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人咬人怎么改掉(孩子喜欢打人和咬人该怎么管教)
宝宝打人咬人怎么改掉(孩子喜欢打人和咬人该怎么管教)首先家长要告诉孩子“打人(或咬人/骂人等)是不对的,爱打人的小朋友,大家都不喜欢”,同时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打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 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做好榜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这里我们先来讨论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该怎么办?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半部分在来讨论“孩子被欺负了该怎么办,要不要打回去?”。
前天跟闺蜜聊天,聊到孩子的时候,闺蜜跟我抱怨“我儿子前几天被其他孩子欺负了,哇哇的哭”。过程是这样的:
闺蜜带着她4岁不到的儿子去玩沙子,他带着自己的小桶和小铲子正玩的不亦乐乎呢!旁边来了个小胖墩,直接拿起我儿子的小桶就走,原来他只带了铲子没带桶。
儿子就跟他争夺起来,小胖墩身强体壮的就用手把我儿子一把推倒在沙堆里,儿子就被吓哭了。小胖墩妈妈见状赶紧跑过来跟我儿子说对不起,还把小胖墩手上的小桶还给了我儿子。结果小胖墩不高兴了,边哭边用手打他妈妈。
像闺蜜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尤其在幼儿园里常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动不动就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我的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
这里我们先来讨论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该怎么办?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半部分在来讨论“孩子被欺负了该怎么办,要不要打回去?”。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1. 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做好榜样
首先家长要告诉孩子“打人(或咬人/骂人等)是不对的,爱打人的小朋友,大家都不喜欢”,同时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打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波比娃娃”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而学得攻击性行为,观察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研究发现,攻击性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的惩罚更多,而惩罚不仅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 引导孩子移情换位思考,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幼儿期孩子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活动游戏,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当两者相互冲突的时候,便产生了攻击行为。
费希巴赫等人的研究表明,孩子的移情能力越低,攻击性行为越高,让孩子了解被攻击的痛苦,可以有效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比如,可以问孩子“如果是别人抢你的玩具,或者别人打你,你是什么心情呢?高兴还是不高兴?”。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扮演受欺负的角色,让他们体会到被欺负的感受和心情。
通过这种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要懂得移情换位思考。同时,针对攻击性强,反复教导,效果不佳的孩子,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宠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
3.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认为,引导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不仅是孩子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
可以结合图书、绘本,告诉孩子分享和谦让,比如《孔融让梨》说谦让,《全都是我的》、《分享的快乐》让孩子知道越分享越快乐。
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援助和合作,比如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家长扮演“宝宝”,让孩子体会怎样悉心照顾“宝宝”;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点心,让孩子懂得如何合作。
角色扮演游戏,医生和需要帮助的病人
4. 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培养更多爱好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充斥着许多暴力和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动画片。
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
在给孩子看电视时,家长要让孩子多看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对子孩子爱看的卡通片,家长也要注重其质量,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与孩子一起讨论电视节目中暴露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不该模仿。
一起看电视的一家人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儿童书籍、乐器或其玩具,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接下来,有家长肯定要问了,那我的孩子被欺负了,难道要忍气吞声吗?可是如果教孩子打回去,孩子长大后会不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的孩子被欺负了,该怎么办?1. 首先,让孩子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或家长,同时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安抚孩子情绪,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他们温暖的港湾,这样孩子以后,会更愿意跟家长分享自己的心情。
肯定孩子的感受,不要说“没关系,没受伤,又不痛的”,我们不是孩子,不能替代孩子的感受。家长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他抢走了你的玩具,并推了你,你不高兴了,是吗?”,“他推了你,是他的不对。可是,如果他没有这个玩具玩,他也不高兴,该怎么办呢?“。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结论式“的方式,而是用”开放式“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参与解决问题。
2. 教孩子保护自己、学会勇敢,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
告诉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尤其是要害部位。当有人来抢玩具的时候,不要在气势上输给对方,让对方知道我们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比如,可以喊“讨厌“并拒绝,或者”别抢,一块玩“。这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学会勇敢。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3. 先礼后兵,学会自卫
有些孩子的攻击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养成习惯,频繁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行为。在这种老师或对方家长的教育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教孩子“还击”。经过了上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这一步叫“先礼后兵”、“正当防卫”。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容忍是一种强化,当周围的人采取容忍态度时,儿童做出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都明显增多。
美国微观社会学学者柯林斯认为,如果有一方在冲突中一味地回避,就会打破人际间的冲突-紧张平衡,并最终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在《开讲啦》公益课中就表明,“当孩子被欺负时,支持孩子打回去”。同时,李教授说道:“父母在教孩子自保的时候,还要告诉孩子,别人什么地方不能伤到,要有规则”。
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啦》里的讲话
你的孩子有打过人或者被欺负过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我是爱摄影的可可妈,持续更新,育儿的道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我们一起成为学习型妈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