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孝贤家庭主要事迹(感动鱼台.十大孝贤人物)
十大孝贤家庭主要事迹(感动鱼台.十大孝贤人物)4、英豪女,共青团员,2004年10月出生,县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姚思琪尚未出生的时候,爸爸就因车祸去世,妈妈在生下她后改嫁他乡,思琪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然而,奶奶只有一只胳膊,爷爷的一条腿行动不便,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在思琪读一年级时,爷爷因病去世,奶奶又患上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幼小的思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方便上学和照顾奶奶,思琪和奶奶都寄宿在亲戚家。每天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她还要为奶奶梳头、洗脸、洗脚、喂饭、喂药、按摩等,这一照顾就是十年。让人欣慰的是,在思琪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的病情有了好转,已经能下床走路了,思琪的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2、张鹏男,中共党员,1960年10月出生,县土产公司职工。1998年张鹏夫妻下岗后,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做起经销农资的生意。2011年9月,妻子突发脑溢血,失去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好妻子,张鹏每天5点起床,包揽所有家务,耐心的照顾妻子起居。夏天,他每天
鱼台县2019年度“感动鱼台.十大孝贤人物”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前期推荐、新闻采访、媒体投票等程序进行评选,最终在征求政法、信访、纪检、计生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选取了20名先进典型进入社会公示阶段。
1、丁静
女,群众,1976年出生,王庙镇东谢村村民。十年前公公因肺癌过世,治病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积蓄。祸不单行,两年后,小叔子陈虎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右腿,且由于长期服用止痛药,又患上了尿毒症。丁静夫妇为改善小叔子夫妇的居住条件,在积极为陈虎看病的同时,又拿出仅有的积蓄,为他们盖了两层楼房,而丁静夫妇却常年住在小超市的仓库里。近两年来,丁静夫妇通过辛勤劳动又积攒了一些钱,想着把儿子送到济宁读书。但为了小侄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决定把小侄子送到济宁上学,让自己的孩子留在鱼台。小叔子夫妇因看病不方便照顾孩子,每到周末,都是丁静夫妇接送小侄子,直到学校有了通往鱼台的校车。
2、张鹏
男,中共党员,1960年10月出生,县土产公司职工。1998年张鹏夫妻下岗后,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做起经销农资的生意。2011年9月,妻子突发脑溢血,失去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好妻子,张鹏每天5点起床,包揽所有家务,耐心的照顾妻子起居。夏天,他每天为妻子擦拭三到四次身子,妻子每一次大小便之后都及时清洗,每隔两三小时就为她翻一次身;每晚给妻子按摩三到五次,以促进血液循环。8年来,张鹏为妻子按摩1.5万余次,手上的纹路都磨平了。由于长时间熬夜,张鹏一头黑发变得灰白稀疏,患上了腰椎盘突出、高血压等疾病。苦心人,天不负,在张鹏8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下,2017年10月,妻子奇迹般的能站起来走路了。2000多个日夜,张鹏不离不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夫妻大爱、人间真情。
3、姚思琪
女,共青团员,2004年10月出生,县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姚思琪尚未出生的时候,爸爸就因车祸去世,妈妈在生下她后改嫁他乡,思琪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然而,奶奶只有一只胳膊,爷爷的一条腿行动不便,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在思琪读一年级时,爷爷因病去世,奶奶又患上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幼小的思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方便上学和照顾奶奶,思琪和奶奶都寄宿在亲戚家。每天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她还要为奶奶梳头、洗脸、洗脚、喂饭、喂药、按摩等,这一照顾就是十年。让人欣慰的是,在思琪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的病情有了好转,已经能下床走路了,思琪的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4、英豪
