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铁路信号工的话(铁路信号工深山坚守的旗帜)
写给铁路信号工的话(铁路信号工深山坚守的旗帜)“心里落差挺大的。”都是活力四射、以梦为马的大好青年,万超和其他年轻工友们初来乍到很是不适应。斜河涧信号工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深山内,远离京城,远离乡镇,交通十分不便。“出趟门儿,要走半个小时才能到最近的车站。”第一次出陕西,第一次做地铁,身为斜河涧信号工区班组长的万超在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北京铁路局工作,本想着能在大都市里好好感受一下城市氛围,没想到学徒之后却被调到这山旮旯工作,“就连日常的吃食都要由单位运送车送入山,想买点东西真没有。”……“过年过节不回家。”这似乎已经是所有铁路人的工作常态,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斜河涧信号工区这些年轻的铁路信号工也不例外。斜河涧信号工区,位于运输繁忙的晋煤外运黄金通道——丰沙线上,担负着斜河涧、丁家滩车站及20多公里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作。青年铁路职工们正在进行日常的外出作业工作。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供图
2017年春节,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斜河涧信号工区铁路“信号工”万超(左一)、李兰杰(左二)、张成成(中)、安静(右二)、孙志凯(右一)写新春对联向大家拜年。
万超,26岁,来北京铁路局工作三年,没回家过过一次年。
张成成,25岁,今年春节他选择留在单位值班了,想让离家特别远的工友回家过个好年。
孙志凯,35岁,虽然是本地人,但在铁路线上摸爬滚打十多年,想回家过个完整年也难上加难。
……
“过年过节不回家。”这似乎已经是所有铁路人的工作常态,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斜河涧信号工区这些年轻的铁路信号工也不例外。斜河涧信号工区,位于运输繁忙的晋煤外运黄金通道——丰沙线上,担负着斜河涧、丁家滩车站及20多公里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作。
青年铁路职工们正在进行日常的外出作业工作。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供图
斜河涧信号工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深山内,远离京城,远离乡镇,交通十分不便。“出趟门儿,要走半个小时才能到最近的车站。”第一次出陕西,第一次做地铁,身为斜河涧信号工区班组长的万超在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北京铁路局工作,本想着能在大都市里好好感受一下城市氛围,没想到学徒之后却被调到这山旮旯工作,“就连日常的吃食都要由单位运送车送入山,想买点东西真没有。”
“心里落差挺大的。”都是活力四射、以梦为马的大好青年,万超和其他年轻工友们初来乍到很是不适应。
在斜河涧信号工区,青年铁路职工们担负着斜河涧、丁家滩车站及20多公里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作。四面环山的地形,决定了信号工步行作业的工作方式。
上下行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要穿越13个山洞,走过三座百米长的大桥,每隔50米便要对信号设备、轨道电路等设备设备进行检测,上桥爬杆,设备在哪儿他们就要到哪儿。万超说:“铁路上没办法骑车驾车,全靠我们腿儿着。”早上8点准时出门检修往往到傍晚才能回来,“你还得快点儿走,要不然一天真回不来。”
有人算过,这些年轻的铁路职工平均每人一年的工作量可以走四分之一的赤道。“虽然枯燥,但是必须耐得住寂寞。”在万超看来,这是斜河涧信号工区所有职工都该具备的首要素质。
孙志凯、李兰杰、万超正在配合检修设备。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北京盛夏的那几场大雨,是万超忘不了的一段深刻经历。暴雨不断的那几天,斜河涧信号工区所有工人全部上岗,万超和战友们每人穿着绝缘靴,背着40斤重的检修仪器和个人工具,挨个检查设备。
“我们走了三天,每天要走12个小时,衣服从来就没干过。”每天冒着雨去冒着雨回,虽然被雨水浇的直打寒颤,但是万超和工友们却不敢掉以轻心。设备只要出现漏电、断电、断线的状况,他们就必须第一时间处理,否则便会造成火车晚点、旅客大面积滞留车站等现象,为社会带来不小的危害。
万超介绍说,铁路上的重点设备电压很高,在雨天检修很容易发生触电危险。作业规定,如果在允许距离范围之内,信号工要带好绝缘手套连接线路,“我们的目的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行驶,其实也害怕,只能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了。”
信号工正在测电压检修设备。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今年是孙志凯来铁路工作的第17个年头,是来斜河涧信号工区工作的第5年。作为斜河涧信号工区副班组长,孙志凯在班组中绝对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培育好新人,锻炼好新人,继承好铁路“传帮带”精神,是他的职责使命。
