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诗歌七绝(小窑洞里的大诗篇)
窑洞诗歌七绝(小窑洞里的大诗篇)1947年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分别于4月5日至12日、8月1日至2日在此居住9天。其中,4月份住的一周期间作出了里程碑式的决策部署。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将几位书记暂时按分工分成了两部分,可谓既未雨绸缪又形散神聚。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稳定了陕北地区的军心和民心,扭转了西北的战局,同时做好了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特别是毛主席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能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这次决策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充分展示了毛主席舍我其谁、壁立千仞的伟人情怀。转战陕北10天后,受中央委托,28日周恩来离开陕北去晋西北布置工作,其他四位书记和党中央则于3月29日到达榆林清涧的枣林则沟,毛主席住在吴进增家的窑洞里,于31日中午离开。期间,3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
有些历史注定就是英雄的史诗,英雄的赞歌。1947年春至1948年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每当读到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就会格外兴奋与感动,同时,也能从中受到深深的启发。
1945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国民党反动派就悍然发动内战。1946年蒋介石向我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失败后,于1947年春改为对我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蒋以其嫡系胡宗南部队为主力,集结25 万人马,妄图一举占领延安,摧毁我党中央。此时西北地区我军主力只有 2.5 万余人,敌我兵力之比是 10:1,而且我军装备差,弹药少。面对敌强我弱和敌人的疯狂叫嚣,毛泽东深谋远虑,及时正确地估量了敌我态势,主动放弃延安。于1947年3月18日下午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艰苦卓绝而又彪炳史册的转战陕北之旅。从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从榆林的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整整一年零五天,是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在陕北度过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年。
史料记载,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依次途经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州、靖边、安塞、横山、米脂、佳县、吴堡等12个县,住过38个村庄,行程2000余里。按当时行政区划看,在延安所属4个县停留10天(延川1天,子长9天),其余时间均在榆林度过,其中,在当时属于榆林靖边,以后划转到安塞的王家湾度过了56天。也就是说,毛主席转战陕北370个日夜中,360天在榆林度过。所以榆林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的主战场。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率领党中央迂回于山川峁梁间,巧避敌人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在极端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下,充分利用陕北的山涧沟壑与敌周旋,发挥军事才能,充分用“蘑菇战术”,高瞻远瞩、挥洒自如地在辽阔的西北战场,导演了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争史剧,并适时调整战略部署,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更在离开陕北之前迎来了敌我双发力量对比的大转折,为东渡黄河,迎接新中国的曙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个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决策,往往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一个个破旧艰苦的小窑洞里完成的。这些决策,犹如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唱响在神州大地,经久不衰。选择毛主席住过的38个村庄中居住时间较长、有重大意义的7个村庄的小窑洞,说说里面的“大诗篇”。
枣林则沟——散文诗转战陕北10天后,受中央委托,28日周恩来离开陕北去晋西北布置工作,其他四位书记和党中央则于3月29日到达榆林清涧的枣林则沟,毛主席住在吴进增家的窑洞里,于31日中午离开。期间,3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
会议决定,为安全起见,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朱德)不能全部集中在陕北,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由中央书记处的3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
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工委),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刘少奇为中央工委书记,中央工委立即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将几位书记暂时按分工分成了两部分,可谓既未雨绸缪又形散神聚。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稳定了陕北地区的军心和民心,扭转了西北的战局,同时做好了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特别是毛主席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能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这次决策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充分展示了毛主席舍我其谁、壁立千仞的伟人情怀。
青阳岔——隐喻诗1947年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分别于4月5日至12日、8月1日至2日在此居住9天。其中,4月份住的一周期间作出了里程碑式的决策部署。
4月9日毛主席在这里起草并发出《一九四七年年四月九日的通知》,指出“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这一决定极大鼓舞了当时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4月10日,周恩来从晋西北回到青阳岔,4月11日,中央正式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邓颖超等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统筹后方工作。自此,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中央后委的分工格局正式形成。为了加强前委工作,前委机关的代号由三支队改为九支队,任弼时担任司令,陆定一担任政委。
期间,周恩来向众人提议,为了保持行动以及人员的保密性,所有人都应当为自己取一个代号。主席对周恩来的提议表示非常赞同,随即说到:“此次战役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个李得胜吧。”(寓意撤离延安取得胜利),随后周恩来提议自己叫胡必成,寓意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意思(周恩来当时留着胡子)。周恩来话音未落,主席就为任弼时起名“史林”(谐音司令),为陆定一起名“郑位”(谐音政委)。
小小的化名,不仅对保密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鼓舞广大干部的战斗意志和信心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毛主席党中央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化名谐音所预言的,在离开延安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革命就迎来了大转折。历史上再好的隐喻诗,难以匹敌毛主席他们化名的神来之作。在这里,他们写出了最好的隐喻诗篇。