男,汉族,1994年10月出生,县公安局罗屯派出所民警。自从警以来,他立足岗位热情服务,受到辖区内群众交口称赞。2019年2月25日23时许,他接到报警,镇驻地有人开车漂移,不仅扰民,而且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英豪立即赶赴现场,发现该男子涉嫌醉酒驾驶。在确认该男子身份后,发现该男子在罗屯、金乡涉及多起案件。英豪不顾个人安危,在控制车辆未果后,却被该男子开车带走。在路上,该男子穷凶极恶,扬言要和英豪同归于尽,他横冲直撞、举止疯狂,将英豪重重的摔下汽车。大家看到英豪疼痛难忍,劝他先去医院检查、治疗,他却不顾疼痛继续追捕犯罪嫌疑人,直到当晚与辅警一起将该男子抓获。
5、郭涛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6月出生,李阁镇中心中学校长。2019年9月,“利奇马”台风侵袭,暴雨骤降,部分居住在低洼地带的群众面临险情,他主动请缨,第一时间配合镇政府转移群众。凌晨一点多,他紧急召集12名青年教师组成抗灾抢险突击队,把260余名受灾群众安置到学校宿舍楼紧急避险,并提供各种方便。作为一名中学校长,郭涛全力推行“新课改”,创建中学生“大阅读”模式,通过互评诊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巩固教风学风,提升教学质量。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了“省级卫生单位”“济宁市安全管理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2019年中考中更是取得了全县乡镇中学录取率第一名的好成绩。
6、王心堂
男,汉族,群众,1953年2月出生,唐马镇水利站技术员。在烈日烤炙的田地里,汗流浃背为群众解决排灌水困难的人是他;在暴雨降临,严防死守24小时巡逻在河道岸边的人是他;在即将进入水稻成熟期的稻田里,为指导节约灌溉高效技术的人还是他……从成为水利人的第一天起,他踏遍了全镇46平方公里土地的各个角落,寻访老农户、查看旧水井,开挖新沟渠、清理河道,带领水利站的技术员跋涉在沟渠河道找水、挖塘修站的寻水路上……20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全镇新挖沟渠40条,清理维修沟渠(涵、闸)60条(个),清理河道100多公里;汛期,他“舍小家,顾大家”,连日坚守,寸步不离防汛第一线;连续六年受到县水利部门、镇政府表彰,先后被授予“水利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7、解爱香
女,群众,1984年11月出生,罗屯镇冯楼村人。解爱香家有七口人,爷爷瘫痪在床,公公患有尿毒症等多种重病,婆婆患有腰椎病。结婚15年来,解爱香同老人共同住在四间瓦房里,无微不至地照顾三位老人;当邻居劝解爱香分家单过时,她坚决的拒绝了。她始终坚持服侍好三位老人后再下地干活,特别是农忙季节,天不亮就做好饭菜送到公婆房间里,晚上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公公婆婆每月4000多元的医药费,再加上孩子上学的生活费、学费,给解爱香夫妇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但他们坚强的扛起重担,丈夫农闲时外出打工,她到附近加工厂打工挣钱,每星期总是及时把公公透析的钱准备好,从没有耽误公公治疗。
8、王立香
女,汉族,群众,1980年 6月出生,谷亭街道周堂村人。6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哄她洗澡、洗脚、穿衣、吃饭,每天带着婆婆到村子里遛弯、与邻居们拉呱,尽管婆婆因病并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她也要让婆婆感受这种邻里乡亲的氛围。为“刺激”婆婆的语言及行动能力,她摸索出了与婆婆之间的特殊交流方式:有时大声地和婆婆说话,只因为小声说话婆婆并不答应;有时吃完饭一定要让婆婆去收拾,哪怕婆婆收拾不干净,往往必须要让王立香再来一次;有时像“教训哄骗”小孩子一样,“生拉硬拽”的把婆婆弄下床带她上街,婆婆不乐意就与她吵,这种与婆婆“小吵”一下的方式,成了婆媳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
9、张凤英
女,汉族,群众,1948年7月出生,唐马镇王堂村人。张凤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百岁婆婆朱魏氏,成为王堂村的一段美事。为让婆婆每天能及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她总会先于母亲起床,先烧好开水,然后煮稀饭。待婆婆起床后,给她洗脸、梳头,并在第一时间为婆婆沏好一碗鸡蛋茶,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婆婆吃早餐时,她默默地干家务,根据婆婆要求的“菜单”,购买一些新鲜蔬菜。2019年6月,婆婆患了脑梗,住院期间,孙辈们争着照顾老人,张凤英说:“你们都忙去吧,俺身体硬朗,在这里照顾婆婆,婆婆和俺有呱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康复了。别人常问张凤英为什么对婆婆这么好,她总是微微一笑:“婆婆就是俺的娘!”
