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形意拳全书套路(姚宗勋先生谈意拳散手间架)
孙禄堂形意拳全书套路(姚宗勋先生谈意拳散手间架)你看,他这儿,我还没进呢,这叫毛病,实际上说,在意拳当中,他已经完全被动,让我指挥他,你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进攻我好,所以,我才知道你自己的矛盾,实际上你忘了打我,在那个时候忘了打我,所以,你完全被我的精神吸引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当然这只是概括。但刚才是说推手,这个推手应该按规矩,咱们自己练习,我们俩就这么站着,这就是机会均等,谁也不占谁便宜,推手两人一接触时,他一手在我的这个手上,我一手在他的手上边,这也是机会均等,谁也不占谁便宜。所以,拳术不要研究一招一式,应该有个全局观念,从一开始我们怎么能造成那样,有的是两人弄和了,有的是我如果比他本事大,我步步为营,把他逼到这条道上去,有的是陷井,让他不知不觉跑到那无路可退的地方。所以,头一个就是研究两人距离与位置,在这里头拳术还讲一个没有接触的松紧,我们俩打了,说两人打了以后讲松紧,说两人没挨上怎么有松紧呢?这也有松紧,这叫精神上的松紧,你在动作
本文是根据姚宗勋先生当年的录音整理而得。细细品读,里面内容很有价值,应该确实是姚老说过的话,很珍贵!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在此也向录音最初的整理者致敬!
以后谈到所谓散打,在意拳里的散打,头一个先讲它不是说散打的招,你的发力算不算招呢?算,那怎么算招呢?你使的是方法吗?但是它不固定,我哪儿都能发力,你要认为是方法,除了练拳套的它讲练操手,什么是操手呢?操手就是一手老练,在北京人来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也就是指操手。
你可以说在意拳训练中也有方法,发力不都是方法吗?在王芗斋先生他用禅宗的话解释,一法不立,无法不备,每个方法我们都把它用起来,说这就是一个方法。但是,哪儿碰到,我哪儿就有反应,也就是什么法都有。练拳术练到一定时候会理解的,但是,初学有规矩,有框框,不是没规矩的,刚才我说的发力,不就是规矩框框吗?在两人交锋时,初练的时候也有规矩,所以,头一个就是要讲间架。
什么是间架呢?假如说我们两个人都站着,你出手,你初学,说是他忘了基本姿势,可是一出手,为什么有这个姿势,为什么要有斜度,就是说在调整好间架,就是说我要打他,我向他头部猛击一拳,因为意拳它主张不是单纯防御,是攻守结合,如果我狠击他一拳,他如果挡我,就是犯错误,犯意拳的错误,假如我奔他去,他应该直接打我,手这么一拧,你的头别低,哎,对,你看我一拳打上他,是滑过去,他在这儿一拧,就把我的方向拧偏了,同时,关键来说是来打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任何拳术家来说,都是预期的动作。
如果打他底下,对,你打他底下,干嘛截他一下,你直接往前来不就完了吗?说明你把他底下给堵上了,那我们就冲底下,就这样,你说说他这个在这时候我打击他的时候,我就拧住他最尖锐的方向,这叫间架,有那么去打他的吗?对,这小李子步法吃亏了,往这边绕,从这两边拧,正是我给他控制了,你老怕,怕什么,击哪儿呢?对,讲距离,他先打我,所以这叫间架,你一上前来,一沾边,我这儿正等你,当然这是身步,在动作里头,往后退,假如你朝我来了,我手在保护我自己头部,我的头部掩护在我手后边,我不用去挡,这一踏踩中他的重心垂线,这在少林拳叫踏中门,又叫踩中门。
这个道理就是人的重心垂直线,如果谁在这被踩中,你不抵抗还好,你越抵抗就挨摔的就越多,底下坐稳了,你只有后退,不能前进,仅仅是一个手的打,主要一开始就是我们两个人距离问题,就跟下棋似的,我常跟年轻的同志讲,假如拿下象棋说,我是臭棋,我先声明,假如说不管他是谁,如果他让我造成既成事实,假如马后炮,他就是今天的象棋大师也得认输。因为既成事实,但是怎么才能走成那样呢?当然,我一辈子也走不上一次,能走上了,那是学问,你怎么能造成那个形式。
所以,拳术不要研究一招一式,应该有个全局观念,从一开始我们怎么能造成那样,有的是两人弄和了,有的是我如果比他本事大,我步步为营,把他逼到这条道上去,有的是陷井,让他不知不觉跑到那无路可退的地方。所以,头一个就是研究两人距离与位置,在这里头拳术还讲一个没有接触的松紧,我们俩打了,说两人打了以后讲松紧,说两人没挨上怎么有松紧呢?这也有松紧,这叫精神上的松紧,你在动作里头就能够让对方紧,因为你比你本事大,自己应该知道你怎么去做,能不紧这非唯心论,下面我给大家稍微形象一点。