王家湾——哲理诗4月12日至6月8日,转战陕北的毛主席在榆林靖边的王家湾停留56天(今属安塞县),住薛儒宪家。在此期间,毛主席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4月15日,毛泽东在《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战法:(一)敌现已相当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 (二)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 ,分兵清剿…… (三)我之方针是…… 同敌在现在地区再周旋一时期 …… 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之。…… 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这段时期,“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充分揭示了毛主席“蘑菇战术”的巨大威力:磨乱敌人心志,使其由傲变躁、由躁而乱、乱而出错;我军在熟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巧妙机动、灵活迂回,出奇制胜。在“蘑菇战术”理论指引下,其他战区捷报频传。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取得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胜利。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兵团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蘑菇战术”是毛主席在西北战场总结出的打败蒋介石的致胜法宝,是他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现代兵法的耀眼光芒,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术思想,就像一首充满辩证法的哲理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小河——运筹诗转战陕北的毛主席两次到达榆林靖边的小河村,分别是6月9日和6月16日至8月1日。在后面住的46个日夜,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做出了许多重要决策部署,并于7月21日至23日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吹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号角。
会议上毛泽东就军事计划、战争形势作了讲话,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周恩来总结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会议决定: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陈谢兵团由西进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豫西;西北野战军改南下关中为独立坚持内线作战,牵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集团。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指挥,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内线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牵制山东国民党军。至此,“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原突破”的十二字战略部署形成。之后,西北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围攻榆林,调胡宗南部一路北上,有力配合了刘邓、陈谢、陈粟兵团挺进中原计划的实施。刘邓大军更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的心脏地带,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转战在陕北,在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在小河召开的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一首最好的运筹帷幄的壮丽诗篇。
朱官寨——壮行诗1947年8月19日,毛泽东一行转移到榆林佳县梁家岔,在村民刘永升家住了4天。在这孔窑洞里,毛主席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
8月中旬,国民党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率部进入西北野战军设伏的米脂县沙家店。按毛主席指示,西野司令员彭德怀当即抓住战机,以主力第1及第2纵队、新编4旅、教导旅将敌整编第36师师部及第123旅、第165旅包围于米脂县沙家店一带。8月20日拂晓,战斗打响,激战一天,西北野战军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36师6000余人。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局,扭转了乾坤,粉碎了敌人对陕北地区的重点进攻,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从此,转战陕北的党中央再也不用夜里行军了。
8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朱官寨村,主席住张月胜家,至9月21日离开,在该村住了近1个月。期间,毛主席起草了90多份电文,平均每天起草3份,指挥各路大军,还完成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规定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指示分析了转入战略进攻可能遇到的困难,指出了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同时,重申了人民解放军在转入战略进攻后必须继续遵循的作战方针和原则。从此,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迅速地转入战略进攻。
对于这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孔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周恩来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梁家岔的窑洞到朱官寨的窑洞,毛主席不仅指挥了身边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一举扭转了战争局面,还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广大指战员壮行,为中国革命奏响最强音。这一首壮行的史诗,如今品来,仍荡气回肠。
神泉堡——檄文诗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和党中央来到榆林佳县神泉堡,住高继荣家窑洞,11月18日离开。
中共中央机关在神泉堡期间,由于陕北和全国战局都大为好转,毛主席有了比较安全的环境。在这里的57个日夜,他开始考虑局势发生根本转折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作出重大的决策。也正因为环境得到保障,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颁布了一系列号令。
10月10日,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并颁布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日,中共中央还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指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是“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在神泉堡重新修订的。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全军的统一纪律。因为在神泉堡所颁布的号令多,影响深远,所以这些号令被统一冠名为“神泉号令”。
历史上再优秀的檄文,再动人的诗篇,也难以匹敌“神泉号令”对中国的意义。正是在“神泉号令”的指引下,中国的革命迎来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也大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一系列文件对敌人是最勇猛的檄文,对人民则是最好的福音。10月18日,毛主席应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的要求,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就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大胸怀。神泉堡的这段史诗,其迸发出的蓬勃之力将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杨家沟——宣言诗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和党中央来到米脂县杨家沟,住在马新民新院的窑洞里,1948年3月21日离开,住了4个月。
在这里,毛主席进行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40余篇光辉文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前进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毛主席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研究讨论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确定了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杨家沟的曙光不仅照亮了陕北的沟沟岔岔,更照亮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在杨家沟,毛主席和党中央绘就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蓝图,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杨家沟是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是一首慷慨激昂又戒骄戒躁的宣言诗,是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阐释,也是延安精神的生动写照!
离开杨家沟的第三天,毛主席就带着党中央从堡县岔上镇川口村的园则塔渡口东渡黄河,离开了他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的陕北。渡过黄河,毛主席回过头来,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这一句饱含着伟大领袖感情的语言,比世界上任何诗篇都要壮丽,内涵都要丰富,承载的历史都要厚重。最能形容史诗般转战陕北历史的诗词莫过于毛主席1936年2月在榆林清涧写下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文 / 墨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