10、赵正秀
女,汉族,群众,1980年3月出生,谷亭街道周堂村人。2004年嫁到周堂村时,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体多病的婆婆都需要照顾。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赵正秀都把饭菜端到老人们面前;帮助洗刷衣物、打扫卫生,直到爷爷奶奶离世。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却接二连三的遭遇困难,婆婆生病住院,她给婆婆做易于消化的饭菜,经常给她洗头擦身,这一套流程下来,早已筋疲力尽。病友无不夸赞她婆婆:“你女儿对你真好,你真是好命!”殊不知,照顾她的是儿媳。在赵正秀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每天精神都很好,身上干干净净。
11、李家立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3月出生,张黄镇张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他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给他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击,但他未被病魔打倒,毅然选择学医。19年间,他每天一瘸一拐地行走在村子里,成为900多位村民的“私人医生”。由于身体原因,他的左脚脚跟与地面距离达到十多厘米,只能用脚尖着地走路,非常艰难,但是为了群众的健康,再难再苦他也坚持出诊,治病救人。每次出诊,他都尽可能多走几家、多看几位老人。当乡医19年,李家立坚持24小时随叫随到,半夜被喊醒是常事。有次凌晨,村里一名5岁男孩高烧不退,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男孩家中。在2018年流感多发的冬天,李家立曾一晚上出诊7次,忙完天都亮了,他却毫无怨言。
12、龚华丽
女,土家族,群众,1982年10月出生,唐马镇后付村人。2015年,龚华丽回家乡创业,利用庭前屋后建起了多肉种植大棚和一个阳光房,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她掌握了多肉繁育种植和养护技术。四年的时间,精心打造了3个种植“工厂”,培育中高端精养多肉花卉近2000个品种。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发布销售信息,开通直播,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销售旺季每天能卖1万多元。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带动村里的“留守妇女”种植多肉植物,给她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帮助她们把市场定位在本地市场,在实体店进行销售,销售旺季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她今年又建设了一个2400平方米的高档花卉展览厅,用来种植和培育多肉花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13、肖杰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1月出生,县税务局收入核算和财务科科员。他的家庭成员只有母子二人,父亲去世的早,几个姐姐又相继出嫁,他很早就担负起了照顾母亲和家庭的重任,洗衣做饭、拆洗缝补,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2006年肖杰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他每天早起为母亲洗刷,并把做好的饭端到母亲跟前,一点一点的喂下,然后急急忙忙去上班。多少次煎药熬汤,多少次夙夜无眠,多少次孤寂冷暖,多少次风雨无言,这习惯已延续十多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肖杰连年被县税务局评为“先进个人”,先后获得省地税局嘉奖、县地税局“突出贡献奖”和县“五一”劳动奖章。
14、郭向菲
女,汉族,群众,1976年6月出生,罗屯镇中心小学教师。郭向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好儿媳,2011年11月嫁到罗屯镇郭庄村,新婚一周后就把婚房让给公婆,和丈夫搬到配房居住;2014年6月,她小叔子结婚需用新房,郭向菲主动提出把夫妻俩在县城购置的新房让给小叔子,自己在村里翻盖旧房居住至今。郭向菲是全镇教育系统学习的标兵,总是牺牲节假日单独辅导后进生和留守儿童,与家长促膝长谈帮助孩子进步。她每天早来晚走,总是第一个到校,给学困生辅导或谈心;放学后坚持课后辅导,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校;白天来不及批改的作业就拿回家去,晚上加班批改。
15、段松
男,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1月出生,县投资促进合作中心办公室主任。2017年5月5日晚,复员后的段松在某饭馆内发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和现金1.3万余元。面对巨款,段松首先想到的是尽快找到失主。经过多方查找,他终于在凌晨3时左右联系到失主,将钱包归还,并婉拒了失主的现金酬谢。2018年段松被安置到县投资促进合作中心工作,6月某日加班到23时后回家的路上,他看到路边燃起了大火,立即报警并第一时间扑救,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才将大火扑灭。当他筋疲力尽的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第二天又早起正常上班。参加工作以来,由于他经常接送客商,先后10多次捡拾到客商遗忘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都及时归还失主。
