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一共收了多少徒弟(如何评价马连良两位著名弟子)
马连良一共收了多少徒弟(如何评价马连良两位著名弟子)5、二人均擅演马派精彩剧目。4、二人年龄相仿。冯志孝比张学津长3岁;1、两个人都出身梨园世家。张学津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张君秋先生,冯志孝的祖父冯蕙林及姑夫姜妙香都是京剧小生演员,姑母冯金芙、伯父冯宇兰均为京剧演员,均有很深的造诣;2、两个人都是科班出身。张学津1949年考入北京艺培戏曲学校(今北京市戏曲学校),冯志孝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今中国戏曲学校);3、二人均得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1961年11月22日,北京京剧团在北京护国寺人民剧场举行隆重的集体拜师仪式,张学津和冯志孝拜师马连良;
马连良先生创立的马派老生艺术,在梨园界闻名遐尔。不仅喜欢京剧的人对马派唱腔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连不常看戏的人也大多久闻马连良之大名。时人无不关注着马派艺术的发展与前途。
马连良先生一生久孚盛名,其门人也甚多,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不可胜数,的确可称桃李满天下。仅以1949年之后马连良亲传弟子而言,冯志孝与张学津师兄弟二人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冯志孝与张学津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张学津与冯志孝
1、两个人都出身梨园世家。张学津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张君秋先生,冯志孝的祖父冯蕙林及姑夫姜妙香都是京剧小生演员,姑母冯金芙、伯父冯宇兰均为京剧演员,均有很深的造诣;
2、两个人都是科班出身。张学津1949年考入北京艺培戏曲学校(今北京市戏曲学校),冯志孝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今中国戏曲学校);
3、二人均得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1961年11月22日,北京京剧团在北京护国寺人民剧场举行隆重的集体拜师仪式,张学津和冯志孝拜师马连良;
4、二人年龄相仿。冯志孝比张学津长3岁;
5、二人均擅演马派精彩剧目。
然而,二人的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1、张学津,初从师余叔岩弟子王少楼,宗“余派”,拜马连良先生为师,宗“马派”,故在唱腔和表演上兼有“余”、“马”,但以“马派”为主。张先生台风潇洒大方,演唱舒展酣畅,念白清晰自然,塑造人物的能力强。
2、冯志孝先生,宗“马派”。冯先生台风潇洒飘逸大方,嗓音高亢明亮,行腔圆润俏丽,念白情切韵美,吐字清晰。
3、张学津先生表演风格是马派艺术的“原汁原味”,冯志孝先生表演风格更接近马连良大师早年的风格。
4、斗胆说句大不敬的妄言:张先生的嗓音逊色于冯先生。
总体而言,冯志孝主要继承并发扬了马连良先生表演风格中机智、幽默、老辣的一面,如果说《淮河营》、《打严嵩》、《甘露寺》等戏尚属于以继承为主的戏,那么《杨门女将》和《调寇审潘》中的寇准就主要是新创了,《杨门女将》中《金殿》一场,寇准临下场的一句唱:“我料他搬不过天波府的老寿星”,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寇准的机智性格,而《调寇审潘》中假设阴曹之前的两段唱既揭示了寇准“明知此身落陷井,妙的是陷井处处又无形”的尴尬处境,又以“刀对刀来枪对枪,以荒唐对荒唐我顺理成章”,与戏结尾处的“人急就上房,狗急就跳墙”相呼应,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寇准的老辣,而且细品之下还会有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苦涩的笑,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下,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以《画龙点睛》为例,他不仅在扮相上大胆采用唐装,而且在演唱上处处刻画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的庄重、务实与贤明、开通,使李世民的艺术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他在《借东风》、《捉放曹》、《三娘教子》中的表演,着力渲染的也是人物的稳重、成熟与古道热肠。
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而冯志孝则更接近马连良先生早年的风格。如果说张学津奉献给观众的是马派艺术的“原汁原味”,那么冯志孝向观从展示的就是精加工后的精品。
正是张学津、冯志孝二人结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创造,使得二人成为马派老生中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两个分支。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给二人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舞台,恐怕老生艺术中又将多出两派了。可是,历史已经不可更改了。
当然,张学津与冯志孝二人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毕竟“本是同根生”嘛。
舞台下,常听见有人议论二人谁更“正宗”。我觉得庸俗地比较二人谁更“正宗”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都是正宗,又都不是正宗。据资料记载马连良先生在某些字的发音上有点“大舌头”,二人谁也没有继承。我们不能抹杀二人在继承和发展两方面均有成就这个事实。
比较一下马派两位传人与其他流派传人的不同,再联系马连良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我们不能不说马派之所以生机勃勃,就来自于不断的创造,这恐怕是张学津和冯志孝从马连良先生那里得到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