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54年6月19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潜艇部队在青岛成立,但是,由于噪声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潜艇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朱物华先生为了国防需要,在1963年自己近六十岁的高龄时,毅然另起炉灶,将自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水声工程的研究上来。他不仅为进入专业课程的学生开出新课,迅速培养建立起一支师资队伍来,而且,又加速了水声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从1965年起,承担起这方面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通过海上试验,于1978年获得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金奖。朱物华先生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68年,讲授过无线电原理,电视,信息论等21门功课。他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新技术也十分关注。他开创性地编写了《电信网络》,《无线电原理》,《电视学》,《电力传输》,《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中的频率

朱物华〈1902-1998)又名佩韦,祖籍绍兴,出生于江都邵伯镇,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1)

朱物华五岁时进私塾读书,1909年转入扬州求学。据江泽民同志后来回忆:自已在学生时代常到朱家拜访,“朱物华的好学不倦,求知若渴的精神”成了他一生仿效的楷模。由于朱物华天资聪颖,酷爱读书,1919年中学毕业后分别为南京高等师范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其时,他父亲为家庭生活计,主张上师范,哥哥朱自清却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表示愿意资助弟弟,这样,朱物华就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2)

1923年,朱物华大学毕业后,继续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糸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926年又获得哈佛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属于电子学科领域当时极待解决的课题,因而引起了美,日科技界的重视,此后,他便分赴欧洲各国进行学习访问,大大开拓了眼界。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3)

1927年,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回国,受聘于广卅中山大学,任物理系教授,此后,又辗转至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任职。

在北大,他最先编出我国电子学科的教科书。从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论与科研能力出发,还附有若干练习题。正是由于包括朱物华在内的一邦同仁的努力,使北大物理系在抗战前就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科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抗战爆发后,他随学校至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仍然回到上海交通大学。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4)

解放后,他任哈工大教务长兼副校长,并参加了国家十二年(1956-1967)科学远景规划的会议,后又分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考察。1961年,朱物华又回到母校上海交大任副校长,并兼任国家科委电子学组组长。

朱物华先生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68年,讲授过无线电原理,电视,信息论等21门功课。他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新技术也十分关注。他开创性地编写了《电信网络》,《无线电原理》,《电视学》,《电力传输》,《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中的频率自动调整》,《信息论》,《水声工程原理与声全息技木》等教材,不仅成为我国电子学科的奠基人,而且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科技尖端人才。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5)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54年6月19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潜艇部队在青岛成立,但是,由于噪声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潜艇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朱物华先生为了国防需要,在1963年自己近六十岁的高龄时,毅然另起炉灶,将自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水声工程的研究上来。他不仅为进入专业课程的学生开出新课,迅速培养建立起一支师资队伍来,而且,又加速了水声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从1965年起,承担起这方面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通过海上试验,于1978年获得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金奖。

1980年,朱物华先生辞去校长职务,担任学校顾问。但是,仍然是继续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为研究生授课。业余时间,则翻译编写了各种论文300余篇。后来学校考虑他年事已高,便为他配备了一辆专车。但他坚辞不用。有一次,他拗不过大家,下班时被学生与同事们硬拥进车里,小车开到他家门口后,他却做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惊讶事:只见朱物华先生下车后立即步行到学校,然后再从学校步行回家。他这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表明,我身体还行,完全不用乘车的决心。

江都中学杰出校友(江都籍的中科院院士-严谨治学)(6)

朱物华先生九十华诞,执教六十五周年时,国家教委称赞他“严谨治学,辛勤育人,不愧为一代师范”,江泽民同志也发来了贺电。而朱物华先生的学生,在北京等地工作的25位专家,教授则联名发来庆贺恩师的颂诗:“春深老树雯芳菲,一代宗师世所稀。教泽流长遍中外,无言桃李自成蹊”。(朱毓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