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苏州副本藏宝图(无锡镇江宝鸡)
江南百景图苏州副本藏宝图(无锡镇江宝鸡)宜侯夨簋 现藏国家博物馆1954年,江苏镇江京口区烟墩山(原丹徒县)出土一批铜器,其中“宜侯夨簋”是国宝级文物,铭文初称“虞侯夨”,因王改侯于宜,最后有“宜侯夨扬王休,作虞公父辛尊彝”字样。武王克商建立周朝之后,寻访太伯、仲庸的后人。太伯无后,仲庸已传至第四代周章,为吴国国君。于是武王举行正式册封仪式,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夏墟之地(山西平陆)列为诸侯,即虞国。太伯当初句吴所在地根据《史记正义》、《汉书 · 地理志》等记载位于无锡梅里,此后吴又迁都到苏州。梅里还有泰伯庙,是游客到无锡访古去处之一。无锡梅里句吴古镇
春秋时期吴国建造了名城苏州并定都于此。在此之前吴国发源于何处?说法众多,史学界争论激烈,我们在青铜器铭文的帮助下步入历史谜案的破解之旅——
《史记》中的吴国与虞国《史记 · 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和虞国的渊源: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太伯、仲庸、季历三个儿子,由于太伯想传位于贤良的三子季历和季历聪明的儿子姬昌(周文王)一脉,太伯和二弟仲庸为了成全父王与三弟,奔走到荆蛮之地,又入乡随俗、断发纹身,率投奔他们的当地人自立为王,号句(gōu)吴,建立吴国。
太伯、仲庸奔吴
武王克商建立周朝之后,寻访太伯、仲庸的后人。太伯无后,仲庸已传至第四代周章,为吴国国君。于是武王举行正式册封仪式,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夏墟之地(山西平陆)列为诸侯,即虞国。
太伯当初句吴所在地根据《史记正义》、《汉书 · 地理志》等记载位于无锡梅里,此后吴又迁都到苏州。梅里还有泰伯庙,是游客到无锡访古去处之一。
无锡梅里句吴古镇
镇江说:宜侯夨簋出土1954年,江苏镇江京口区烟墩山(原丹徒县)出土一批铜器,其中“宜侯夨簋”是国宝级文物,铭文初称“虞侯夨”,因王改侯于宜,最后有“宜侯夨扬王休,作虞公父辛尊彝”字样。
宜侯夨簋 现藏国家博物馆
“虞”字从虍从夨,最初多释为“虔”字,历史学家唐兰认为“夨”通“吴”第一次解读为“虞”,也即姬姓之吴国,年代定为周康王时期,唐先生认为虞侯夨即吴国君周章,镇江在传统吴地范围内,所以改封地“宜”也在丹徒一带。这种意见得到郭沫若及后来的著名学者李学勤的赞同支持。
李学勤进一步指出,丹徒是吴 (宜) 国的始封地,是由周人统治土著居民组成。这样吴国最早的根据地似乎应在镇江一带。
之后几十年不断有学者考证,认为宜地不在镇江,如铭文中有周王封虞侯于宜前先览武王伐商图与东国图,又有赐给宜王周、郑的国人和庶人等文,说明宜地在武王伐商路线和临近郑的区域之内,应该是后来的韩国宜阳(今洛阳市宜阳县)之地,再者烟墩山出土铜器年代分布较广,当是后来某种原因人为携带至此。
再有如果夨即是吴,从虍从夨为虞,那么他不可能作为国君的名字,正如齐王不会叫齐、鲁王不会叫鲁一样,这也令人费解。
夨国与鱼国1974年在宝鸡陇县出土一西周墓葬,其中一件带有铭文“夨中”的青铜戈引人瞩目,发掘者认为是西周早期的夨国贵族墓葬。夨国范围在渭水北岸,汧水西岸的两水交汇处今天陇县南坡和宝鸡贾村塬一带。
夨仲戈
1975-1981年,在陕西宝鸡渭水南岸、清姜河北岸发掘了多座西周墓地,一个不见于史籍记载的诸侯国——
浮出水面(以下用鱼国)。1981年在鱼国纸坊头遗址出土一件鬲(lì),其中有铭文"夨伯作旅鼎” 显然是夨国器物,由于通婚等原因到了鱼国。
夨伯鬲: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物考古专家尹盛平、刘启益等提出,这件戈铭“夨仲”当是北虞的始封君虞仲,即周章之弟,为去往晋南之前所作,受封后才到了山西平陆。