你看,他这儿,我还没进呢,这叫毛病,实际上说,在意拳当中,他已经完全被动,让我指挥他,你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进攻我好,所以,我才知道你自己的矛盾,实际上你忘了打我,在那个时候忘了打我,所以,你完全被我的精神吸引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当然这只是概括。但刚才是说推手,这个推手应该按规矩,咱们自己练习,我们俩就这么站着,这就是机会均等,谁也不占谁便宜,推手两人一接触时,他一手在我的这个手上,我一手在他的手上边,这也是机会均等,谁也不占谁便宜。
我头一个要说明的就咱们俩头一次交手,要用感觉知道对方,不要用方法,彼此配合步法,你看他这步子侵进来,我这步子所以在这时候我自己撤回,所以说步子都是活的,但是要求这个不能出线,像太极拳说都捂到这儿了,因为这样在实战中,人家底下一腿你就躺下了,必须不能让他占便宜,跟步法得灵活,我要能够明白他怎么用力,不仅是我拿手去让他方向变,同时把他距离拉长,他的力量也就没有了。
在这里头也有它的框框,这就是变活,比如说我们俩接手后,一上一下,假如对方他来,在这时候可以用两个相反的力量,把它推到我这儿,这手把对方两个地方分开,在往前塞的时候,我可以一手上一手下,就是说他在底下我在上面,这两手也是机会均等,我手拿上去,你主动进攻我,这时候怎么办,一个是说如果我比他功力大,他朝我身上来了,我朝这边去,我要把他推出去,如果我们俩功力相等,甚至我不如他,这时候要把他重心牵动,假如要他向我来了,就把他牵到我这儿,往这儿牵也行,往那儿牵也行,这么一个行动方法。
假如我在下面,他在上面,可以有很多变化,我用这边这两手往这边,他用手这样摔我,我用这两手往这边指,这叫形曲力直,我这两手往那边指,实际上我舍了这儿,我这让呢,他认为这样呢,就可以完全把我的力量分开,就在这我要跑得慢一点就完了,所以,不同于太极拳,太极拳讲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把对方完全牵过来,然后再发出去,哪怕我把牵过去了,我在这时候,我这样一肘,一肘照样把你打倒,甚至打残。第二个就是我手不让他落稳,他一落稳我就有变化,所以往往在贴肘的时候,比如你带我,我这么一拨,在你刚往前一栽,我这就往这方向打你,所以这推手跟太极拳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始终没有离开真正的散打的范畴,咱们在打散打的要求第一个是合乎《孙子兵法》中的“两军相遇,勇者胜”这种精神饱满,所以,这个养生里头讲,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在拳术里也讲精神集中,还得高度集中,然后是周身放松,尽可能放松,第三个是呼吸自然,因为拳术呢,在古代训练用来训练军人打仗,你没有胆子不行,所以开始训练时高度集中,我有假想敌,比这屋子还高,他拳头那么大个儿,或者是拿把枪有多长,如何对付他,所以自己得精神自我放大,而我的头把楼项项破了,我胳膊能到街上,我一动都得随着我动,在形意拳叫“无坚不摧,不意不破”,得有这种气魄,别吓唬自己,一瞅是他寻这么大的拳头,哎呀,看你的腿都打颤了,你还打什么,所以精神得高度集中,得有忘我的精神,还有一线希望,就得打,排除一切困难,到两人真正拼命的时候,要是想我家里还有孩子父母,这就不成了,银行里还有存款没花完等等,到那时候马上就得有个决断,它得有平常这个训练。
为什么要修炼精神?我们都知道疯子的劲头大,人要是疯了劲头就是大,那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老是说,人疯了是不是病呢,他是病,他病了为什么那么大力气,应该病了没有力气呀!对,所以,人在高度集中的时候,产生咱们平常人没有发受的力量,参加过战争的同志们讲,那一战役包围我们了,我们跑过了,等过两天我们又走到那儿一看,这峭壁我怎么上去的,对,人在最急的时候能发挥能量。
在意拳里,训练一开始就让精神高度集中,待你有经验了,有假想敌随时再放松,所以,为什么要讲放松呢?你要是不放松就累死了,尤其是如果说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候,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人肯定周身发紧,咱不用举别的例子吧,就比我们没有经验的运动员,尤其是对抗性比赛的运动员,一临到打比赛的时候,他发挥不了平常的技术,这脑袋瓜子都不灵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精神紧张,他放松不了,所以要求你在精神极度集中的时候,你还能够放松,动作灵敏,反应快,为什么要呼吸自然,你还老憋气,身体不舒服,你使劲就憋住气了,憋气一长就完了,你自己的气力不足,所以,这三者跟养生健身是一致的,并没有丝毫的矛盾。
