都会有长时间的抑郁、烦躁、悲伤等状态。那么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过程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第一阶段,当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尝试了各种常规的调节和应对的方式无效后,很容易将准备自杀作为一种最后一条路。小宇也是在失恋的重重打击下,萌发出了自杀的想法。
第二阶段,在自杀意念产生后,出于人的求生本能,自杀者也会陷入生死的矛盾冲突,内心会产生激烈斗争的心理冲突,出现各种反常的行为。比如有人会不请假直接翘班,有的会经常关起门,焦躁不安 哭泣不已。有的人不断地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要离开的念头,有的人开始收拾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债务和财产,有的人开始将自己的贵重物品分送给他人,身边的人对这些行为会感觉到到诧异……
这其实就是自杀者在犹豫和彷徨,透露出来的种种自伤前的征兆,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多一点敏感和关注,多陪伴和劝慰,是可以识别这种自杀行为的。
第三阶段,一旦自杀者闯过了心理挣扎,不再矛盾,死的意志果决,烦恼和焦躁的情绪逐渐消退,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们开始有条不紊地着手自杀前的各种准备,如写好遗书、购买药物等,仔细地寻找一个合适的自杀场所等。时机一到,他们立即实施。
彻底心死的人,会极其隐蔽地走完上述3个阶段,甚至在他死后较长时间,亲友都毫不知情。
而网络直播自杀过程,说明小宇的内心还动荡在冲突和选择阶段,他还是想为自己继续活下去找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理由。从买药到最终死亡,4个小时内,他不断和网友互动,内心也是渴望网友能帮助他寻找到放弃自杀、摆脱现状的良计。从这种意义上看,小宇为代表的“晒自杀”者,其实都是在走投无路之前,向大众发出最后的求救之声。只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不一定都能被听见,听见了也不一定都能被大众正确解读,甚至不一定能赢得最为快捷、最为专业的救助。
热心的网友如同站在小宇身后为他鼓劲的拉拉队,而嘲讽的网友如同看台上不停发出嘘声的观众。在两方的心理博弈下,小宇时而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时而泄气不振,最终在缺氧状态,他的求生意志瓦解,扑向死神怀抱。
如果有专业人员及时强力介入,小宇等轻生者或许能得到更好的救助。
现代人要承受的各种压力很多,却又喜欢封闭自己不与旁人倾诉,长期如此会造成抗压过大,导致突然间精神与心理崩溃,容易选择极端之路。
也许一路崎岖坎坷,都会在夜里放下伪装,独自承受所有的悲伤孤独与不幸,可是还是希望每个人在撑到极点想放弃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其实都一样。熬过现在,就没什么可怕了。
及时排解悲伤抑郁情绪,找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尽量多与外界交流沟通,努力积极的面对明天。要相信,你所做出的努力,生活总会加倍反馈于你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大众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