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余杰的人生路(北大才子余杰的人生路)
北大才子余杰的人生路(北大才子余杰的人生路)年幼的余杰最喜爱的便是家中的书房,好静的他很少在写完作业以后出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待在书房里阅读。家中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余杰的父母却很舍得把钱花在培养儿子兴趣的方面上。1973年10月,余杰诞生在四川省蒲江县,父母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出生在书香家庭的余杰自然也就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热衷于读书,自小便迸发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余杰的父亲是一名做建筑学研究的专家,因此家中的书房里始终堆满了书籍,但书的种类并不只局限于建筑学。
他被称作70后才子,曾多次在文坛上与许多文学大家交锋,王朔评价他道:“没想到还有比我脸皮更厚的后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与余秋雨的几次“对战”。
原本可以在文坛上大有作为的他,却因剽窃他人文学创作遭人唾弃,后又转籍到美国勾结反华势力,他的下场如何?
身为北大毕业的才子,却并没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反而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背弃了自己的故土,草蛇灰线一切都有迹可循。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01 少年“仲永”1973年10月,余杰诞生在四川省蒲江县,父母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
出生在书香家庭的余杰自然也就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热衷于读书,自小便迸发出了对学习的热情。
余杰的父亲是一名做建筑学研究的专家,因此家中的书房里始终堆满了书籍,但书的种类并不只局限于建筑学。
家中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余杰的父母却很舍得把钱花在培养儿子兴趣的方面上。
年幼的余杰最喜爱的便是家中的书房,好静的他很少在写完作业以后出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待在书房里阅读。
余杰在父亲的耳濡目染,自小便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字创作能力,就像方仲永那样。
余杰看的出来,父亲在内心深处非常希望他能够选择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但父亲却从未说过这样的话,始终尊重着他的选择。
从小学开始,余杰便参加了许多的写作比赛,出色的文笔让他几乎从未败过,第一名就像是天生为他设立的一样。
因为过人的才华,许多老师都非常喜欢他,年幼的余杰便仗着老师的喜爱,从不收敛自己的光芒。
同学们并不喜欢他高调的做事风格,常在背后吐槽他的“孤傲”,但余杰从不在意这种流言。
“听说他天天回家除了吃就是学习,这个毅力是真的让人佩服啊。”
“我觉得这种为了自己的目标,废寝忘食的状态真的有点不正常,余杰他还好吗?”
“这有啥的,余杰是要冲清华北大的,人家才不在意肉体上的疲惫的。”
余杰之所以如此认真地学习,就像他那位同学说的那样,在余杰心中他还有着宏伟的目标,他要考上北大!
1992年,余杰终于站在了自己北京大学的门口,他感恩父母没有将他们的意愿强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支持他。
父亲始终将他放在平等的位置,将他视作朋友。
当时他在填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志愿的时候,曾有许多以“过来人”身份的亲戚来劝说他。
“现在国家主要发展的是经济,你这个分数能上北大的经济系为什么不上呢,文学能干什么用呢?”
听了这话以后,余杰的妈妈便反击道:“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文学,孩子喜欢就行了,我们都不想干预他的选择,让他走自己的道路。”
在父母的支持下,余杰更加坚定了进入文学界的想法,收拾好行囊的他,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
清华北大作为我们国家当中的顶级高校,是万千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它们不仅为中国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更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番里程碑般的成绩。
无数学子都渴望能够加入其中,希望能够在这两个学府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体会到知识的魅力。
进入北大以后,余杰的文学创作能力似乎得到了释放,他将自己的作品投到了校园报以后获得了导师们的一片赞扬声。
余杰的课外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枯燥,除了待在图书馆里看书以外,余杰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为了获得导师的注意,余杰几乎天天都要跑去导师的办公室,与他进行一些文学上的切磋商讨。
当然这个举动也引起了导师的注意,尽管导师并不喜欢有人天天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但看着余杰不耻下问的精神,也就渐渐地被他打动了。
他带有批判性视角的文章,也为他吸引了一大批的支持者,他们喜欢余杰文字里所表达出的血气方刚,这种朝气蓬勃的状态是其他作者比不上的。
在极具文化氛围的北大,余杰的创作灵感彻底被激发了出来,他不再将自己局限于校园报,而是主动地去寻找更大的出版社。
余杰是幸运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出版社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香草山》。
这本书在同龄人之间非常的吃香,闲聊时他们甚至都会问道:“欸,你们看那本《香草山》了吗?”
