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没有走出人生低谷(学会重新与生命对话)
20年没有走出人生低谷(学会重新与生命对话)如果看到这里的你,竟然和我有了同样的想法,那么真心希望:一个人一旦开始变老,那么爱情,包括爱情背后所代表的唯美、浪漫和热情自然也应当随之一同老去才对。写下这首爱情诗时的叶芝只有29岁,而他一生爱而不得的那名女子,当时也不过27岁。可是,为什么在忘记了词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我的直观感受却认为,《当你老了》这首歌的确更加适合唱给日渐老去的母亲呢?是不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就觉得: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2015年,第一次被音乐诗人李健翻唱的歌曲《当你老了》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我居然完全忘记了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出自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同名爱情诗。
是的,《当你老了》原本是一首爱情诗。
写下这首爱情诗时的叶芝只有29岁,而他一生爱而不得的那名女子,当时也不过27岁。
可是,为什么在忘记了词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我的直观感受却认为,《当你老了》这首歌的确更加适合唱给日渐老去的母亲呢?
是不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就觉得:
一个人一旦开始变老,那么爱情,包括爱情背后所代表的唯美、浪漫和热情自然也应当随之一同老去才对。
如果看到这里的你,竟然和我有了同样的想法,那么真心希望:
你能和我一样,借由《生命的对话》这本直面衰老的心理学书籍,去重新审视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呼兰曾在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上吐槽中年危机:中年人的生活比鬼屋可怕多了,因为你跑不动也跑不掉。
记得当时的我,一边发出“会心的苦笑”,一边在心里羡慕我那个成天除了遛狗养花,啥事也不用操心的老妈。
但那不过是因为,所有该我妈操心的事,我爸都给她做完了。所以在我看来,老爸步入晚年后的整体状态远不如他的中年。
事实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超过60岁的人中,有1/3的人会以某种形式经历晚年危机。
是的,毫无疑问,总是显得郁郁寡欢的老爸就是正在经历“晚年危机”的那1/3的人中的一员。
如果你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已经陷入了晚年危机,可以问自己以下的10个问题:
1、你是否经常盯着镜子,暗自思忖:“这个人是谁?”
2、你是否不愿意告诉他人你的年龄?
3、你是否过份在意外表,努力“抗衰老”,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
4、你是否总是和同龄人进行比较?
5、你是否经常想到自己终有一死?
6、你是否避免和所爱之人谈到你的身后事?
7、你是否经常质疑自己的宗教或精神信仰的价值?
8、你是否经常有长时间的情绪消沉或空虚感?
9、你是否经常感觉过去让你喜欢的活动已不能再激起你的兴趣?
10、你是否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无聊或困难?
当你对上述问题的肯定回答超过了一半以上,你就已经身处(或正在进入)晚年危机之中了。
前两天无意中刷到了66岁赵雅芝探访敬老院,被63岁的老人拉着手叫小姑娘的视频。
本来也没觉得有什么,谁知转头却又刷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2000年到2014年,仅在美国,10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就增长了44%,8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数量增长最快的人群。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
“有一种矛盾的现象,即长寿的念头几乎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但变老的想法却无人感兴趣。”
然而,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是:
我们大概率不可能成为赵雅芝,却极有可能成为“晚年危机”中的那1/3,并且这和你在世俗的意义上是否成功,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我姨妈,退休前是雷厉风行的总工程师,退休后不到一年感觉老了起码5岁。
说起来姨妈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可是满满当当,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在话下,可感觉上比我那个成天窝在家里的老爸也并没有好多少。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退休后的姨妈因为找不到目标而失去了她所熟悉的那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想起以前很喜欢的一句话:
“挡风玻璃比后视镜更大是有原因的,相比你身后经过的,前方所见更为重要。”
虽然古人早就说过60而耳顺,但我却发现,周围很多老年人其实和我姨妈的情况差不多。
他们在步入老年后,由于社会身份的失去和期望的落差,会更为关注“后视镜”中所见而非前方的风景。
这种因目标缺失而导致的联结的丧失正是引发晚年危机的根本所在。
那么,耳顺之年的你,又该怎样重新确定你的人生下半场的目标呢?
第一步:确认你想要如何提供帮助。
60岁的你,可以完全遵从本心,将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定为你的人生目标。
第二步:明确你想要帮助什么样的人。
60岁的你,可以从容选择你想要帮助的对象,将那些你真心想去帮助的人定为你的人生目标。
第三步:找出什么可以激励你,以及什么会让你全力以赴。
60岁的你,可以随时调整你的目标,直到找到你愿意为之付出余生的那件事。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一天,晋平公突然唉声叹气地对正在演奏的他说:“我现在都70多了,再想学什么只怕太迟了吧?”
师旷想了想回答说:
“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
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
师旷大概不会想到,跨越千年的时光,有两位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和中老年心理研究者会说出和他同样的观点:
“一生中我们要经历两次成长。第一次,从童年到成年;第二次,从成年到老年。”
弗兰克尔这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获救后,仅用9天就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传奇心理学家,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长”有多重要。
67岁,他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了飞机驾照。
80岁,他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90多岁时,他仍然跟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交谈,每周亲自回复数百封来信中的一部分。
所以,面对终将变老的事实,是被动接受还是积极成长,这无关年龄,只在于你自己愿意选择怎样的余生。
《生命的对话》这本书的阅读,迫使我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变老”这个我从来都不愿意去直面的话题。
非常认同书评人潘采夫对这本书的评价:
“无知无觉、循规蹈矩的生活并不真诚,尽管黑夜永恒,也要像流星划过夜空。对于《生命的对话》中的教诲,我深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