16、张华明
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出生,鱼城镇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洪庙管区总支书记。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面对镇驻地中心街立面改造、拆除违法建筑的繁重任务,他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按时完成违建拆除任务。在道路绿化过程中,他与设计方沟通做出两种方案,兼顾商户利益和绿化实际,这也让他赢得了商户的信任和拥护。生活中,他孝顺父母,疼爱兄妹。外婆去世早,外公在张华明家生活,两人感情很深。外公卧床不起后,他始终精心照顾,直到外公去世。2019年夏天,在执行任务途中,看到一辆三轮车翻进沟里,他果断停车,帮车主把三轮车拖回马路上。
17、刘怀明
男,汉族,群众,1968年1月出生,老砦镇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发起人。每到周末以及节假日,在老砦镇敬老院、村庄的留守老人家中,总能看到一群“红马甲”在忙忙碌碌: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他们就是以刘怀明为首的老砦镇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刘怀明为增加村里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收入,带着妻子专门赴外地学习编织技术,回来后在村里租赁几间房子,开办起藤条编织厂,并把编织技术无偿传授给留守妇女。他还组织志愿者开展向失忆老人免费发放手环活动,为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送去福音。“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只要一个电话,我们随叫随到。”刘怀明深情地说。截至目前,刘怀明已带领100多名志愿者开展敬老爱老孝老活动30余次。
18、刘宝启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出生,王鲁镇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发展“五统一”绿色水稻种植,提升大米品牌,增加群众收入;出资110余万元支持大米加工批发市场建设、扶持新办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多年来,他积极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回报社会,多次到镇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衣物和食品;出资90余万元,为王鲁镇接通有线电视、改善王鲁镇希望小学教学条件、为村里修路、资助32名困难大学生、帮助困难群众盖新房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积极捐物、捐米,被评为“济宁市抗震救灾先进企业和个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和奉献精神。
19、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区中队 (简称县执法局城区中队)
县执法局城区中队下设三个执法分队,共92人,负责湖陵一路西—工业路东,南环路北—观鱼大街南的市容管理和违法建设的监管查处工作。今年,我县一水果店因电路老化引发了火灾,恰逢城区中队执勤队员例行巡查,发现火情后,执法队员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上前灭火、抢运物资,为商户减少了损失,并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开展爱心捐款活动。他们坚持全天候不间断巡查、错时巡查、夜市巡查,加强市场两头、重点路段管理,专人蹲点值守,取缔流动摊贩1700余起,暂扣店外经营物品1600余宗,清除占道落地牌匾800余块;严格监管新建门头80余处,拆除破损门头和户外广告120处,拆除围挡广告60余处、各类乱贴乱画20000余处;对城区391家餐饮行业全部更换新型油烟净化设施,并按要求使用。
20、县人民医院护理团队
486名护理人员分布在内外、妇儿、急诊、重症监护和手术室等科室,负责为病人铺床、打针、发药、输液、剪指甲、理发、拍背、按摩、擦洗……她们每天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没有片刻的停歇,一直在忙而有序的为患者耐心治疗、无微不至的温情呵护。据估计,每名护士每个班来回走动达50多里。为了救治孤寡老人,她们把病人从六楼家中背出;为了抢救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大门反锁的情况下,她们徒手翻墙进入病人家中;她们与死神争速度、和病魔抢时间,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近年来,县人民医院护理团队先后荣获市卫计系统护理竞赛二等奖、重症护理团体三等奖等30余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