“看了啊,还真别说,挺不错的。”
余杰也因为这一本书,在文学界小小的“火”了一次。
在周围同学都还在埋头苦学的时候,余杰已经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赚得报酬,他“北大才子”的人设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营造的,为什么被人们称赞为才子的他竟会走向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歧路呢?
02 批判文化90年步入文坛的余杰,其实并不算是最出彩的那一个人,因为那时的余华、王安忆、王小波、路遥等人已经打响了文坛。
余杰不过是一名大学在读的学生,阅历自然没有这些作者多,因此他的作品放到市场上来看还是过于稚嫩。
成名心切的余杰便看上了90年代文坛兴起的新风格,那就是批评文学。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为文学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作家视角观点。
批评文学大行其道,那时国家正在大兴改革,全国上下一片欢声笑语,因此并没有合适的素材可以供给这些作家用于写作。
因此大部分文学批评家便开始翻旧账,将许多作家作为了自己创作的素材。
原本想继续在现实题材中大放光彩的余杰却早已灵感干涸,他也曾一度因为自己写不出文章而将自己锁在了房间三日不吃不喝。
同寝室的人看到他如此“疯狂”的举动,好心劝说他道:“写不出来也不要太勉强自己,你多出去走走没准灵感就来了呢?”
“就是啊,灵感的迸发需要的是契机,你天天把自己关在寝室里怎么可能写的出文章呢?”
眉头紧锁的余杰没有听从室友的劝告,并快速把他们“打发”出了宿舍。
纸上的笔墨写了又擦,不愿承认自己灵感枯竭的余杰,还是强撑着写出了一些看了让人感到没有头脑的故事。
为了寻找素材,余杰每个月都会订好几版文学杂志,并反反复复拿出来阅读。
在阅读期间,余杰发现了许多带有“文学批评”色彩的文章获得了大部分的关注,因此他也渐渐地开始往这条道路迈出了步伐。
读者们不断地向余杰写信希望他能够再写一些新文章,因为这些的名气,让余杰逐渐“飘了”。
也正因为“飘了”,才让余杰的思想发生的改变,“我能看出社会的问题,我可以指出社会的问题”的思想占据了他的大脑。
2000年,余杰的一篇名为《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的文章发表在了《大舞台》杂志上。
在文章中,余杰以自己的角度阐述了余秋雨是如何从一个没有名气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大师的故事,他在文章中用了许多非常过火的文字,也正是因为这些过火的文字,让他“一篇成名”。
如他所愿,这一篇文章迅速地在文坛上火了起来,并相继被多个杂志社转载发表在了自己的平台上。
尽管这并不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战场,余秋雨也非常大方地就余杰在文中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复。
但余杰写出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还是希望能够打响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真正地期望自己能够在文学上做出什么杰出的成绩。
2000年在戏剧家魏明伦先生的牵线下,余杰与余秋雨在成都共同谈论了许久,原本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文学交流。
可是没过一年,余杰就被曝出抄袭了多部文章,而余杰只是用着一句:“这是文学界中常使用的引用,何来抄袭一说?”