夨国即是吴国,夨伯当为周章。太伯、仲庸奔吴不是到江苏,而是到了这里建立吴国。后虞仲子虞侯夨又在康王时改封于宜,建立了南方的吴国。
陇山支脉—吴山 为古四岳、四镇之西镇
陕西学者张筱衡赞同夨国即吴国的说法,并指出吴的得名源于陇县南面的吴山。同时也有人试图进一步解释,句吴在吴国青铜器中经常也写作攻吴、攻敔、工吴、工虎、工 ,说明弓鱼与工吴通假,鱼国也是太伯、仲庸所建立的国家。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鱼国和夨国都应是姬姓国,学者在解读两个国家的姓氏时出现了非常大的分歧,有夨姬鱼姜、夨姜鱼姬、夨鱼皆姬几种意见。
我们知道,先秦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女子常在姓前冠以国名或夫君名、夫君国名来代称。如齐国公主姓姜,就称齐姜。如一位齐姜嫁给卫国君主卫庄公,也以庄姜称呼她。而且周礼有同姓不婚的限制。
我们来看几件有助于确定夨国、鱼国族姓的青铜器铭文:
1、散伯簋(guǐ):散伯作夨姬宝簋(铭文)
散国也在宝鸡,位于大散关一带,是文王四友之一散宜生的封国。如果夨姬是散伯妻子,则夨为姬姓国。但也不能排除散国是姬姓国,散国公主嫁给夨国贵族,散伯为其作类似嫁妆的媵(yìng)器。
所以如果能确定散国姓,则问题迎刃而解。
周代宝鸡古国分布
2、散季簋: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宝簋
散季簋及铭文
散季肇祖母为姜姓,散国必非姜姓。又由散伯车父鼎、散车父簋可以知道散伯为姞姓或者娶姞姓女子,仍无定解。
3、夨王簋:夨王作郑姜宝簋
郑为姬姓国,郑姜一定是夨王之女,所以夨国姜姓可成定论。有人认为郑姜是嫁与夨王的郑国普通姜姓女子,其实不能成立,不但门不当户不对,类似叫法没有出现在周代典籍和铭文中。另外可以看出夨国此时已称王,如果是太伯、仲庸之后并且又经武王正式册封,是绝无可能的。
夨王簋盖及铭文
4、鱼伯鼎:鱼伯作井姬用鼎
井国有两处,一处是关中的姜姓井国,一处是河北邢台的姬姓邢国,当时也写作井。姜姓井国往往中间加一点作区别,有铜器可见这里是指临近的姜姓井国。所以这是鱼伯嫁自己的姬姓女与井国,鱼国姬姓。
鱼国青铜器有巴蜀文化的痕迹,可以用受到其影响来解释。也可能下层民众来自四川,刚好与《史记》中的南方荆蛮之地相对应。
鱼伯鼎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姬姓鱼国有可能太伯、仲庸奔吴后建立的国家,等同于后来的吴国。但宝鸡吴山经考证古称岍(qiān)山,果如是,也非由此山而得名。夨国当为姜姓,与奔吴一事无关。
剪不断,理还乱:虞国与唐叔虞而虞仲的封地即西周时期的虞国,在山西平陆一带。在历史上多有记载,由于位于传说中禹都安邑(今夏县)以南,所以司马迁称夏墟之地。平陆唐之前名为河北县,虞国都城一般认为即今天的张店古城,在这里也有一座山名为虞山。
虞国与古虞山
虞国的灭亡留下著名的成语:在虞国的南面是虢国(河南三门峡)。春秋初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齿寒,所以不能答应。但虞君并没有听进去劝告,晋国灭虢国之后果然接着灭掉了虞国。
宫之奇还对虞君说:
”太伯、仲庸,大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左传 · 鲁僖公五年》
“昭”即祖先之意。一种解释是周人曾从晋南迁往陕西,“太伯不从”是指太伯没有跟随公亶父西迁,留在这里建立虞国。
先秦史专家杨宽认为,南方的吴国是山西虞国的分支,而不是像《史记》记载的那样相反。这是一个很好的猜测,我们再回来看宜侯夨簋:
