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英媒将中国人抵制《敦刻尔克》的原因归结为撤退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图片来源:北京观察者网)不过,针对中国网民的抵制呼声,英国媒体似乎很快就嗅到了挑衅气味,果断开启“甩锅”模式,把原因怪给中国人不会欣赏。其一是现实原因,主要是指此前爱国主题电影《战狼2》海外上映期间遭外国媒体唱衰,称该片是中国人爱国自嗨片,这一论调引起了中国网民的不满。另一个原因则更具历史分量。中国网民扒出了英国人的“黑历史”,即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两年后又在缅甸组织了一场抗日联军大撤退。在那次撤退中,英国人在未告知中国友军的前提下,擅自撤退,最终导致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据粗略估计,10万中国远征军,最后撤回的只有4万。在缅甸战场,英国盟军在未提前告知中国友军前提下擅自撤退,造成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图片来源:凤凰网)

【欧洲时报网】由著名英国导演诺兰指导影片《敦刻尔克》9月1日正式登陆中国各大院线,仅仅5天就收获了超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与票房一同飙升的是该片的口碑,很多观众被该片紧凑的情节和震撼的场面“圈粉”。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1)

《敦刻尔克》上映5天就收获了超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图片来源:电影网)

《敦刻尔克》展现的是二战史上最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毕竟是宣传自家二战时的英勇壮举,英国民众当然是自豪感爆棚啦!然而,由于一些现实及历史原因,许多中国网民也开始呼吁抵制该片。不光如此,身为“大撤退”另一个主角的法国人也不满意,不少法国影评人和网民斥责电影忽视法国人,甚至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辱法”。

中国网民抵制《敦刻尔克》。(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其一是现实原因,主要是指此前爱国主题电影《战狼2》海外上映期间遭外国媒体唱衰,称该片是中国人爱国自嗨片,这一论调引起了中国网民的不满。

另一个原因则更具历史分量。中国网民扒出了英国人的“黑历史”,即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两年后又在缅甸组织了一场抗日联军大撤退。在那次撤退中,英国人在未告知中国友军的前提下,擅自撤退,最终导致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据粗略估计,10万中国远征军,最后撤回的只有4万。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2)

在缅甸战场,英国盟军在未提前告知中国友军前提下擅自撤退,造成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图片来源:凤凰网)

不过,针对中国网民的抵制呼声,英国媒体似乎很快就嗅到了挑衅气味,果断开启“甩锅”模式,把原因怪给中国人不会欣赏。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3)

英媒将中国人抵制《敦刻尔克》的原因归结为撤退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图片来源:北京观察者网)

北京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硬将《敦刻尔克》和《战狼2》进行对比,把《敦刻尔克》不会取得好票房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人不会欣赏。文章称《战狼2》表现的是完全的胜利,而敦刻尔克则是一场大逃亡,不符合传统中国价值观。

《电讯报》还引用影评人谭飞的话说,《敦刻尔克》不会取得票房胜利是因为中国人看战争片就喜欢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

针对中国网民扒出的“黑历史”,英媒则引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Rana Mitter的话说,中国人不应该总是记着谁害死了谁,而应该记住是英美和中国并肩作战,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英媒成功让许多英国网民“愤怒”了。英国网友一边倒的批评中国人心胸狭隘。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4)

英国网民的评论。(图片来源:北京观察者网

骂《敦刻尔克》“辱法” 英法网友掀起口水战

《敦刻尔克》的上演也引起了众多法国人的不满,更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人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与中国网友相似,都是对历史的忽视。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5)

法媒报道称《敦刻尔克》电影中忽视法国士兵的作用。(图片来源:北京环球网)

据《环球时报》报道,针对电影中的情节,法国《世界报》发文持续质问导演诺兰,“我们并没有在电影中看到当年与英国军队一同撤出敦刻尔克的12万法国士兵,更没有看到为了这次大撤退而牺牲自己抵挡强大敌军炮火的4万名法国战士。”文章还称“影片中实际上只给了法国士兵几十秒钟的镜头,其中一些镜头还是不怀好意地在描述法国士兵如何假扮成英军逃跑的……”

而除了《世界报》,不少法国影评人也指责诺兰电影“严重矮化”法国士兵在大撤退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法国媒体人更是吐槽说:他们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贯都喜欢给自己加戏,忽略他人”。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6)

一些法国网民也在“怒气冲冲”地宣泄说:“他们英国人都是勇敢的,我们法国人都是懦夫…呵呵,这电影谁看谁傻缺。”

当然,面对老对手法国人犹如供水般的批评声,英国人当然不乐意了,迅速展开反击。

一位英国的历史学家就讽刺法国人说:“诺兰是英国人,他拍电影当然会向着英国——正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美国人都是宇宙无敌的。所以如果你们法国人想拍出合你们心意的电影,你们也出个牛X导演呗?”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7)

而英国网民也毫无保留地嘲讽起法国人:“我怎么记得是你们举白旗的?”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8)

另一位英国网友写到:“是啊,你们法国人最勇敢了,你们抵挡了德国人仅仅一周后就全线崩溃了,你们的戴高乐将军更是跑到我们英国来躲着了呢。更气人的是,二战结束后这个戴高乐还找德国人一起坑我们英国人,搞个欧盟却偏偏不让我们英国人加入!你们法国人怎么不上天呢?”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9)

值得一提的是,在口水战之外,《敦刻尔克》的票房表现要远远好过此前在上映的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指导的影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据悉《千星之城》耗资2.1亿美元,可在北美市场仅斩获了3000万美元,算上中国近4亿人民币的票房,还是亏了将近1.3亿美元。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10)

为何英国人如此在乎“敦刻尔克”?

抛开故事背后的历史和现实干扰,电影《敦刻尔克》无论是情节还是画面上都堪称佳作。但电影就如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有人喜欢就会有人讨厌。这本无可厚非,而此次英国人为何要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其实,“敦刻尔克”对于英国人而言并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11)

《敦刻尔克》电影海报。(图片来源:电影网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最成功的一次撤退行动。当时英法同盟军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英国最终决定在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在1940年5月超过8天的时间里,英国总共撤回英、法、比三国供33万多人,为二战后期保留了珍贵的有生力量。

这历尽千辛营救行动成为了英国传奇,到如今英国人仍对“敦刻尔克精神”津津乐道。《时代周刊》亚洲版近期刊登了一篇《敦刻尔克》的报道,深度解析影片中的“敦刻尔克精神”。

《麦克米伦》词典将“敦刻尔克精神”定义为“逆境中坚强不服输的态度”。《剑桥词典》的定义是“一群身处困境的人们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如今 英国社交媒体用户经常使用“敦刻尔克精神”一词形容逆境中的勇敢乐观行为。

尽管一些现代政治评论家批评说,这个词是极端爱国主义的体现。但毋庸置疑的是,“敦刻尔克”在英国民众的心中有着难以磨灭的象征意味。

众所周知,自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到一战结束,英国人在数个世纪里都是雄踞世界的霸主,而二战却彻底将这份优越感一扫而光。二战期间,英国作为盟军并未有太多出彩的战例,而战争结束后,英国更是沦为二流国家。而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在二战中少有的“惊世之作”,其背后体现出的英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更为珍贵,也难怪英国人对这段历史如此看重。

英国为什么撤退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引发中英法口水战)(12)

(编辑:泽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