他早已忘记了自己追求文学的初衷,他享受着比同龄人更优秀的感觉,他打碎了心中的“规则”。
余杰从初中开始就成为了班上那个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的“学霸”,他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渴望能够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名。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使得学生时代的他,始终埋头于学习,他将这些欲望投入到了学习中。
但当他大学毕业时,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人海中普通的一员以后,这些欲望却让他走向了歧路。
余杰犀利的文风在他“出道”前期为他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时间一长以后,大众都不愿再看他的文章,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犀利的文风。
为了“炒作”余杰接连“攻击”了文坛上的好几个前辈,他也因为自己的言论得罪了一些人,毕业以后进入机关单位的他连办公室的板凳都没坐热,就被通知了解聘。
郭英剑也为此做了一篇文章反复批评余杰道:“我是对作为‘作家’的余杰感到失望的。”
多次与出名作家的交流,并没有让余杰的创作水平得到任何提升。
与名家的交流反而还给他提供了“找茬”的机会,他从一个让人称赞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个“愤青”。
自负让他逐渐偏离了轨道,他不再了解事情的原貌,只要有一个关键词能为他带来流量,他便会抓住那个词大说特说。
他用所谓“精致”的语言将文章包装,甚至将这些话升华到社会价值观。
余杰再也沉不住气来写文章了,他开始愤世嫉俗觉得中国到处都是不公,美国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03 香蕉人的生活人们逐渐厌恶了余杰过火的文字,但他似乎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骄傲的余杰开始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包装成了专业的分析专家,他用着那些高深莫测的文字,塑造出了一个恐怖的“社会”。
那些没有接受过多少文化的读众便都被他的观点牵引着走了,像是被蛊惑一般,他们对余杰说的话深信不疑。
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以后,余杰又开始手执笔墨对那些老作者进行攻击,这些文章不再像初期时有着深刻的思考,充斥的就是对作者们的人身攻击。
但是老作者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联手收集了许多余杰的文章,将他告上了法庭。
余杰虽然心中十分慌乱,但还是强装镇定地在法庭上说:“我有言论自由!”
这几场官司让人们看出了,余杰只是一个渴求公众关注的小丑,原本支持余杰的读者也都倒戈到了反对余杰的队伍中。
各大媒体也不愿在给这个跳梁小丑提供任何流量,不再推送他的文章。
他发的文章不再有人追捧,评论区充斥着人们对他的质疑,渐渐地他消失在了中国互联网上。
他开始在外网推送自己的文章,据他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因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原来姓铁,如此荒诞的理由却也被外网的读者认同了。
他也因此加入到了美国的“铁木真”后裔的群体。
就在中国读者已经忘记了他的存在后,余杰却出现在了美国,并且以美国的视角发表了一篇关于攻击中国对于言论自由零容忍的文章。
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1月18日余杰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场记者会。
在现场他声称道:“我来到美国就是因为这里有言论自由权,在中国我因为我自由的发言被人告上了法庭,差一点就进了监狱。”
“我希望我能获得言论自由,因此我来到了美利坚合众国。”
余杰接下来的发言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开始大肆地攻击着中国,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他的话当然已经触碰到了国家的底线,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拿到美国绿卡他才可以真正地在美国扎下根来。
为了生存,也为了自己的职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他不惜背弃祖国,开始在外网上继续发布着攻击中国的文字。
这一刻,他就像香蕉人一般,黄种人的皮肤白人的思想。
美国政府愿意帮助他拿到美国绿卡,但前提是他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抹黑中国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上他不仅发表自己的错误观点,还经常转发一些其他人对中国诋毁的帖子,并留言:“以我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的经历来说,这是真的。”
他早已不在乎自己的名誉如何,只要能够拿到美国绿卡,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2018年他就公开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美国公民。
他如汉奸一般的行径虽然惹得国内读者众怒,但时间一久,他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人们也不再关注他的发言。
他不断在媒体上表示自己在美国的生活过得多么潇洒,但事实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的是,他在巴结美国官员时对方根本不搭理他,像个小丑一样的下场也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
先祖给我们的面孔,不是拿给我们来诋毁祖国用的!
参考文献1. 央视网 《中国不是禁止自由主义的铁幕》
2. 中新社 《余秋雨与批评者余杰心平气和在四川对话》
3. 北京晨报 《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