“虞”与“吴”虽可同声互假,但在国名上从不通用,所以虞侯夨当指北方之虞而非南方之吴。果如此,那么西周时期虞侯又被改封到宜:要么是直接封到镇江,要么是河南宜阳,后来某种原因活动地到达镇江即后来的吴国一带,总之是这个猜想的一个有力证据。
晋国最初源于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封于唐,唐地也在夏墟一带,原来是尧帝陶唐氏后裔的国家,周初被姬姓唐国(晋国)所替代。一件晋国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夨”与“虞”的关系:
叔夨鼎铭文
在曲沃北赵晋侯墓中曾出土叔夨鼎,铭文大意是:某年,周王在成周祭祖,完毕后赏赐参加者之一的叔夨,叔夨遂作器留念。专家考证,一致认为叔夨即晋始封君叔虞,当然周王就是成王了。这里的”夨“字通后来的”虞“字。
另外一些师酉、师询诸器包括师酉鼎、 师酉簋、师询簋、询簋,综合考察其铭文,周王曾在位于陕西的吴(虞)国册封师酉,师酉提及自己的姬姓母亲,说明当时陕西存在一个非姬姓的虞国,虞通夨,可再次验证上面夨国非姬姓,与南方吴国无关的结论。
宜春说:不甘寂寞在江西宜春樟树市有古时虞城、吴城遗址,并有殷周青铜器出土。有江西学者认为,太伯、仲庸奔吴最早到达此地,春秋后期才迁往苏南。太伯、仲庸并非姬周一族,而最初是羌人中以虎为图腾的氏族,商代虎方即在樟树一带。其说目前影响不大。
樟树吴城遗址
无锡说:吴国姬姓真假之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无锡梅里说。如果这里有充分证据,其他假设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无锡鸿山的泰伯墓为东汉桓帝命吴郡太守所建,所以不足为凭,太湖地区也从未出土西周青铜器。《吴越春秋》等都有吴太伯筑城的记载,但城廓、城址也很难通过考古得到验证。
文献方面,对于吴国与姬周的联系有正反两反面的材料: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新乡封丘)会盟争长,
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 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 ——《左传 · 哀公十三年》
即吴人搬出祖宗太伯、仲庸,属于周室分家出来辈分最早的,看来当时诸侯对于这个说法也是认真对待和相信的。
但《左传》又记载,前584年,晋巫臣献联吴抗楚之策并出使吴国,吴国才“始通于上国”,如果武王时就已经寻找到南吴,中间怎么又中断联系了呢?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 ——《左传 · 哀公十二年》
是说鲁昭公娶了吴国宫室之女,由于违反礼制,同姓婚,所以不按习惯叫吴姬,而称吴孟子。如吴国公室果为仲庸之后,在春秋礼乐保存较好的鲁国发生这样的事情,着实不可思议,而孔子也对此事保持了沉默。之前也有同姓婚之例,一般都限于不同族之间,如晋献公娶戎人的骊姬。
结语句吴地望和周朝重要诸侯国吴国的渊源是先秦史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涉及面非常广,本文旨在介绍通过研读古文献与金文等探究的过程与此问题认识现状,并且表明笔者观点:
——句吴无锡说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值得怀疑。不排除本土的吴人冒认太伯、仲庸之后成为姬姓诸侯的可能。
——宝鸡鱼国与平陆虞国可能是太伯、仲庸所建的最初之吴,南吴为后来鱼或虞的分支之国。有待更多材料做最终判断。
—— 宝鸡夨国与此无关。镇江不是最初的吴国,甚至不是宜地所在。
—— 宜春樟树说无有力证据。
读者网友有何见解,欢迎评论。
更多历史探秘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