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弟弟汪二保最后结局咋样(1367年张昶身中数刀)
朱元璋弟弟汪二保最后结局咋样(1367年张昶身中数刀)恼羞成怒的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张昶、马合谋、张琏斩首示众,以表抗元的决心。然而,谋士刘伯温却极力阻挠朱元璋如此行为。刘伯温早年曾入朝参加科举,对张昶的大名如雷贯耳。因此,刘伯温力劝朱元璋重用张昶,并将他比作李善长一样的人物。对待敌人,朱元璋向来都是心狠手辣。在张昶抵达应天时,朱元璋命人将他们的衣服全部剥去,强行让张昶等人全身赤裸着游街。作为读书人,张昶备受欺辱,因此见到朱元璋后拒不跪拜,且言语冒犯。张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1361年,察罕帖木儿攻破山东红巾军,击溃刘福通,令江淮震动。朱元璋实力弱小,无法与察罕帖木儿匹敌。因此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与察罕帖木儿通好,向元朝请降,避开察罕帖木儿的兵锋。而户部尚书张昶,则作为察罕帖木儿的代表,南下应天为朱元璋授官封爵。当时,韩林儿所部仍旧控制着江淮大片土地,张昶一行无法经陆路抵达应天,只好改为水路。可在抵达浙东时,却被首鼠两端的方国珍送往了福建,而后
1361年,察罕帖木儿上疏元顺帝,请派户部尚书张昶招降朱元璋。抵达应天后,朱元璋却下令扒光张昶的衣服,强行命他上街游行,以示抗元的决心。在说到羞辱张昶时,刘基竟满面愁容,叹道:
“张昶极善理财,他的本事胜我十倍,只怕也不次于李善长。”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即释放张昶,委任他为参知政事,位列李善长之下。在应天,张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受朱元璋宠信。然而6年后,朱元璋却突然下令将张昶碎尸万段,扔进河里喂鱼。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与张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阶下囚”张昶
张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1361年,察罕帖木儿攻破山东红巾军,击溃刘福通,令江淮震动。朱元璋实力弱小,无法与察罕帖木儿匹敌。因此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与察罕帖木儿通好,向元朝请降,避开察罕帖木儿的兵锋。而户部尚书张昶,则作为察罕帖木儿的代表,南下应天为朱元璋授官封爵。
当时,韩林儿所部仍旧控制着江淮大片土地,张昶一行无法经陆路抵达应天,只好改为水路。可在抵达浙东时,却被首鼠两端的方国珍送往了福建,而后福建官员又把张昶安排到江西驻扎,在张昶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应天时,距离他从大都出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巾军的死敌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继任者廓托帖木儿只顾与孛罗帖木儿内斗,无暇顾及江淮义军。而本就假意投降的朱元璋在朱升的辅佐下,已然具备与各方势力抗衡的实力。因此,张昶一行碰到朱元璋后,就从元朝招降的使者变成了朱元璋的阶下囚。
对待敌人,朱元璋向来都是心狠手辣。在张昶抵达应天时,朱元璋命人将他们的衣服全部剥去,强行让张昶等人全身赤裸着游街。作为读书人,张昶备受欺辱,因此见到朱元璋后拒不跪拜,且言语冒犯。
恼羞成怒的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张昶、马合谋、张琏斩首示众,以表抗元的决心。然而,谋士刘伯温却极力阻挠朱元璋如此行为。刘伯温早年曾入朝参加科举,对张昶的大名如雷贯耳。因此,刘伯温力劝朱元璋重用张昶,并将他比作李善长一样的人物。
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对文人一向尊敬,得知张昶是一位世间难得的大才后,他就极力拉拢,将张昶招募至自己麾下效力。在处死马合谋、张琏时,朱元璋特意找了一个死囚犯顶替张昶,以此断了张昶的回头路。
