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现代人生活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里,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孩子们,不懂得忆苦思甜。所以他们总是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谁会活得比谁更容易。哪怕是古代诗坛上,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杜甫寄人篱下,李白一生漂泊,王维早年丧妻,苏东坡颠沛流离……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1)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谁会活得比谁更容易。

哪怕是古代诗坛上,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

杜甫寄人篱下,李白一生漂泊,王维早年丧妻,苏东坡颠沛流离……

所以他们总是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现代人生活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里,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孩子们,不懂得忆苦思甜。

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领悟到,之所以他们能有如此优越的生活,也不过是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

到了没有了依靠时,方才明白,自己曾经错过了什么。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2)

今天我们讲一位晚唐的诗人,他叫马戴。

45岁之前,他一直在游荡,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曾久滞长安,亦曾遨游边关。期间屡次参加科考未第,生活穷困潦倒。

古人有一句话,叫“人过三十天过午”,想他不惑之年还在奔波飘零,到了46岁才中进士,这放在现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连寄信都很困难,出一次门要几年才能归一次家,既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亦不能膝下尽孝,甚至会错失与亲人的最后一别。

所以,古诗词中的“思乡”之作颇多,他们是真的想家,乡愁亦格外浓郁。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3)

而马戴就是这样一位求仕的游子,尽管登科做了官,可命运却没有善待他。

公元847年,48岁的马戴因直言得罪权官,被贬龙阳尉,一去三年整,遇赦还京后擢国子太常博士。

晚年,马戴归隐华山,与诗为伴,贾岛、薛能、姚合等人均与他有诗词唱和。

马戴的诗风,以五律见长,下笔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多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4)

- 诗文赏析 -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出自马戴的《灞上秋居》

灞(bà)上:同“霸上”,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诗人困居长安时的住所;

郊扉:作“郊居”解。

这首诗,是作者参加科考,落榜后久困长安时所作,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当时很多进京赶考的学子都是如此,盘缠多半只有单程,一旦不中,便会困于京师。

文笔好、小有盛名的,可以靠卖字画为生,否则便没有出路,多半靠结识朋友,谋求帮扶度日。杜甫就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他还是出身“京兆杜氏”,爷爷是杜审言,其他寒门士子就过得更苦了。

在唐朝,打工、做小买卖都是不现实的,律例有硬性规定,凡从商者均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5)

诗文大意可解为:

灞原上细雨秋风初定,暮晚看见雁群纷纷南去。他乡的落叶迎来了晚秋,寒冷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庭院里白露不停地滴答,在此蜗居更显冷清,只有野曾为邻相伴。在此荒凉之地寄居已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此身才能有用,不至于荒度时光。

就是这样一首秋思感慨诗,不经意就红了几百上千年,这可能是连诗人自己也想不到的。

所以,这首诗也成了马戴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6)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首联起笔这两句诗,就是气象浑阔,给人暮霭沉沉的压抑感,使得愁绪郁结于心。

秋风冷雨在暮晚时分停了下来,大雁急急南归,一群接着一群,预示着此时已经是深秋了。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颔联这两句诗尤为经典,中国有句古话叫“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深刻体现了诗人的思乡情,可在此寒夜,也只有孤灯与自己为伴。

古代诗人常在作品中发自己的雄心(诗人困顿之际写诗感叹)(7)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白露悬滴,又为诗人的孤独增加了意境,似钟摆在滴滴答答,心绪难平。异乡漂泊,身居荒野,只有僧侣与自己为邻,可见羁旅之苦。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尾联这两句,为诗人的慨叹,他求取功名数载,均无功而返,这一次无颜归乡,被困于此,未来依旧遥遥无期,适逢深秋萧瑟,心中愁苦更甚。

纵观整首诗,虽然题材并不新颖,但感情真挚,落笔流畅自然,不浮词雕饰,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为上佳之作,值得深读。

- END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