“年轻人有活力脑子好使,缺的就是经验。”在日常作业工作中,孙志凯不但纠正青年工友的不足,还传道授业手把手地教他们干活的诀窍。他说:“我们信号工学的永远都是新知识。”
近期,孙志凯带领着班组里的青年人又琢磨起了新设备,看图、布线、组装、使用。“来铁路这么多年第一次干这活儿。”崭新的图纸早已被他翻烂了,拿交布粘上再看,看到好不容易回次家心里还惦记着组装的事。“在基层你就得不断学习,这样才能顺利处理好每个故障。”
夏日里,工友们正在进行夜间作业。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供图
在这条运输繁忙的丰沙线上,共有13个洞。钻进山洞作业是信号工的日常,但是里面残留的煤渣,人体的粪便细菌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每次穿着干净的衣服去里面干活,出来衣服上厚厚的一层灰,要洗好几遍才能洗干净。”
在工区不大的仓库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作业工具。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在工区不大的仓库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作业工具。紧急情况下,四五百斤的设备两三个人必须扛着走,十分考验工友们的身体素质。因此,斜河涧信号工区自发组织了严格的体能训练。每天早上7点,是工友们的晨练时间。蛙跳、俯卧撑、负重跑,这些最基本的体能训练都是他们的基本功。“为了工作必须把身体练了结实了。”万超说。
工友们正在夜间检测维修仪器。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供图
记得期初来到斜河涧信号工区,李兰杰夜晚不是被过往火车轰隆隆的震动声振的睡不着觉,就是被微机监测系统系统“滴滴滴”的报警声吵得睡不着觉。“只要警报声一响,我们就得立刻起来排查故障。”李兰杰说,信号工有一半的作业时间几乎是在深夜进行的。
为了不影响火车正常通行,工友们经常在夜间火车运行间隔的几个小时中开始工作,有时这一干就到凌晨4点,然后徒步走回到工区,凌晨5点睡觉,早上7点继续起床正常工作。
要是在冬天碰上个下雪天,那就要24小时轮流值守在道岔的转折设备上,下点雪就扫扫,为的就是能够保持道岔正常运转状态,保证来往车辆平稳运行。
熬过夜,挨过冻,可李兰杰就一句话:“这些活总得有人干。”
万超在宿舍检查管辖内设备运行的状态。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去年,为改善基层铁路工人的生活环境,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为斜河涧信号工区的工友们盖了一间办公室、活动间,又修整了宿舍。虽然宿舍面积不大,但舒适的环境,整洁的物品摆放让人感到温暖舒心。要说宿舍中最珍贵的物件是什么,那所有工友的回答一定是摆放在床头柜上的全家福。
“我们每个人一年也就能回一次家,对父母的亏欠实在太多。”万超说,因为高危的工作性质,父母从来都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三年来,万超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来到北京看儿子,就怕打扰他在线上的工作。“家里有事儿,他们从来不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这是万超的父母,也是所有工友的父母。
虽然家就在北京,但是孙志凯一年回家的次数掰着手指头也能算得出来。“我这儿刚要下班回家,那儿立刻就来活了。”每次回家,孙志凯一定要回家看看父母,“他们年龄大了,能多陪他们一会儿是一会儿。”
除了父母,还有一个人既让他们牵挂又愧疚,那就是甘愿奉献的妻子。
“去年刚刚跟我老婆结婚,但是一年我们至少有290多天在冷战,太忙了,常常忽略她。”有良多感慨,更多的还是无奈。因为规定外出作业不能带手机,万超和妻子的能够和妻子说两句真心话的机会少之又少,“说不好听的,我在外面干活,她连我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和妻子认识这么久,没有浪漫的约会,没有缠绵的情话,当初俩人在一起也只坚信四个字,相互理解。
如今,妻子已经从陕西老家来到北京陪伴万超共同奋斗,万超说,床头柜上的全家福必须放两张,一张是父母,一张是妻子。
工友们做的美味佳肴。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供图
工作中,万超和工友们是多线处理器无所不能,生活中,他们则变身为细致入微的居家暖男。“没办法,在这里什么都要自己做。”来到工区三年,李兰杰从一个柴米油盐的小白自学成为家常菜信手拈来的大厨,“尖椒土豆丝、韭黄炒肉……反正手艺比之前强多了。”
日常情况下,工友们需要轮流做饭,万超的红烧肉,孙志凯的炖带鱼,大家包的手工水饺,慢慢地,工区里的每个人都操练出了一道自己的招牌美味。然而有时,想吃到这样一顿看似日常的饭菜还真不不容易。
丰沙线正好恰在半山腰上,线路周边没有村庄,外出作业,工友们只能自备干粮。烧饼夹蛋就榨菜,是他们的标配午餐。天冷时,他们把午饭揣在大衣内兜里,用体温焐热。
“只是偶尔闲下来才能给大家改善改善伙食,要是平常真没时间捣鼓这些。”万超说,来任务的时候他们几乎全天都在外面检修,为了节约时间,回到工区他们只能赶快对付一口。
尤其在这样的深冬时节,在青菜不能长期保存的情况下,土豆白菜成了工友们的家常便饭。遇到大雪封山送物资的车开不进来,泡面便成了工友们的一日三餐。“条件就这样,什么好赖能填饱肚子就行了。”万超说。
来源:中国青年网