张昶的“小心思”
1363年,朱元璋自称吴王,李善长、徐达被封相国,张昶则就任左司都事。由于徐达、常遇春常年在外领兵作战,故而李善长、汪广洋、张昶等人就成了朱元璋麾下的权力核心。朱元璋对张昶非常信任,凡是张昶提出的要求,朱元璋都照准不误。
张昶的升迁很快,从左都司事,到参知政事,张昶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在朱元璋麾下,李善长是文臣第一,可他没有考取过功名,也不曾拥有做官的经历。刘伯温作为谋士,大多数建议都是出在战场上。然而,张昶却不同,他主政户部多年,熟悉元朝法律、制度,为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户籍、粮米制度,稳固了朱元璋的统治。
而在制定法律上,张昶也多有谏言,大明律的雏形就是出自李善长、刘伯温、张昶三人之手。尤其是张昶,学识渊博,熟悉法律,是朱元璋麾下少有的“知行合一”的人才。朱元璋曾对宋濂说道:
“元顺帝送我一位大贤士,你们遇到事情可多多与他商量。”
然而,张昶做这一切都是有他的目的的。他并非真心投奔朱元璋,而是借朱元璋的宠信,削弱朱元璋的权威,令朱元璋的势力自内部瓦解。
在编制法典时,张昶利用朱元璋盲目信任他的优势,哄骗朱元璋对任内官员、百姓实行重法。在遭到朱元璋的拒绝后,张昶又笼络朝中其他臣子,上疏劝谏朱元璋及时享乐,并为他歌功颂德,以此麻痹朱元璋的斗志。
张昶之所以如此行为,其因还在于他是元朝的旧吏,深受元顺帝宠信。且在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早已失去了为民请命的本心,更多的则是“愚忠”思想。而朱元璋在应天扒光他的衣服的行为,是他一生的耻辱。作为从小熟读经史的文人,张昶与朱元璋之间,只存在互相利用,而不会衷心为朱元璋效力。
朱元璋虽然一时麻痹大意,受到张昶的蛊惑。可久而久之,他就发现了张昶心中的小九九。在与刘伯温畅谈时,他曾直言相告:
“我本以为张昶是我朝的萧何,可如今他却变成了赵高。”
刘伯温顿感惭愧,当即劝说朱元璋斩杀张昶,以正视听。然而,朱元璋怜惜张昶的才华,并未动手,只是焚烧了他那些阿谀奉承的书信,斥责了张昶一通。
惨死应天
1367年,李文忠南下杭州攻打张士诚。当时,张士诚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故而与元朝相勾结,南北夹击朱元璋。可李文忠进军神速,没用多久就占领了杭州,并在杭州抓获了元朝的使者长寿、丑的管。
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大势已定,故而不愿为难长寿、丑的管,他甚至想要二人将张昶接回大都,让他一家人团聚。可张昶却暗地里找到了长寿、丑的管,将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举动如实供述,并将一封对元顺帝表忠心的书信,递送给二人。
然而,书信尚未送出,杨宪却在张昶的府上发现了端倪。杨宪虽是一名酷吏,却极为敏锐,在发现张昶表里不一后,立刻上报朱元璋。
在发现张昶“喜好”溜须拍马后,朱元璋本想放他北归,可他万万想不到,张昶竟是为了元朝才如此。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当即命令杨宪、冯胜二人调查张昶不轨之事。在张昶被抓后,他似乎也放弃了求生的欲望,只不过短短了说了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跟随朱元璋六年,朱元璋待他如国士,言必听,计必从,却被如此辜负。朱元璋的怒火难以压抑,立即将张昶处死。
1367年6月,张昶被押赴刑场。在大明建立初期,朱元璋惩罚罪人的手段都极为残忍,而张昶作为“叛徒”,也遭到了乱刀砍杀,在骨肉分离后,张昶随即身亡。朱元璋对此仍不满意,在与李善长交流时,他特意下令:“我对张昶如此信任,他竟背叛我,将他碎尸万段后,尸骨扔进河里喂鱼。”
张昶死后,朱元璋亲自修改了他制定过的重典,并在建立大明后,着重强调轻刑罚、少牵连。然而不久后,他就重蹈昔日的覆辙,不仅以各种手段疯狂杀戮,还连累不少无辜的人。或许在制定刑罚时,张昶早就顾及到了朱元璋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