并且我认为,过去咱们中国的拳术在咱们的古代,也都像是现在的泰国拳那种,都是蛮打蛮踢,因为少林大雄宝殿有好多壁画我可没见过,画家李苦禅去过,但它有一个特点,它们壁画里不是一套一套拳,都是拳术的名人。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赵匡胤,宋太祖,唐宗宋祖,在宋人中他擅长棍,到成功以后,有时他喝酒醉了,他就跟大臣说这拳术如何如何,一醒就后悔了,但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有两句话留在少林,戚继光将军在他的《纪效新书》里头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挨打就挨一下,“犯了招架,定打数下”,犯就是犯错误的犯,如果不打,完全防守就挨好几下。
为什么少林就把他让下了呢?据我们研究,这时拳术已经发展到连击的时候了,不是单打一下,你打一下他就挡,所以你硬挡的话,他连击的话,那是久守必败,非挨打不可,这认为他有创新。第二个证明是岳飞,说岳公武王创双推掌,这样可以完备他的进展的话,那肯定在这以前都是一只手防守,一只手进攻,因到岳飞那时候形势上能双手齐出,实际上在拳术上是犯忌讳的,在中国武术里双手齐出,但我们老师对这事还作过补充,他说是双手齐出,单手独进,这很有意思,用这个形意拳的虎形,做虎形的变化,你合适,假如说虎形,形意拳一般通常作为中国传统的比武都用这种姿势,这是有意思的,在进攻中,它可以这样做,什么叫虎形呀?俗名叫老虎扑,它一起手就是双手齐出,如果你要这样进,那你就太吃亏了,因为你这两手等于比齐了才去了,王先生做解释说,就是双手齐出,单手独进,让你看着双手一块去,但是到时这只手先到,这样做虎扑还是双手的作用,但是最后还是两个力量合二为一,还是一块的。
尤其是清朝开国以后,因为在它以前戚继光那经典著作,他所在《拳经》上所说的,那还并不全面,他说“纪佩仙之腿,鹰爪王之拿(就是擒拿),千跌张之跌,绵张短打”等等,他把武术分成几类,各有擅长。总之,到了清朝开国百十年后,这时中国拳术有很大变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梅花拳,通背拳等都讲劲儿,就是摸索内在的力量,如果练得高了,这散打在古代没有规矩,哪都能打,眼睛都能打,裆也能踢,肘头都能使,那时我也学过外家拳,肩、肘、腕、胯、膝都能使,打击部位随便,所以比较残酷,还很近似于今天的泰拳比赛,可以是这一类拳术出来了,所谓内家拳出来了,分内功和外功,内功拳出来了。
它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如果拳术高明的人,可以对方比较弱,他可以不打伤,他可以把对方摔出去,但摔出去吧,还不把他摔伤了,所以,这种我认为这是拳术的技术升华,本来是一个很残忍的,如果都能够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都能够做到那儿,我认为这倒是一种挺好的体育运动,既能够防御自己,又能够打击别人,但是这个基础还得从生打硬干中来。
你没有通过那个训练,你干脆说就沉不住气,因为你心直跳,甚至想跑,那是不行的。总之,在传授这种意境中,因为内家拳的出现,确实挺好,它讲到我们摸索劲,人的精神状态,说得比较全面,过去所有拳家谈到,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越来越盛行,在北京就代表形意,八卦,太极,当时在北京来说,这三派拳术处于垄断地位,因为这三种都不是互相剽窃,互相抄袭,各有各的基本功练法,但总的目的,是一个要求力量的整,太极拳叫圆,圆就是平衡,往哪儿去都是那么大的力量,形意拳讲平衡力,讲浑圆力,八卦掌讲整,讲合,实际上都是说一个平衡的力量,整体的力量,但是他的摸索力量的方法并不相同,尤其他动作做出来也各的各的风格,所以我认为,在那个时候这三种拳出来,在历史上那一个是最高潮的时候,但不是说将来,是在当时,以前没有能达到这么高潮的时候,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在理论上,在技击上,在养生上,它都到了极细的地方。我想,将来在国家体委的提倡下逐步会再出现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