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渡水边祠堂入伙醒狮表演(南国醒狮的拜祠堂礼仪)
金渡水边祠堂入伙醒狮表演(南国醒狮的拜祠堂礼仪)数百年来,广东民俗文化不能少了舞狮,舞狮在民间既是民俗,又是礼数,既是迎祥纳福,又是亲友聚会,正是民间这种淳朴的民风,以舞狮作为介质的交往方式,长期维系着几方相亲的和睦相处,并得以流传下来。
拜祠堂,村中凡有重大喜庆日,都有狮子拜祠堂的仪式,不但本村的狮子拜,还要邀请外村的兄弟狮子来拜祠堂。珠三角的南派醒狮的雄狮,头顶长有犄角,威风且霸道,如果两头狮子在醒狮时候碰面,难免发生摩擦。因此,醒狮从来都只有单行线,不走回头路。当地的治安员(或者是领队人)引导狮队,避免碰面。见到前来的狮队,祠堂要放鞭炮迎接舞狮队,满地的炮仗纸象征红红火火。
祠堂里往往有本族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经济社长负责接待,他们手上拿着一叠大红纸,上面分别写着每一队将要来拜访的村民和狮队名,当每个狮队到达祠堂,带队人必须先把早在年29就收到的请柬交给负责人,然后再贴到祠堂内,以示“签到”。恭敬拜祠堂完毕,在两村的狮鼓声中,逐个表演舞狮套路,包括武术表演。
狮队入祠堂前,要先对前来迎接的主人和村民舞动一番,有的狮子会徐徐吐出一张写有“恭贺新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意头的红色纸条,表达对该村民的祝福。然后探路由右边进前,过程须探门、咬边门、擦门、缠柱,先右而后左,始入祠堂参拜神位。舞狮队入祠堂后,要对着堂内的祖先牌三叩九拜如同子孙般跪拜祖先,相当尊崇。拜礼完毕,狮队的狮尾朝向门外,恭恭敬敬地弯膝由左边退出,这是为了表达对本族祖先的尊重,万万不能掉头离开,约定俗成的礼仪和拜祠堂的规矩是不能违背的。
过年过节舞狮拜祖这风俗,在珠三角洲一带村落流传已久,如珠村的“舞狮拜大哥”的传统,也于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形成。据珠村人潘剑明介绍,珠村潘氏的祖先是南宋期间从河南荥阳一直南迁到南粤。珠村潘氏生有四子,其中大子居住珠村,其余三子分居周边棠下、石牌、木陂。随着岁月流逝,四个兄弟的子孙开枝散叶,遍布珠三角各地,近至番禺区、白云区、远至东莞、深圳。
数百年来,广东民俗文化不能少了舞狮,舞狮在民间既是民俗,又是礼数,既是迎祥纳福,又是亲友聚会,正是民间这种淳朴的民风,以舞狮作为介质的交往方式,长期维系着几方相亲的和睦相处,并得以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